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234008646033P/2023-00998 [ 发文字号 ]开州府发〔2023〕6号 [ 发布机构 ]开州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其他 [ 成文日期 ]2023-04-07 [ 发布日期 ]2023-04-24 [ 体裁分类 ]其他 [ 有效性 ]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28年)的通知


开州府发〔20236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设规划(20222028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28年)》已经十八届区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202347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28年)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四月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秀美山川孕育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明开放、开拓开创的人文精神,素有“金开县”“举子之乡”“帅乡”之美誉。开州区是三峡移民重点区县之一,三峡工程孕育形成了汉丰湖,造就了“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滨湖宜居城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休闲小城”“全国碧水蓝天典范城市”等殊荣。

近年来,开州区在努力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践行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落实到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开州的具体实践中。历年来,开州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区已有14个乡镇(街道)成功建设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同时印发实施了《重庆市开州区环汉丰湖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开州府发〔202117号),环汉丰湖“两山”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州区人民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纳入《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开州府发〔20216号),明确了建设目标,开启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管理规程及建设指标〉等三项制度的通知》(渝环办〔20208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开州区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深刻把握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现实状况与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立足于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1]现代化新开州,明确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范围与时限、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建设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是擘画未来全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建设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自然地理。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之北,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区交汇地带,西邻四川省开江县,北接城口和四川省宣汉县,东毗云阳县和巫溪县,南邻万州区。区政府驻地汉丰街道在中部东河与南河交汇处,西距重庆主城区高速公路290公里,南距万州40公里。境内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坝3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占63%,丘陵占31%,平坝占6%,结构大体分为“六山三丘一分坝”。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二)社会经济。

开州区共有40个乡镇(街道),其中8个街道,27个镇,2021年末户籍总人口166.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0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37%公路通车里程82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0公里,开州港一期投入运营,全区通航里程48.5公里。2021开州区地区生产总值62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4.941.543.5优化为20211438.647.42021年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029元,比上年增长10%

(三)资源禀赋。

开州区境内河流水系属长江上游小江支流,水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3种,雪宝山发现3000余株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的崖柏;探明矿藏24种,其中以煤和天然气的储量最为丰富,天然气储量2650亿立方米,年产气量30亿立方米;2021年全年水资源总量48.09亿立方米。

(四)人文历史。

开州区历史悠远,开州区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人文荟萃,诗和长安”的盛事、“秦巴古道”的繁华、“公车上书”的激情……共同孕育了开州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更哺育了“一代军神”刘伯承元帅。拥有刘伯承故居、明代黄陵城古战场遗址、杨柳关红四军战壕、开州举子园等人文景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造就了开州“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水墨画卷。

(五)区位优势。

开州区位于渝川陕鄂四省交界地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区交汇地带,渝东北、川东北接合部,郑渝高铁沿线,水陆交通发达,境内现有建成高速公路3条,在建高速公路3条,在建渝西、成达万高铁穿境而过,开州港设计货物吞吐能力500万吨,渝东北、川东北、陕南地区的物资可经达州进入开州港,直接运往武汉、宜昌、上海等地,实现通江达海。开州区是长江经济带、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大巴山·大三峡文旅发展联盟的主要成员,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第二节 工作基础

(一)聚点“两山”实践创新,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历年来,开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打好“生态牌”,走好“两山路”,出台了《重庆市开州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重要目标纳入《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全力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以来,开州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印发实施了《重庆市开州区环汉丰湖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开州府发〔202117号),全面推动开州区环汉丰湖片区“两山”基地建设,成功建设了云枫街道、临江镇、竹溪镇等14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成功申报“重庆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重庆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荣获“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开州区机关综合办公楼、开州中学、实验中学、开州区人民医院4家单位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其中开州中学成功建设为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示范单位,开州区大进初级中学、开州区汉丰第九中心小学等荣获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称号,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绩卓越。

(二)聚力“三产”融合提升,写好绿色产业文章。

近年来,开州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有序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特色工业赫显力度。开州区围绕绿色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打造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近五年来,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年均增幅超过15%,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5%29.3%,获批建设重庆生物医药、重庆智能家居产业园,产值超亿企业数量翻番、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九倍,42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称号,其中德凯实业、紫建电子获批工信部重点“小巨人”称号,星星套装门获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现代农业凸显精度。“十三五”以来,全区农业特色产业突破130万亩,粮食生产“六连丰”,“菜篮子”“肉盘子”保障有力,江里现代柑橘、鲁渝智慧蔬菜等一批产业园精彩亮相,30万亩道地中药材、30万亩连片规模柑橘、新建100个规模养猪场等产业基地初具雏形,中国驰名商标“开县春橙”品牌价值提升,2021年品牌价值达到24.63亿元,新增全国“名特优新”“两品一标”产品16个,“禾下乘凉稻”等特色农产品喜迎丰收,“开州再生稻”“开县木香”“开州香肠”“三峡茶叶”“三峡中药材”等产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开县锦橙”入围国家地标保护工程,挖掘培育了一批以“南门红糖”“紫水豆干”“冰薄月饼”“水竹凉席”为主的“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第三产业彰显强度。五年来,开州区城市商业体量新增50万平方米,百亿商圈业态更丰富,本土品牌线上营销增长较快,获创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升级版,渝东北农副产品物流商贸城开业运营;汉丰湖、刘帅故居等景区提质,开州故城三期主体完工,满月马扎营、竹溪生态园等乡村旅游升温,雪宝山音乐营地建成开放,“四季旅游”丰富多彩,4A级景区增至4个,汉丰湖建设为市级旅游度假区,“帅乡帅湖开心开州”声名鹊起、美名远扬。

(三)聚焦环境综合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河长制,推动治水工作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创新建立“九三学社河长制”协作机制,全面建立了开州区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严格横向生态补偿和河长制约谈,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小江流域获批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8个试点之一,汉丰湖被评为重庆美丽河湖。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2021年辖区水质总体稳定保持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3.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上级考核要求。二是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常态化,“十三五”以来,完成开州水泥、白鹤电力超低排放改造,完成4家垃圾填埋场、36家砖瓦、4家商混以及火电、水泥企业废气治理,深度治理涉VOCs企业6家;全力推进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工作,累计淘汰、替换老旧车1827辆,巩固(建设)扬尘控制示范道路5条、示范工地5个,完成开州水泥等2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划定高污染禁燃区36.2平方公里。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3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7%PM2.5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实现五连降,优良天数名列全市29个重点区域中第一。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开发利用土壤风险管控,建立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联合监管机制,强化建设用地农用地安全利用管控,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全区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四是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噪声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噪声整治及社会面噪声整治,积极推进安静小区建设,截至2021年底,建成(复查)安静小区18个,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划定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面积86.58平方千米。

(四)聚焦“三山四河两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开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护好“三山四河两湖”[3]绿色架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是全力整治自然保护地问题,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行动,“十三五”期间,完成绿盾行动回头看认定违法违规48个,并全部整改销号,其中南河、东河、浦里河砂石开采加工岸线生态恢复成效显著,澎溪河湿地保护区内原砂场码头生态修复全面完成,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违建整改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入选全市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二是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超额完成国土绿化提升三年行动任务,累计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营造林面积110.2万亩,深入实施“三里共治·清水彩林”工程及“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021年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任务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1%。三是加强国土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矿山修复,“十三五”期间共完成32个露天矿山整治、8个绿色矿山建设、53个历史遗留矿山复垦。四是持续加强生态红线保护,完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编制了《开州区河道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明晰河道管理边界基础工作,完成划界河道长度731公里、河道管理范围线长度1431公里,有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五)聚合宜居宜业宜游,谱好绿色城乡华章。

系统梳理各类规划,构建起以南山为绿心,环湖、浦里城市为带,竹溪、白鹤等城市组团的一心两带多组团的大美城市空间格局。一是聚焦城市品质,完成“两桥一街”[4]、汉丰湖南岸10栋建筑夜景灯饰建设,城市建成区有地名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白改黑”,着力改造老旧小区、完善服务设施、开放公共空间,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十三五”期间,建成飞鹰堡公园、帽壳顶公园、寨子坪公园,新增公园面积44.3公顷,大力实施增绿添园增花添彩行动,开展坡坎崖绿化美化,成功建设重庆市生态园林城市,截至2021年底,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人。二是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置的目标,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有序;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乡镇雨污分流,“十三五”期间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27座,新增处理能力8370/日,完成铁桥、南雅、温泉等21个场镇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三是加快乡村生态振兴步伐,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垃圾及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及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截至2021年底,全区427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已达到10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十三五”期间共建成关面乡小园村、三汇口乡分水村等美丽宜居村庄20个、绿色示范村庄86个,城乡人居环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六)聚力生态文明宣教,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近年来,开州区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宣教形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级各类培训体系,加强部门单位、乡镇(街道)和媒体间的互动,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绿色化。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阵地,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挖掘各门学科环境教育内容,将环境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去,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入课堂。结合“6·5世界环境日”、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周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重庆市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精神,督促中小学精心制作“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宣讲材料,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宣传媒介,大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普及,大力宣传节能环保低碳知识。开展“攻坚战污染·绿色促发展”“智慧生态”等生态环保短视频拍摄展播,结合“帅乡帅湖·开心开州”“环保督察在行动”等具体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不断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热情。充分利用开州生态环境双微平台,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畅通群众环境投诉渠道,紧盯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一)问题与挑战。

1.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开州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4.941.543.5优化为2021年的1438.647.4,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依然不够平衡,高质量发展示范性不足,虽然全区生产方式实现了从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向节约集约利用方式的转变,但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层次、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占比偏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仍需时日。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率的提高及人口的增长,对资源及生态空间的需求不断加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仍然面临挑战。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存在困难。

目前,开州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到353天,名列全市29个重点区域中第一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随着城镇开发建设的加速,交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扬尘及交通大气污染管控难度较大。同时,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各监测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2021年达类水质标准的断面率达到85%,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现有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稍显滞后,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间较小,一是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有待升级改造,乡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有待加强,城镇污水处理率有待提高;二是受地形条件影响,部分偏远山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存在困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维护存在短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存在不达标现象,稳定达标存在一定难度。

3.绿色生活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近年来,开州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组织绿色家庭建设,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商品使用,但绿色生活体制建设仍存在缺陷,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缺乏系统调查统计,无量化数据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因此加快推进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绿色产品销售体系,积极开展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统计分析,进一步健全全区绿色生活体制迫在眉睫。

(二)迎来机遇。

1.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自2017年以来,全国已命名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这些地区在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开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富。“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全市将持续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新样板,为开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2.推进区域及同城化发展为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重要机遇。

“十四五”期间,随着开达高速、开城高速、万达直线高速、开巫高速、开梁高速等建成投运后,开州区充分发挥开放与合作的前沿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时,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三大发展机遇”,为开州区带来“补齐短板、打牢基础”的新机遇、“优化结构、加快升级”的新机遇、“深化创新、增添动力”的新机遇、“绿色发展、倒逼转型”的新机遇。开州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区,在生态、区位、资源上有明显优势,随着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目标的确定,打造渝东北川东北重要增长极,主动拥抱“经济圈”,积极共建“示范区”,加快推进“同城化”,对开州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商贸服务、交通物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产生极大促进作用,为开州区建成“人文宜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带来重要机遇。

3.制度机制改革为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释放政策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面对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重庆市委、市政府结合重庆实际,从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落实,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让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开州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推动形成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逐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逐步实现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加速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为全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4.群众对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望为开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契机。

近年来,开州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形成了全民自觉践行打“山水牌”、吃“绿色饭”、走“生态路”的良好氛围,以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为核心的环汉丰湖片区“两山”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模式转化,让开州人民尝到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与绿水青山的“高颜值”相得益彰的“甜头”,这也让广大开州人民对良好的大自然环境、舒适的亲水环境、独特的户外休闲环境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期盼更加强烈,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体验旅游等“生态+”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要路径,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践行“两山”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高水平建设“人文宜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坚持“生态立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开州地域特色,打好“红色牌”“三峡牌”“生态牌”“乡愁牌”,着力探索生态优先新路子,加快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福祉的增长点。聚焦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问题定目标,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以项目定责任,持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和重点指标取得实效,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立足区情,彰显特色。立足开州区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现状,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与全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衔接,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区域差异等实际情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打造“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让千年开州之美美得底色更厚重、亮色更耀眼。

政府主导,共建共享。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当好环境治理的“领头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宣传引导,更好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推动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61日起施行);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112日发布);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922日发布);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2021125日发布);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20211019日发布);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2021913日发布);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021430日发布);

9《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1146号);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

(二)重庆市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111日发布);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11号);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112号)

4《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委发〔202217号);

5《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管理规程及建设指标〉等三项制度的通知》(渝环办〔20208号)。

(三)开州区相关规范性文件

1《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开州府发〔20216号);

2《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开州府办发〔202174号);

3《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办公室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的通知》(开州委办发〔202111号);

第四节 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开州区全域,共40个乡镇(街道),包括8个街道、27个镇、5个乡,幅员面积3963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21年。

规划期:2022—2028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4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开州特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协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初步构建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功建设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6年,巩固深化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再取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滨湖宜居城颜值更高、气质更佳,成功建成“人文宜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8年,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实践,进一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走出一条开州特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符合“一极两大三区”发展定位,系统构建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五大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开州区打造成重庆市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二)指标目标。

开州区建设重庆市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本条件及建设指标目标值见表2-1和表2-2


表2-1 开州区建设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目标值

领域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A)

分值

现状值

目标值

2024年)

目标值(2028年)

2019

2020

2021

一票否决”情形

1

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实施且实施2年以上,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

实行“一票否决”制

/

/

/

印发实施

实施

2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三线一单”等制度保障工作按照国家和市级总体部署有效开展。

无“一票否决”情形

无“一票否决”情形

无“一票否决”情形

3

近两年按要求完成国家和重庆市下达的生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排污许可证核发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

4

按计划完成中央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重点问题整改。

5

近两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未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被生态环境部,市委、市政府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

6

近两年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结果未出现 “明显变差”“显著变差”。

7

市级生态环保实绩考核片区内区县排名名列前茅。

1

区县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有效开展

2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2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2

21

21

22

力争大于22

基本达到23

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开展

2

开展

开展

开展

完善

完善

4

河长制

全面实施

2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5

环境空气质量

%

优良天数比例85

2

96.2

97.8

96.7

96

96

ug/m3

PM2.5浓度37

2

30

26

26

力争小于26

力争小于26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2

无重污染天气

无重污染天气

无重污染天气

无重污染天气

无重污染天气

6

水环境质量

%

水质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2

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水质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水质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无劣V类水体

2

无劣V类水体

无劣V类水体

无劣V类水体

无劣V类水体

无劣V类水体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7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建立

2

建立

健全

健全

健全

健全

8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2

100

100

100

100

100

9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100

3

城区100,乡镇完成上级考核要求

城区100,乡镇完成上级考核要求

城区100,乡镇完成上级考核要求

城区100,乡镇完成上级考核要求

城区100,乡镇完成上级考核要求

城区100,乡镇完成上级考核要求

2

1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60

3

69.340

70.698

/[5]

力争达到71

基本达到72

60A55

2

55A50

1

11

森林覆盖率

山区

%

60

2

53.8

55

56.1

力争达到56.4

力争大于60

60A55

1

丘陵地区

%

40

2

/

/

/

/

/

40A35

1

山区丘陵比例差距小于20%

%

≥加权值

2

/

/

/

/

/

加权值>A≥(加权值—5

1

12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4

生态保护红线:1120.9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46478.4777公顷

生态保护红线:1120.9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46478.4777公顷

生态保护红线:1120.9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46478.4777公顷

面积[6]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

执行

2

执行

执行

执行

执行

执行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14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

2

建立

建立

建立

完善

完善

15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问题整改率

%

80

3

100

100

100

100

100

80A65

1

16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100

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A90

1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3

0.612,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0.600,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0.472,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1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3

58.0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45.0,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37.9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2

5,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5,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20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

%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2

100

100

100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2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85

2

85

86.5

90.50

力争达到91

基本达到92

70

2

93.83

95

95

力争大于95

力争大于95

75

2

80

79

87.78

力争达到88

力争大于88

2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0

2

65.73

94.01

99.96

99

100

80A70

1

23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2

80

80

80

力争大于80

力争大于80

80A70

1

24

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占比

%

50

5

/

35

35

50

≥50

50A40

4

40A30

3

25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85

2

76

81

85

力争大于85

力争大于85

85A75

1

26

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率

%

95

3

/

92.28

93.38

力争达到95

力争大于95

95A90

2

2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3

100

100

100

100

100

95A90

2

28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5

2

14.74

15.69

16.90

力争达到17

力争大于17

15A12

1

29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2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30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2

/[7]

48

50

力争大于50

力争大于50

31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开展

2

开展

开展

开展

开展

开展

32

生态环境案件办结率

%

90

2

100

100

100

100

100

90A80

1

33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项目

10

2

10

10

10

力争大于10

力争大于10

34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2

100

100

100

100

100

35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2

100

100

100

100

100

36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2

78.07

94.50

94.97

力争达到95

力争大于95

80A70

1

37

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开展

2

开展

开展

开展

开展

开展

38

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1

2

1

2

2

2

2


表2-2 开州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目标值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现状值

目标值

2026年)

目标值

2028年)

2019

2020

2021

申报条件

第九条

1

建设规划发布实施且处在有效期内;

规划正在编制

实施

实施

2

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三线一单”等制度保障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级总体部署有效开展。

严格落实

严格落实

严格落实

3

经自查已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各项建设指标要求。

20215项指标未达标,3项指标底数不清

36项指标全部达标

36项指标全部达标

申报条件

第十条

1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各类专项督察中存在重大问题,且未按计划完成整改任务的。

不存在所列情形

不存在所列情形

不存在所列情形

2

未完成国家下达的生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排污许可证核发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的。

3

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以及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被生态环境部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的。

4

群众信访举报的生态环境案件未及时办理、办结率低的。

5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结果为“一般变差”“明显变差”的。

6

出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制定实施

约束性

制定

实施

实施

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有效开展

约束性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3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约束性

21

21

22

力争大于22

基本达到23

4

河长制

全面实施

约束性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5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约束性

100

100

100

100

100

6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市:100

县:开展

市:约束性

县:参考性

100

100

100

100

100

(二)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7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96.2

97.8

96.7

9.1

13.3

保持稳定

8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达标

稳定保持Ⅲ类

无劣V类水体

黑臭水体

9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不涉及

/

/

(三)

生态系统保护

1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

35

55

60

约束性

69.340

70.698

/

力争大于71

基本达到72

11

林草覆盖率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

60

40

18

35

70

参考性

53.8

55.0

56.1

基本达到60

力争大于60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参考性

95

95

95

95

95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未降低

未降低

未降低

不降低

不降低

13

海岸生态修复

自然岸线修复长度

滨海湿地修复面积

公里

公顷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不涉及

/

/

(四)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4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约束性

100

100

100

100

100

15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建立

参考性

建立

完善

完善

16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

约束性

建立

完善

完善

(五)

空间格局优化

17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约束性

面积未减少,性质未改变,功能未降低

面积[8]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1120.9平方公里

46478.4777公顷

18

自然岸线保有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约束性

不涉及

/

/

19

河湖岸线保护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0.612,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0.600,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0.472,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58.0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45.0,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37.90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2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4.5

参考性

5,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5,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市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力争达到5

力争大于5

2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万吨/万元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约束性

暂无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24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

%

完成年度审核计划

参考性

100

100

100

完成年度审核计划

完成年度审核计划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25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

%

43

参考性

不考核

/

/

(七)

产业循环发展

26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90

75

80

参考性

不考核

/

/

2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

2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参考性

/

28.28

5.96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八)

人居环境改善

28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100

约束性

90.7

90.7

95.35

力争达到98

力争达到100

29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不考核

/

/

30

城镇污水处理率

%

市≥95

县≥85

约束性

/

92.28

93.38

力争大于95

力争大于95

3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50

参考性

/

/

23

基本达到50

力争大于50

3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市≥95

县≥80

约束性

100

100

100

100

100

33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

%

80

参考性

100

100

100

100

100

34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

15

参考性

14.74

15.69

16.90

力争大于17

力争大于17

35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不考核

/

/

(九)

生活

方式

绿色化

36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参考性

/

48

50

力争大于50

力争大于50

37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超、特大城市≥70

大城市≥60

中小城市≥50

参考性

暂未开展统计

力争达到50

力争大于50[9]

38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实施

参考性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39

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

在售用水器具中节水型器具占比

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

%

%

千克

50

100

逐步下降

参考性

暂未开展统计

基本达到50

100

逐步下降

力争大于50

100

逐步下降

40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约束性

80

80

80

力争大于80

基本达到82

(十)

观念意识普及

41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参考性

100

100

100

100

100

42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参考性

78.07

94.50

94.97

力争大于95

力争大于95

43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80

参考性

暂未开展统计

力争达到80

基本达到85














备注:1.上表“现状值”中“不涉及”表示该指标为沿海地区适用指标,开州区为内陆地区,不涉及;

2.“现状值”中“不考核”表示该指标适用范围为“县”,开州区行政级别为地级市。


第三章 规划任务与措施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等体制机制,推进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严格生态环境准入。

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综合名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严禁引入国家和重庆市明令禁止的过剩产能行业,严控“两高一资”和生态环境高风险项目,落实长江岸线分区管控要求,禁止在长江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突出问题和保护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推进交通、林业等有关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比例保持100%进一步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引领特性,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在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和促转型中的“绿色”引领和硬约束作用,落实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的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的“三挂钩”。严格重点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准入,在重点行业规划环评及项目环评中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

2强化企业监督管理。

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并达标排放,接受社会监督。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按证排污,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排污许可证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企业排污许可证档案信息台账和数据库,加强排污单位持证及证后执行情况的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升级。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推动排污企业依法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鼓励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制度。

1全面推进河长制。

持续贯彻落实市、区两级总河长令,进一步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河长制工作约谈、河长+检察长、九三学社河长制四项机制,奋力推动“河长制”迈向“有能有效”新征程。逐步健全流域联合执法、监测和信息共享、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会商和交流、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等多种联合机制,强化与云阳县、万州区、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宣汉县等邻近区域联防联控;强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巡河护河常态化,督促河道清漂保洁队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河道水域垃圾、漂浮物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实现河道保洁工作常态化和长效化;强化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员及民间河长作用,推进全区河长制工作以及河流管理保护效果监督、评价,持续推动治水工作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2全面推行林长制。

全面推行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区级林长—乡镇(街道)(国有林场)—村(社区)“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工作组织和管理体系,细化落实林长职责,将责任明确到部门、乡镇(街道)(国有林场)、村级具体人员。着力建立健全山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山林资源损害问题发现与整治、林长制绩效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强网格护林员队伍建设,强化源头管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加快“智慧林长”建设。持续推进林长会议制度、部门联动制度、工作督查制度等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林长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列入各级林长责任制目标考核指标,推进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

3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按照《重庆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逐步清晰界定全区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边界,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按照国家和市级总体部署,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发挥政府管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价格杠杆引导作用,开展自然资产价格评估,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按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有序推进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园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工作。

(三)严格落实生态文明考核责任

1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落实。

全面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推动形成党委政府定期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的常态化机制,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年度任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层层压实党政环保工作主体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负有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职责的部门及国有企业,应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机构和岗位,全面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

2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分值设置,探索制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应考核指标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持续保持在22%以上。同时,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年度考核(考评)工作实施方案,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落实责任、强化问责,推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

3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严格扎实推进督察问题整改,完善区级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体制机制,常态化开展区级督查督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园区、行业专项督查,强化监督帮扶,把督察整改与日常督查、审计、巡视、巡查问题整改相结合,督政与督企相结合,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依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4落实生态损害责任制度。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及《重庆市贯彻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倒逼履职尽责,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形成有力震慑。有序推进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明晰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

(四)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

1健全生态环保资金保障体系。

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全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重点投向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企业环境治理设施改造升级、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领域。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鼓励发展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充分利用开州区自然生态资源,顺应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积极探索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开发(EOD)运作模式。

2完善绿色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深入落实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绿色税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开州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体系,支持生态保护及绿色产业项目发展。鼓励有条件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配合市级推动商业银行将环境风险等生态环保指标分析纳入贷款流程,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工作。

3.严格落实各类环境经济政策。

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工作机制。深化排污许可、监测数据、行政处罚等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和环境保护税复核机制。对在法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依法给予税收、财政、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深化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发挥价格杠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引导作用。以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以“赔偿到位、修复有效”为制度建设目标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地落实。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做好治水、治气、治土等各项环境治理工作,让开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系统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

1深化水环境污染防治。

开展分区分类重点防治。分类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与规范化建设,大力实施“一口一策”,完成镇东街道石龙船大桥外以及丰乐(7个)排污口整治;深化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大力开展“三高”和“散乱污”涉水企业综合整治,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提升改造等措施,以浦里新区为重点,完善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逐步完善重点涉水企业废水排污口在线监测系统;深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强餐饮企业监管,从源头杜绝厨余垃圾、油污排入城市雨水管网;聚焦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加强东河、浦里河、南河、桃溪河等重要支流综合整治力度;开展澎溪河乌杨段河道、雪宝山小江源头河道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河流水质;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压实船舶污染物排放责任,督促企业采取固定或移动设施接收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强化港口企业运营管理;开展智慧河长能力建设,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掌握水质动态,确保全区各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全面达标。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工作,以鲤鱼塘水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核心,以河堰镇双龙洞地下水河堰供水站水源地等不达标水源地为重点,按照存在环境问题的轻重缓急,分批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结合点源、面源污染负荷的总量控制统筹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源和畜禽、水产养殖活动,加强二级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耕地的作物种植种类,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健全水源地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与评估,力争到2026年,全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3强化水资源保障力度。

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区域重要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形成全流域水量分配格局。强化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坚持节水优先、优化配置,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畅通供水网络“毛细血管”,着力为开州水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围绕农业、工业和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和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精准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加强工业废气治理。

加大“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以临江产业园为重点,开展家具制造、表面涂装等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努力实施开州水泥有限公司篦冷机节能改造及煤粉燃烧器改造,开展润江羊绒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开州印务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项目。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以温泉返乡创业园、白鹤组团为重点,确保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及稳定运行。

2严格控制扬尘污染。

全面执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规范,严格落实控尘“六项工作”、“十项规定”,深化施工扬尘控制“红黄绿”标志分类管控制度,建立健全违法违规企业长效制约机制,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将扬尘控制情况纳入建筑施工企业诚信综合评价和环境信用评价,并纳入资质等级管理,力争每年建设(巩固)2个扬尘示范工地。严格执行控制城市道路扬尘六项要求,严格落实“定车辆、定线路、定渣场”,力争每年建设(巩固)5条扬尘控制示范道路。加强工业扬尘控制,强化砖瓦、陶瓷、建材加工企业以及其他产生粉尘无组织排放企业监管。强化码头扬尘污染控制,严格控制城市建成区大面积裸露地,持续开展堆场、消纳场和填埋场专项整治,有效抑制扬尘污染。

3全面遏制交通污染。

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完成市级下达的淘汰任务,定期开展冒黑烟车辆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冒黑烟车辆有奖举报。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积极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加强成品油流通环节质量监督检查,开展加油站油品质量抽查检验,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进口、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持续推进加油站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加大对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设施定期检查力度,开展油气回收治理设施专项执法检查,确保油气回收装置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加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常态化监督管理,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台账,持续开展辖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登记工作,定期在大气环境管理系统动态更新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信息。

4精准防控生活污染。

巩固汉丰街道等已划定的36.2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按照市级统一部署,持续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及调整工作。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督执法,禁止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任何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项目和设备,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推进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严格执行《重庆市餐饮业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DB501859-2018),强化餐饮油烟净化设施运行维护监管,查处排放污染物不达标、油烟净化设施闲置等违法行为;持续实施餐饮业、公共机构食堂油烟深度治理工作,督促已完成治理的餐饮业及公共机构食堂定期清洗维护净化设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督促开州区殡仪馆每年至少开展1次自行监测,确保废气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及达标排放。

(三)严格管控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1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应用试点。严格保护未污染和轻微污染农用地,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综合防控,探索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地一策”,针对受污染耕地,在逐步建立起安全利用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分步骤推进,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

2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32号),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等8类重点行业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应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估其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落实污染防范措施。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持续开展土壤污染场地风险调查,健全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制度,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完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结果作为建设用地规划、出让、转让、用途变更、续期等环节确定土地用途的重要依据。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核心,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按照“发现一块、管控一块”“开发一块、治理一块”的思路,分类型、分阶段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

3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突出以水稻、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和农作物核心产区、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为重点,以环汉丰湖和鲤鱼塘库区为重点区域,逐步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控、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化。在环汉丰湖和浦里新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区、南部河谷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区等区域打造一批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样板,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严控农业面源污染。

(四)强化噪声污染防治。

开展开州区声环境功能调整划分及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位调整。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持续推进“安静居住小区”建设。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违法行为。强化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严格执行排放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第三节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辖区内森林、湿地、河流系统保护,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东河、南河、浦里河流域生态廊道,筑牢以雪宝山、南山、铁峰山为骨架的山系生态屏障,构建全区生态安全新格局。

(一)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控。

1严格国土空间管控。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紧扣协同建设三峡城市核心区定位,围绕“山体轮廓线”“环湖水岸线”“城市天际线”“内部循环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管控生态空间。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依托城市“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独特优势,按照“山水对话、天人合一、城景一体、产城融合”的山水公园城市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可持续性。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完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按照国家和市级统一部署,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逐步建立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建设活动,分解落实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过程保护与日常监管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执法。加大对红线区开发建设活动以及毁林、捕猎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

3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

科学规范、优化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梳理、优化调整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澎溪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南岭森林公园、龙头嘴森林公园、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按国家统一部署和重庆市工作要求,编制全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积极争取国家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全面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环生态﹝202072号)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相关制度,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绿盾”行动,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进7个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形成“平台发现—现场核查—监督执法”的主动发现监管体系,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

4加强河湖岸线保护。

加强岸线管理,不断提高河道信息化管理水平。编制实施《重庆市开州区河道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管控要求,对为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的岸线保护区,原则上不允许进行河道治理以外的任何开发建设,若要建设河道治理工程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划定的保留区,除防洪设施、跨江设施、取水及城市景观等工程建设外,禁止污染企业进驻,严禁开展破坏水生态的岸线利用行为。开展岸线管控智慧化体系建设,构建河道岸线空间信息、业务信息的综合汇聚、分析和展现平台,形成智慧河流管理“一张图”,为河流水域岸线保护利用提供信息化支撑。进一步完善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制度,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大非法采砂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清淤疏浚砂石综合利用和工程性采砂活动,完成浦里河赵家街道周都坝生态修复及浦里河长沙镇段河道综合整治试点示范工程。

(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

1强化森林系统抚育保护。

大力持续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巩固和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新造生态经济价值高、改造衰产期特色经果林3.15万亩,加强农村“四旁”植树,2021—2025年完成13个乡镇(街道)农村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旁”植树1.3万亩,实施疏林地及未成林地造林1.7万亩,开展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在竹溪镇、大德镇等5个镇实施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面积0.5万亩。开展森林质量提升,结合不同立地条件,增植、补植长效绿化树种和有较高季相变化树种,丰富森林层次结构,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季相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强化松材线虫病、松毛虫、天牛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及红火蚁等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及检疫监管,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强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加强森林防火预警机构队伍建设,提升森林防火能力。

2深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以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采取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完成汉丰湖湿地公园界碑、界桩、警示牌设置,开展宣教、监测、研究中心建设,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开展芙蓉坝、水东坝等滩涂湿地修复,构建林泽—缓冲带复合生态系统10公顷,加强湿地用途管制,确因工程建设等需要占用、征收湿地应开展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评价。利用“世界湿地日”“重庆市湿地保护周”等节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3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境保护,积极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以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支撑,全面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植被生态系统,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常规调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强化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植物就地保护,建设崖柏植物种质资源库分库,配套设施设备。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加强重点保护野生湿地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对重要的水禽栖息地进行生境恢复和修复,打造良好的水禽栖息地。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加强在小江干流及东河、浦里河、江里河等重点水域禁捕工作。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严格外来物种管控,推进外来入侵物种重大生物灾害或疫情检疫执法联动机制。

(三)持续开展生态修复。

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以重要河流岸线、重要水源地、山洪灾害易发区、坡耕地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在重点预防区实施最严格的预防管护措施,保护好区域林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在重点治理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治理进度,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治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强监督管理和预防保护,巩固治理成果。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统筹谋划好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和东里河、南河、浦里河等主要支流的生态修复,着力解决河流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

2加大消落带修复力度。

以生态修复、城区段生态景观建设和集镇段岸线综合整治类为重点,推进消落带生态修复工作和试点示范。突出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实施澎溪河两岸整治保护工程,加大消落带治理力度。实施湿地综合利用与示范工程,探索推广消落区生态修复治理基塘工程、林泽工程、“五小工程”、生境工程“四大工程”,为全国解决消落带问题提供开州样板。

3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

开展新一轮石漠化监测,大力实施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项目。根据全区石漠化区域实际情况,探索不同区域的治理技术方法和治理措施。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改良草地、人工种草等方式,恢复石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开展石漠化区域替代产业开发,推动石漠化区域生态化利用。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宣传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来。

4强化矿山修复治理。

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依法依规开展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加强新建和在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监管力度,依法依规关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矿山。深化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优先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完成开县福寨煤业有限公司(主井)、开县南门镇石板煤矿、开县大山水煤矿有限公司等4个矿点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四)加强生态风险防控。

1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建设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预警体系。完善行政区域、重点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工业园区、辐射工作场所等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开展区级层面环境应急预案修编,强化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备案,落实环境安全责任,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类分级管理,推进重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全覆盖,严格监管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企业。全面推进环境风险企业“一源一事一案”及风险信息登记制度。夯实环境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提高重要生态系统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服务能力,推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协调机制。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应急响应管理,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环境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及时修订应急联动制度。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环境支撑、社会救援”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救援能力。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区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充分利用环境应急信息化成果为环境应急监管服务,实现环境风险防控的动态监管、区域环境应急响应的统一指挥调度及应急物资与设备的资源共享。

2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定期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排查,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管理计划备案、转移联单等制度,健全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管理体系,实现危险废物管理全过程可追溯,提升危险废物信息化、智能化监管能力,规范包装及标签,实现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的信息追踪,建成投运开州区危险废物中转站建设,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稳定达到100%。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分类管理,提升开州区医疗废物厂运输能力,完善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推动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定期检查医疗废弃物的收运和处置情况,确保医疗废物规范安全处置。

第四节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规模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探索开州特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化水平;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培育绿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动文旅、商贸、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生态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LNG、天然气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全力推行清洁生产。

组织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指导企业从生产全流程、产品全周期加强对清洁生产潜力分析,强化日常管理,进一步提高审核工作质量,确保全区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持续保持100%。鼓励强制性审核以外的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升级,推进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争取将浦里新区作为全市清洁生产试点。

(二)高效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1高质量发展制造产业。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向浦里新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大力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建设。在赵家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建设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在临港重点布局重资产、重投入、重装备的环保设备、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在长沙打造重庆市重要工业配套基地,推进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天然气综合利用、新材料和通用航空设备配套等产业;在临江重点发展智能家居产业,推动泛家居智能化进程,建设重庆智能家居产业园;在白鹤重点发展特色建材产业,创新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建设特色建材产业(陶瓷)园。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集群提级行动,坚持强链补链延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优壮大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实施企业培育提质行动,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扶持现有企业创新升级、做大盘强,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力争到2026年新培育2家上市企业、510亿级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园区扩容提能行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市级特色产业园和一批示范基地,园区集中度达到90%

2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做精做特山地农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山地特色,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打造“三峡药库”目标,以木香、黄连等道地药材品种为主导,做优道地中药材产业。以柑橘为主导,突出“三峡橙乡”主题,围绕“三季有鲜果、八个月能加工”目标,着力发展春橘橙、春锦橙两大晚熟品种,做大特色水果产业。围绕“三峡冷水鱼”品牌,以温泉、谭家、大进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鲟鱼、大鲵、裂腹鱼等冷水鱼产业,做精生态渔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江里现代柑橘、大进茶旅融合、道地中药材、现代畜牧、鲁渝现代蔬菜、中山台地贡米、南门红糖等重点产业园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争创市级、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强化农业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区推进项目成果,支持规模养殖场加快节水节料、环境控制等设施装备升级,实现粪污处理设施装备100%配套。促进畜禽养殖规模与资源化利用相匹配,强化粪肥低成本就地就近还田,到2024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发展秸秆基质育苗产业,开展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秸秆改饲试点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等综合利用技术,到2024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完善废弃农膜回收体系,建设一批农膜回收示范镇村,持续开展地膜残留监测,掌握农田地膜残留量、使用量、回收量等,到2024年,全区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8%

3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

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发展红蓝绿金“四色”旅游,打造“一帅一湖一山一村”[10]精品景点景区和线路,升级四季歌旅游活动。加大开州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优化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旅游服务设施及景区游览线路,推进周都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开展红色研学旅游,打造渝东北红色教育基地加快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项目建设,加强亲水设施建设,建设汉丰湖游客集散中心、自驾营地、露营地,加大“四面山”绿化美化,提升湿地公园景观,到2025年,建成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握雪宝山“神奇、神秘、神圣”的特质,充分利用原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推进雪宝山区域旅游交通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建成雪宝山市级旅游度假区、雪宝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按照“全域全季全时”发展理念,以“生态休闲、避暑养生”为发展路径,培育一批乡村旅游民宿、田园综合体、特色旅游小镇,打造避暑养生、休闲度假、运动康养、农事体验、赏花踏青、研学旅行等四季乡村旅游[11]产品。

(三)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推动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发展能源互联网。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以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经济性好、节能效益佳的电能替代,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建设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降低20%

3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完成市级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目标考核。

4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建成投用建筑垃圾处置场等项目,鼓励支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统筹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网点建设。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建立“无废开州”建设指标体系,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扩大餐余垃圾处理和绿能焚烧发电厂处置能力。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启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等项目建设,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严格执行市级关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实施《重庆市开州区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大型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强度对标活动。结合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运行契机,配合市上运用好碳配额这一环境权益调控手段,加强政策宣传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系列培训,引导重点工业企业和园区从“要我降碳”向“我要降碳”转变。持续开展“全国低碳日”系列宣传活动,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编制开州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落实项目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联动管理机制,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关联碳排放管理要求,完善排污与碳排放信息披露同步办理、同步生效、同步管理“三同步”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升级能源、建材领域工艺技术,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推行绿色建筑,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超低能耗和零排放建筑比例,强化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加大对二氧化碳减排重大项目和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重点领域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3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严格落实市级适应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探索“碳汇+”行动,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重大工程的影响,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统筹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研究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应对气候变化部门会商机制,加强与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协调,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息共享。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

第五节 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用好山水人文资源,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绘就现代城市新画卷,全力打造市民幸福家园、宜居宜业善治文明富足美丽乡村。

(一)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持续完善管网系统,开展城区排水管网排查及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快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管网短板,基本实现污水应收尽收。持续推进乡镇雨污分流,开展临江至竹溪污水管网建设,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提升工业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启动浦里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监督管理,新建3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强化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维护,完成铁桥、麻柳等4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运维处置,建立健全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岗位责任制,完善管理制度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专业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确保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正常运营和达标排放。

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覆盖率,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确保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粪污治理的衔接,梯次推进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批在临江镇、南门镇、大德镇等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到2025年,完成26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健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监管长效机制,统筹城市、镇级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深化第三方运维服务,积极探索污水处理设施建管运改“一体化”,确保到2026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

3优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

继续深化“农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区域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模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升级改造和优化垃圾转运站(点)布局,开展江里片区、东里片区垃圾转运站建设,启动开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扩大垃圾发电规模。建立城区餐厨垃圾、大件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实施规范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完成开州餐厨(厨余)垃圾项目(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运检查考核机制,规范垃圾收运车作业流程。

4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科学统筹全区垃圾清运工作,推进生活领域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行居民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引导居民对家庭厨余垃圾滤出水分后投放,单独投放有害垃圾,鼓励出售可回收物。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分类运行管护长效机制,鼓励农村保洁作业市场化运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达到40%以上。

(二)精心打造山水公园城市。

1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优化城市风貌设计,立体展现滨湖山水自然之美、巴渝文化厚重之美,充分彰显“山水公园城市”特质。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按照“三生三宜”[12]要求,高品质提速丰太、大丘、盛山和丰乐城市新区开发,积极推进丰乐移民小区、汉丰盛山社区、文峰杨柳社区等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智慧城管建设,构建形成“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安全“一屏通览”、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提升市政设施品质,规范建设夜景灯饰,精心做好路景、绿景和建筑物灯饰设计,展示优美城市夜景,不断提升城市形态功能品质,提高城市宜居程度。

2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依托开州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禀赋,营造发展“公园+”丰富多元的游玩体验、公园+健康时尚的运动体验、“公园+”休闲舒适的生活街区等公园城市场景。实施城周南山、大慈山、盛山、迎仙山“四面山”林相景观改造工作,打造环汉丰湖“花海”景观,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目标。因地制宜,坚持宜木则木、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以城中山体生态修复、汉丰湖环湖生态护岸、城市主干道沿线、城市建设用地空地坡坎崖绿化美化为重点,持续推进全区坡坎崖绿化美化,绿地补缺提质等项目,到2026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7平方米,城市面貌更美、环境更优、品质更高,提升山水公园城市魅力。

(三)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1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一环两沿三片”[13]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村)的区域布局,深化“五清理一活动”,继续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合理配置村庄垃圾收集设施、清扫工具、收集车辆等设施设备,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加强农村公厕以及旅游公厕建设支持满月镇等重点帮扶镇村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百村宜居”计划,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开展竹溪镇平溪村、三汇口乡杨柳关等美丽村庄建设,开展美丽庭院、环境卫生光荣户评选,打造一批“开州美”特色村庄。

2保障农饮水水质安全。

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水改厕、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坚持保、防、控、治相结合,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因地制宜采取建护栏、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湖库型水源保护区采用物理隔离设施和生物隔离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隔离防护工程,续建天白水库渠系工程及上游水库、马扎营水库,新开建梨坪水库工程,开展1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升级改造,加强农村饮用水消毒,在优化和改进制水工艺的同时,加快完善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继续推进饮水安全“一改三提”,续建岳溪、赵家场镇供水工程,建设马扎营等15处供水工程。强化供水单位水质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建设农村供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行业监控能力,完善水质检测结果与水厂制水工艺及行政监督的工作联动机制,切实加强水质风险管控。

(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持续发展绿色公交,逐步搭建交通信息数据平台。全面排查全区公交、市政、环卫、邮政等作业车辆现状,落实新能源出租车补贴政策,落实市政、环卫及轻型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车推广(运营)奖补政策。鼓励全区新增及更新的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社区警务、景区观光等作业车辆和作业机械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推动公共机构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加快推进环汉丰湖充电桩布局,在物流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物流集散地加快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建设,有序提升公共充电桩、换电站覆盖能力,实现城区充电半径小于2公里。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小排量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完善自行车道、环湖步道、慢行交通设施,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2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认真开展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进一步优化完善绿色建筑审查、建设、验收管理制度。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打造绿色科技住宅,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适时开展观摩活动,积极培育优质工程,组织全区建筑工程项目现场从业技术人员绿色建筑与节能专项培训。

3加强政府绿色采购。

贯彻落实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建立地方推广节能产品目录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支持力度,推动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开展绿色采购,做好绿色采购示范,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推行公共机构信息化、无纸化办公,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优先采购再生纸、再生铅笔、再生硒鼓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建设期间,全区绿色采购比例保持稳定达标。

4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大力倡导实用节约、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生态消费方式。加快传统商贸业绿色发展,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推动商场、市场等消费主体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指导商圈结构调整和业态优化,商场、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业积极引入节能家电、节水器具。促进绿色消费,制定完善激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建立绿色消费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健康、环保的绿色消费模式。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建设行动,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商贸服务场所,加大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加大节能节水器具宣传和推广运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第六节 繁荣发展生态文化,助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加强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弘扬,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明细胞建设,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特色生态文明文化,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推动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与满意度,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弘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宣教,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网络,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类国民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体系和各类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党政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纳入党校主体班和网络教学内容,对党政领导干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提高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持续保持100%。广泛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保教育课,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环境教育的内容,将环境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去。加强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责任。

2强化生态文明宣传

健全生态文明宣传网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政务微博、微信、环保屏等载体广泛宣传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生活进校园”“关爱地球、保护家园、绿色环保从我做起”“城乡环境整洁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和“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卫生日”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氛围。

(二)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建设。

围绕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到2022年底,市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覆盖50%以上乡镇(街道)。以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配合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推进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展示交流、学习研究、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的示范基地。巩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展示中心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成果,创新宣教形式,打造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周等特色生态文明宣教品牌。

(三)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加强刘伯承同志故居、文峰塔遗址、汉丰寨军事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以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为依托,弘扬红色文化、军事文化。以举子文化、儒家文化、风景园林建筑文化、秦巴文化等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文峰塔、开州考院、文庙、盛山书院等旅游景点展示开州儒家文化的深厚积淀,并通过互动性、参与性强的国学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利用开州故城、开州博物馆等,集中展示开州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移民文化。将传承历史文化、移民文化与培育现代生态理念紧密结合,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积极构建开州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展示区。

(四)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1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和目录,全面公开政府环境信息,督促重点排污单位向社会如实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督促重点监控企业实施信息公开,鼓励其他排污单位自愿公开有关环境信息。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公布评定结果和违法者名单。推进生态环境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确保年度环境信息公开率保持100%

2全面推动公众参与。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进一步搭建生态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丰富和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和方式,鼓励发展群众性环保监督组织,广泛吸纳专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环境决策、环境监督及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领域公众参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要充分征求意见,公开有关内容。执行重大敏感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环境信访投诉办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公众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未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进行举报,不断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参与度。

3持续提升公众满意度。

加强环境信访投诉办理制度建设,完善信访、环保、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和案件移送机制,推进有奖举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及时处理与答复群众举报、投诉,对重点投诉进行跟踪回访,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办理”的原则,强化生态环境矛盾纠纷排查和处理,切实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问题处理率达100%,保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第四章 重点项目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项目内容与资金筹措

(一)规划重点项目。

围绕开州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最终目标,突出重点指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近期重点工程,主要包括生态制度、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经济构建、生态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六个领域、十三个类别,共61个重点项目。

(二)项目资金筹措。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涉及全区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61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约36.64亿元。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举全区之力,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为主,用好专项债、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政策,全社会各尽所能,市场化滚动发展,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节 效益分析

(一)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州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将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区域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区域水环境、空气环境将达到和保持在一个相对优良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得到提升,生态功能得到增强,为生态城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资源循环利用程度和能量产投比都将有较大提升。生态破坏得以控制和恢复,产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城乡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及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入,乡镇村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秩序逐步建成,全区水、空气、土壤、声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和适宜性明显改善。

形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产业、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系统保护等工程的实施,将形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态势,环境承载力逐步增强,全区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森林覆盖率逐渐上升,湿地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和改善,环境自净能力得到较大增强。

区域生态景观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区域经济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现状,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城乡居民的休憩提供优美的场所。

(二)经济效益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因此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将有效改善环境、提升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州区生态环境将趋于更加和谐、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财富将必定迅速转变为强有力的优势和品牌,拉动开州区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开州区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将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健康势头。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将得到较大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加;农业将逐渐走向集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进一步为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区域经济建设,开州区的产业结构将日趋合理化和高级化,将能降低环境风险,实现环境较小影响下的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更快达到一个能够有效避免或治理环境风险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全域社会发展进入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健康循环促进轨道当中。

(三)社会效益

生态文化将深入人心,公众的环保意识会有大幅提高,使开州区广大公众群体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建设和维护美丽家园。同时,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还可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程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和谐社会构筑进程。

全面提升城市形象。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开州区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开州区也将因此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区。

区域内市民和农民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将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缩小。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生态文化氛围浓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的一种长期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增强了对投资者、人才和游客的吸引力,全面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社会的文明度。

第五章 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总体策划部署、协调调度、督查指导、综合保障等工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简称“区生态建设办”)在区生态环境局,由分管区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区生态建设办”负责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协调处理有关问题等日常工作,各牵头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骨干作用,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形成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建设工作格局。各单位要强化组织领导,对应成立工作机构,细化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机制。

第二节 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区生态建设办”按年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平台公司,各责任单位结合本单位职责职能,逐条逐项制定细化措施,落实具体工作责任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加强过程考核和年终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当年对区级部门的绩效考核和对各乡镇(街道)及区属国有企业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科学合理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将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积极争取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运用市场化机制,搭建融资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执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水权、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依法落实国家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信贷支持,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

第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

加快生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托市级生态环境专家库,强化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和技术支撑。依托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及行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一批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鼓励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循环生产、低碳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

第五节 强化多方参与

加强各级部门协作配合,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企业应积极发挥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主体作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动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指标和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加强与周边毗邻区县的合作,逐步完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附件:1.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2.开州区区位图

3.开州区行政区划图

4.开州区数字高程图

5.开州区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6.开州区水系图

7.开州区高污染区禁燃图

8.开州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

9.开州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图

10.开州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分布图

11.重点项目分布


附件1

开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牵头单位

资金估算

(万元)

实施年限

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5923.7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每年建设(巩固)5条扬尘控制示范道路。

区城管局

100

2022—2025

2

每年建设(巩固)2个扬尘示范工地。

区住房城乡建委

100

2022—2025

3

实施开州水泥有限公司篦冷机节能改造及煤粉燃烧器改造。

区经济信息委

100

2022—2025

4

润江羊绒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开州印务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项目。

区生态环境局

94.7

2022

5

水环境质量改善

开州区澎溪河乌杨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整治库岸长度170米;河道综合治理面积15000平方米;原混凝土海漫末端防冲槽拆除,增设60米长混凝土海漫;泄水闸左、右两岸原混凝土导墙加长,完善相关附属工程。

区水利局

6950

2023—2024

6

雪宝山小江源头河道综合治理项目:修建河堤2.5千米,新建河道叠水30个,提高集镇防洪能力,配套水景观打造。

区水利局

2200

2025—2026

7

开州区南河支流青竹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1.04千米,新建堤防1.76千米。

区水利局

2269

2022—2023

8

开展船舶污染整治项目,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码头建设:300吨级船舶废弃物接收泊位1个。

区城管局

2610

2020—2026

9

开州区智慧河长能力建设项目:建设自动监测平台、数据分析系统、智能识别系统、应急指挥平台等,购置监测设施设备。

区水利局

1500

2022—2024

10

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开展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5万亩以上,建成210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片。

区农业农村委

40000

2024

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107130

11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建设项目

对现有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优化整合;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勘界定标、树立标识标牌。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3000

2022—2024

12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重庆市工作要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后,推进 7 个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明确边界。

区林业局

1400

2022—2025

13

生态系统修复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及修复工程:新建湿地公园警示牌50个,湿地公园界碑16块,湿地公园界桩600个。优化头道河口九孔桥、石龙船大桥基塘32公顷,修复芙蓉坝多维湿地10公顷,优化乌杨坝多维多功能缓冲系统1.5公顷,新建乌杨坝鸟类生境岛7个,修复水东坝滩涂湿地自然驳岸800亩,建设汉丰湖南岸小微湿地51公顷,恢复鱼类生境30亩,恢复东湖流域鸟类生境50亩,构建林泽—缓冲带复合生态系统10公顷,修复东河下游挖沙采石废弃迹地6公顷。

区林业局

8470

2022—2025

14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完成开县福寨煤业有限公司(主井)、开县南门镇石板煤矿、开县大山水煤矿有限公司等4个矿点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1600

2021—2025

15

河湖岸线保护修复

开州区赵家街道浦里河周都坝生态修复工程:岸线治理2.2公里,生态修复91.1万平方米。

浦里新区管委会

9372

2023—2024

16

开州区浦里河流域长沙等乡镇河段系统治理试点示范工程:综合治理河道8.6千米,新建护岸13.5千米,新建道路13.5千米,绿化面积0.06平方千米。

区水利局

6200

2023—2024

17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

区水利局

2000

2025—2026

18

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

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40万亩。

区林业局

13050

2021—2025

19

生态系统保护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

森林数量提升:森林数量提升6.65万亩。

区林业局

22305

2021—2026

20

森林质量提升:森林质量提升6.55万亩。

区林业局

19668

2021—2026

21

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

智能防火卡口系统:新建森林草原防火智能卡口15套,新建、改建森林草原防火标准检查站20个,新建森林草原防火标准简易站40个。

区林业局

765

2022—2025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松材线虫病疫情5年攻坚行动:每年实施疫木清理17万亩左右,清理疫木7万株左右(含灾害木),至2025年秋季松材线虫病普查,全区拟实现无疫情疫点6个,其中拟拔除疫点4个;面积下降3.5万亩,其中拔除疫点面积1.92万亩,拔除疫情小班面积0.94万亩”。

区林业局

7600

2021—2025

2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设 1 个完备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实验室,并配备配套设施设备。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备配套设施设备;进一步备置完善64个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卡)建设。

区林业局

1840

2022—2025

24

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植物种质资源库分库建设项目:建设崖柏植物种质资源库分库,配套设施设备。

区林业局

2000

2022—2025

25

环境风险防范

开州区医疗废物处理场

占地约6亩,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整体建设医疗废弃物处理厂房、办公楼、停车场、污水处理站及相关配套医废处理设施。

开乾投资集团

2260

2024—2025

26

开州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40个乡镇(街道)应急指挥平台。

区应急局

4000

2025

27

开州区应急物资仓储中心

占地10亩,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应急物资仓库。

区应急局

1600

2025

三、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43706

28

绿色产业

重庆开州赵家工业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利用赵家工业园区屋顶资源,建设15MW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

区发展改革委

9000

2022—2023

29

重庆开州临港工业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利用临港工业园区屋顶资源,建设15MW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

区发展改革委

9000

2022—2023

30

农业绿色生产

建设一批粮食作物规模生产基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

区农业农村委

根据具体项目实施

2022—2025

3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新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厂1座,日处理100吨,总库容110万立方米。

区国资委

4425

2021—2024

32

再生资源场地建设项目

垃圾消纳场及再生资源利用场建设项目。

浦里新区管委会

21281

2023—2024

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58854

33

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老旧小区改造

开州区开州金街城市更新项目:主要包括大时代香港城、五星金都、市民广场建筑立面和屋顶改造、房屋排危整治等。

开乾投资集团

25000

2023—2024

34

环汉丰湖照明设施改造及景观灯饰项目

“汉丰湖‘三桥一坝’范围内沿湖建(构)筑物、岸线(含桥梁)的夜景灯饰建设、改造及景观照明控制平台建设”。

区城管局

5000

2023—2026

35

开州区城区生态绿化建设

城区空地绿化建设、道路绿化建设、游园及街头绿地等公共绿地景观改造。

区城管局

6000

2023—2024

36

坡坎崖绿化

城区11处高切坡垂直绿化及主要建筑屋顶绿化、挂网处理、安装喷灌设施等,总面积约133400平方米。

区城管局

5000

2023—2028

37

绿色生活

绿色停车场

新建9个停车场,占地面积35亩,约900个停车位,设置充电桩100个。

浦里新区管委会

4381

2024—2027

38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式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建设及改造项目

临江至竹溪污水管网建设。管道总长度为9708米,一体化提升泵站2座,采用智能一体化预制泵站。

区住房城乡建委

7647

2021—2023

39

开州区乡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新建3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含系统现场端建设、平台端建设、网络链路等)。

区住房城乡建委

2393

2023—2025

40

新建浦里新区污水处理厂一座(一期处理能力20000m³/d)。

浦里新区管委会

22368

2022—2024

41

铁桥、麻柳等43个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进行运维处置。

区住房城乡建委

35856

2021—2023

42

生活垃圾转运、处理设施项目

江里片区、东里片区垃圾转运站:新建日运转能力200/天垃圾转运站2座,配套设备。

区城管局

7700

2023—2025

43

开州区城区生活垃圾集中转运中心项目。

区城管局

6000

2023—2025

4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

开展开州区临江镇、厚坝镇等8个乡镇(街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第一批):新建12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

区生态环境局

3098

2023—2024

45

开展开州区南门镇2023年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新建7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

区生态环境局

2618

2024—2025

46

开展大德大慈、南门花林、河堰岩水、赵家开竹、九龙山天白、谭家锦竹、岳溪龙安等7个撤乡并镇居民集聚区污水处理项目。

区住房城乡建委

6272

2023—2025

4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

开州区竹溪镇平溪村至灵泉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房屋外立面改造、院坝改造、庭院整治等,沿线长度约4.3千米。

区水利局

6580

2023—2024

48

开州区三汇口乡杨柳关美丽家园示范项目:建设步道8000m,生产道路800米,对190户房屋进行风貌改造并配套设施。

区水利局

2300

2022—2023

49

开州区赵家街道周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程

区住房城乡建委

3500

2022—2023

50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开州区临江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沿水源地沿线新建防护网6395米;安装水源地界标16块;安装水源地交通警示牌16块;安装水源地宣传牌7块;新建化粪池49座,配套DN110 HDPE双壁波纹管980米;垃圾桶12个;植被缓冲带3488平方米,生态拦截沟704米;水源涵养林9715平方米;视频监控系统1套。

区生态环境局

1200

2022—2023

51

开州区中和镇等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沿水源地沿线新建防护网4058米;安装水源地界标38块;安装水源地交通警示牌18块;安装水源地宣传牌10块;新建化粪池7座,配套DN110 HDPE双壁波纹管140米;垃圾桶36个;水源涵养林15223平方米;视频监控系统4套。

区生态环境局

1000

2022—2023

52

开州区鲤鱼塘水库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工程

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配置应急除藻设备;新建相应水文水量在线监测系统;采购无人机监测;新建视频监控系统。

区生态环境局

2661

2022—2025

53

不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完成开州区河堰镇双龙洞地下水河堰供水站水源地、河堰镇岩口泉水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等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

区生态环境局

根据具体项目实施

2022—2023

54

农饮水安全保障

农村供水工程

开展临江镇复杨村吴家湾供水工程、长沙镇双河水厂技改工程、渠口镇双丰村饮水提升工程;巫山镇中桥村二岩供水工程、竹溪镇团凤村龙王庙集中供水工程;天和镇白乐村白沙包集中供水工程、敦好镇白岩村集中供水工程等7个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改建。

区水利局

1230

2023—2025

55

金峰镇农村人饮水源地整治工程

整治宝丰村望山水库及青橙村开云水库坝体,防渗漏、进出水堰、进水库道路硬化。

金峰镇政府

1050

2023—2025

五、发展生态文化

750

56

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细胞工程建设

持续开展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建设。

区生态环境局

400

2022—2025

57

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区生态环境局

100

2022—2025

58

推进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区林业局

100

2022—2025

59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项目

开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调查。

区交通局

50

2022—2025

60

开展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调查。

区商务委

50

2022—2025

61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调查。

区生态环境局

50

2022—2025

合计

366363.7


附件2

开州区区位图

附件3

开州区行政区划图


附件4

开州区数字高程图


附件5

开州区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件6

开州区水系图


附件7

开州区高污染区禁燃图

附件8

开州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


附件9

开州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图

附件10

开州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分布图


附件11

重点项目分布




[3]三山:雪宝山、南山、铁峰山;四河:东河、南河、浦里河、澎溪河;两湖:汉丰湖、鲤鱼塘两大湖库。

[4]宏源大桥、石龙船大桥、迎宾街。

[5]暂无2021EI数据

[6]根据最新的调整划定成果,生态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31平方公里。

[7]开州区居建(绿建)执行日期为201911日,2019年绿色建筑竣工备案数量较少。

[8]根据最新的调整划定成果,生态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31平方公里。

[9]开州为中型城市。

[10]帅乡红色研学游、汉丰湖蓝色度假游、雪宝山绿色康养游、乡村金色体验游

[11]春季“浪漫开州花满城”、夏季“逍遥开州乐满城”、秋季“水韵开州香满城”、冬季“年味开州情满城”旅游系列活动

[12]生产、生活、生态最优空间,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市

[13]环汉丰湖,沿开城、万达高速,竹溪、大进、满月示范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

部门街镇

无障碍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开州区部门镇街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