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234008646033P/2022-01739 [ 发文字号 ]开州府办发〔2022〕30号 [ 发布机构 ]开州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其他 [ 成文日期 ]2022-04-19 [ 发布日期 ]2022-05-10 [ 体裁分类 ]其他 [ 有效性 ]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开州府办发〔202230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开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20212025年)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419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开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20224


重庆市开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谋划好全区“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推动“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建设,特编制本规划。该规划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引领全区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南。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重大成绩、发展迅速的五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市人力社保局精心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改革创新、务实奋进、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就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推进,人事考试安全运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基层人力社保公共服务趋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十四五”时期人力社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就业创业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有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全区就业创业工作排名全市前茅,开州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区县。五年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91万人,比“十二五”6.2万人增加0.7万人;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4.6万人;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19.76亿元,支持1.68万人实现本土创业,带动就业5.63万人;新增返乡创5310户,全区返乡创3.38万户,总投资达到309亿元,带动就业16.98万人;发放社保补贴8872.8万元,促进灵活就业2.3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待5466.79万元4638名失业人员在下岗失业期间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2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3余个,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


人社行业扶贫成绩突出。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任务,依靠改革创新机制,落实政策增添活力,加强服务确保实效,推进实现就业扶贫精细化、社保扶贫人本化、人事人才扶贫特色化、对口帮乡扶贫实效化,开州区人社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全区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应转尽转,全区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与山东省潍坊市劳务协作取得长足进展,对口帮扶乡镇脱贫成效明显,开州就业扶贫入选重庆市地方就业创业工作十大创新事件,《授人以渔增技能稳定就业促脱贫》成为全市技能扶贫优秀典型案例,国务院扶贫办专报全文刊登开州区靶向施策助力就业扶贫经验,区就业人才中心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始终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7.46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13.46万人,参保率持续巩固在95%以上;工伤参保人数达8.39万人,较“十二五”末增长38.9%失业参保人数达4.32万人,较“十二五”末增长0.59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规模逐年增加,“十三五”期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5.6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71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5079.51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33.9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4.61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9480.87万元。对全区9.54万名企事业单位退休领待人员进行待遇调整,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两类人员”调整后人均养老金水平分别达到5013.5/月、2357.68/月、1350.83/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最低标准达到125/月。落实企业降费减负政策,为全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11.2亿元。建成覆盖全区40个乡镇(街道)社保卡查询管理系统,建设社保卡标准化示范窗口2个,建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市级示范社区2个。

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立足开州区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突出重点、重在使用、高端引领、分层实施”的原则,以急需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稳定人才存量,壮大人才总量,有力确保全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质量大幅提升、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五年来,共引进人才4659人,其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0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68人、本科学历2349人、专科学历604人)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68万人,较“十二五”末增0.53万人,高、中、初级结构比例达到1.444.6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2,入选“重庆英才”4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3、“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重庆市特级教师”9、“重庆市名师17、“重庆市学科带头人2、“重庆市名医2全区有技工学校1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6个,其中市级职业培训机构1个;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89万人,占总量的17.7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培育高技能人才6700人;建成市级大师工作室2个、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

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探索专业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人员的互通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竞聘管理岗转岗试点。岗位聘任、公开招聘破除身份壁垒,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创新出台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调配办法,人员调动更加规范。进一步规范聘用合同管理,实施电子备案,促进聘用合同签订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区共有事业单位669个,事业编制22584个,机关工勤编制115个,实有在编19620人(事业单位19450人、机关工勤170人)。

工资收入分配合理有序。加强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和监督,健全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按要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我区最低工资标准由2015年的1400/·月提高到2020年的1800/·月。适时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进一步完善丰富工资指导线制度完成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并落实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稳步实施,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效果明显。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0%以上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劳务派遣企业用工备案率达90%以上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组织。完成调解仲裁标准化建设,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920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保持在100%。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示范区,劳动监察共受理举报投诉1435件,结案率100%,帮助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约1.78亿元;建立“两金三制”制度(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农民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和工资银行代发制),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57亿元实行农民工实名制、工资专户制、银行代发制的项目120个,实名制管理银行代发工资的农民工人数达1.1万人。信访形势不断好转,较十二五期末来信下降39.29%,来访下降70.89%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均等化。至“十三五”期末,全区累计制发社会保障卡168万张,已基本建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网的综合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扎实开展人社系统行风建设,每年度开展人力社保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练兵比武活动,全面提升了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能力。

专栏1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基数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完成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6.2

7.5

6.91

预期性

2城镇调查失业率(%

4.9

6.5

4

预期性

3城镇登记失业率(%

3.07

4.0

3.1

预期性

4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95

90

91

预期性

5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亿元)

19.6

20.5

19.76

预期性

6就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

3

2.1

10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95

预期性

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2.90

25.04

26.87

预期性

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1.07

59.4

66.9

预期性

1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3.63

3.69

预期性

11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04

7.48

8.39

预期性

1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74

3.9

4.49

预期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

13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2.15

2.92

2.68

预期性

14.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7.9:43.3:48.8

8.7:41.3:50

14:40:46

预期性

15.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3

2.5

2.89

预期性

四、和谐劳动关系

16.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0

95

95

预期性

17.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

100

100

100

预期性

18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

100

100

100

预期性

五、公共服务

19社会保障卡应用功能实现率(%

50

95

100

约束性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纷繁复杂的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层次影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调节将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将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全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家战略在重庆交汇,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三大发展机遇在开州叠加,都将为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开州与全国、全市一样,总体上也进入速度换挡期。随着经济增速回落,特别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失业现象,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就业岗位的质量也会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控制和化解这一过程中的风险,突出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业态的发展,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伴随着内需拉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保障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将日趋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这又将给我们的事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各项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的期盼更加多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就业总量压力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发展给协调劳动关系提出了新挑战;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上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新机遇,直面新挑战,不断完善制度,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推动我区人社事业更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贯彻区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工作安排,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聚焦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的现代化开州目标,把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工资收入、劳动关系等工作,着力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节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开州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战略导向、全局谋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安排,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将人力社保工作最大程度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促进产业、人才、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和交流互动。

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基础。聚焦人力社保领域中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资源、精准投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认真分析查找服务群众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强和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再分配的调节功能,使人民群众都能依法享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安排。

坚持结果导向、推动改革。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人力社保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构建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第四节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目标,建设渝东北川东北就业创业高地和人力资源聚集高地,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全区实现“全民创业、人人就业、个个有保、人尽其用”。

——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劳动力技能素养,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做大做强返乡创业,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效缓解,就业局势更加稳定可控。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巩固全民参保登记成果,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基金运行更加安全平稳。到2025年,全区城乡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0万人、9万人、5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打造区域人才聚集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88万人、2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0%

——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有效提升,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到2025年,全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总量达到150户,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持续维持100%

——提供高效优质人社公共服务。上下联动、内部一体、外部协同、过程可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慧服务能力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社保卡应用广泛普及,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专栏2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2020

2025

一、就业创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6.91

4

预期性

2城镇调查失业率(%

4

5.5

预期性

3城镇登记失业率(%

3

5

预期性

4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10

5

预期性

5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9.5

3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97.46

100

约束性

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8.39

9

约束性

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49

5

约束性

三、人才队伍

10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2.68

2.88

预期性

11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0.38

0.63

预期性

12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0.5

0.5

预期性

1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4.74

3.5

预期性

14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

0.005

0.2

预期性

四、劳动关系

16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100

>60

预期性

17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0

预期性

18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100

>97

预期性

五、公共服务

19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168

173

预期性

20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13.79

67

预期性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做强返乡创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就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将市场就业导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创业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就业考核工作体系,把就业成效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责任。


第二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

在“渝创渝新”品牌下实施“筑梦开州创享未来”创业促进计划,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探索创业担保贷款新模式,简化程序,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待条件成熟时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创业联盟。实施“归雁兴开”返乡创业工程,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力争建成1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2个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培育2个农民工劳务培训基地。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服务机制。积极参加各级开展的创业大赛、创业峰会、创业创新项目推介和成果展示等助推活动。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微经济、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鼓励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和灵活就业,强化权益保障,开辟就业新空间。


第三节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实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覆盖,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在90%以上。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脱贫人口、退役军人、4050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


第四节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推动建设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区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创业就业示范村(社区)、打造一批就业创业服务超市。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重点推进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畅通劳动力与用工单位渠道,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劳务公司、乡村劳务经纪人、网络招工平台作用。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信息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创新开展网络直播招聘公共就业服务,打造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升级版”。推进职业指导服务和标准化建设,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五节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国家、全市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管理,畅通劳动者职业技能发展通道。推动建立项目统筹、标准统一、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大培训机制,全面实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培训模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校企合作、互联网+职业培训等培训模式。着力培育技能竞赛品牌,力争每年举办1届区级技能大赛,累计推动建立35个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35个市级首席大师工作室、10个区级大师工作室,全力打造“开州金厨”“金开家政”“开州建工”等职业培训品牌,全方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专栏3 促进就业创业重点项目(7个)

1建设开州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州区公共实训基地,为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企业新录用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在职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技能培训和实训教育工作需要。

2创建开州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将“开街创谷”创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为入驻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创业指导、事务代理、融资对接、政策落实。支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留学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3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设辐射渝东北、川东北区域的开州区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区智能化服务。

4施“归雁兴开”返乡创业工程。健全完善开州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激励、引导开州籍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返开投资兴业,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返乡创业万人。

5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要,将就业创业有机融合,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建立涵盖毕业生在校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加强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信息共享,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

6失业监测预警预防调控项目。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失业预测预警制度,实施失业预警和预防调控。

7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服务系统。推进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规范统一、运行高效、办事便捷、管理安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体系,基本满足政府人才管理、流动人员应用、企业选才用才的需要。


第三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推动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节持续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

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与业务协同,持续加强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提升全民参保库数据质量,不断推进精准扩面。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落实缴费困难群体帮扶政策,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动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保。扎实做好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推进建筑业和铁路、公路、水运、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实现工伤保险政策向职业劳动者的广覆盖。持续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结时限,推广电子化转移业务模式,畅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


第二节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新老待遇计发的平稳过渡。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相应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落实缴费档次调整、缴费补贴标准和国家规范个人账户计息办法。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进一步健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进更加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体系建设,推进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不断完善,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扩大失业保险政策受益面,研究放宽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落实失业保险金发放办法。推进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机制,不断提高基金抵御风险能力。

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以高危行业为重点,持续扩大工伤保险政策覆盖面,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工作,持续推进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

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年金制度。推进职业年金经办规程、转移接续办法、监管考核办法、计划监督和风险控制等制度不断完善,持续优化待遇核定相关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促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第三节合理调整社会保险待遇

按照市级统一部署,及时调整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两个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合理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待遇保障水平,加大对困难家庭、双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等重点领金群体的生活保障力度。严格执行工伤保险待遇项目、结构和标准体系,落实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扩大工伤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运行范围,做好协议机构管理。


第四节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持续优化监管制度机制,加强基金运行风险分析研判和监控,研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和基金监督机制。持续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和内控检查,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对侵占、欺诈基金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健全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创新完善监督方法手段,加大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基金监管领域运用,持续提升监督检查效能。稳妥做好职业年金的征收和划拨。健全工伤协议服务机构监管体系,强化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科学化布局,完善工伤保险服务监督经办规程。构建“万达开”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协作机制,协助办理社会保险异地骗保案件,同类案件调查结论互认,配合收回欺诈冒领等违规基金。


第五节提升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推动社保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重塑,对接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社保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化引领社保经办服务,大力推行“不见面”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高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和政务服务应用适老化改造,优化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便民服务。推进电子档案在社保经办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保障社保数据安全。助推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常态化移交。以市级示范社区为引领,带动全区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创建。拓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以退休人员精神、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

专栏4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3个)

1开展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落实缴费困难群体帮扶政策,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推进实施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计划。

2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区内2家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建设。拓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以退休人员精神、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

3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终端设施设备,推动电子社保向智慧社保发展,建设规范化、智能化、现代化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实现档案资料数字化、业务经办电子化。


第四章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者悦,远者来”人才发展环境,打造渝东北人才生态最优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高层次人才、专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链和供应链,推动人才政策科学化、引才工作精准化、人才服务智能化,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一节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

深入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大力引进开州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力争5年内引进各类优秀人才5000名以上。实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人才协同发展行动,制定人才协同发展支持措施,建立校、地、企多元“结对”合作模式,推动万达开三地政策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大学生基层就业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开州在外乡情流动组织、招商引资组织、劳务服务组织等作用,搭建服务开州籍人才在外就业、吸引返乡创业就业通道,健全完善开州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激励、引导回到开州就业创业发展。建立“无壁垒”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通道,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艰苦边远乡镇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政策体系,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完善事业单位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多元化途径,促进高技能人才多渠道流动。


第二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专家人才继续做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英才”等人选的推荐选拔和培养工作。积极开展专家服务基地申报工作,深化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积极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符合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工种相对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做大做强“金蓝领”培训工程,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技师传艺带徒作用。充分利用“技师工作站”,以一对一结对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带动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实现产业领域技能人才梯次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提升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试点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努力实现由扩大规模、注重质量到质量第一、兼顾数量的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提升服务品质转变,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到突出社会效益第一转变。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和企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建立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道。


第四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引导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主导企业创新活动决策,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设立企业家经营业绩档案和人才数据库。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奖补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充分利用众创空间服务平台,为各类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创业辅导师团队。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


第五节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完善符合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考核试点,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聘用合同制度,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机制。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持续改进完善人事综合管理服务。


第六节推动人事考试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事考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人事考试流程。建立标准化、数字化的公开招聘面试考场。提升人事考试的组织实施效能、技术水平,完善考试安全体系,有效防控人事考试安全风险。提升考试命题和测评能力,落实精准选人用人和分级分类考试要求,扩展专业化分级分类命题队伍,完善人才测评体系。加强人事考试信息化建设,建成涵盖考试报名、考场安排、数据管理、证书系统等一体化的人事考试公共服务平台。


第七节加强表彰奖励工作

全面加强表彰奖励工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表彰奖励制度体系。积极开展国家级、市级表彰奖励评选推荐工作,认真做好区级表彰奖励。落实好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困难帮扶、休假疗养等工作。加大对表彰奖励获得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落实《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专栏5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项目(8个)

1.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培训30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依托企事业单位、专业培训机构等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

2.开州籍人才返开就业创业工程。健全完善开州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激励、引导开州籍人才回到开州就业创业发展。

3.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整合培训资源,做大做强,建立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2个。

4.推进中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动技师学院建设。实施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支持重庆市长江职业培训学校升级为技工学校,并引进高职院校合作办学。

5.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创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个,建立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6.推进特色家政服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家政服务产业,5年内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1万人。

7.事业人员招聘面试评分系统建设项目。建立集考官现场培训、考官电脑抽签、考官电脑分组、考官电脑评分,面试过程实时监控的无纸化综合考录面试平台。

8.人才发展建设项目。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高技能人才常态化补助政策和技能大赛补助政策。


第五章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根据发展需要,积极扶持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的融合度,进一步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到2025年,全区行业营业收入达5亿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50家,从业人员达500人,每年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或流动5万人次。


第一节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体系

初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发展体系,积极适应市场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推动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积极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初具规模。实施业务开放战略,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积极探索市场购买公共人力资源成果,打造市场购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项目。


第二节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体制机制

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与开州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抓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家居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高质量发展契机,针对性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联动。探索实施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园区、进企业专项行动,开展产品宣介、业务洽谈活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就业作用。


第三节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搭建人力资源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和交易平台。推进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围绕我区重点发展区域及产业布局,依托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荐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积极融入全市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格局中2025年,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节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贷款支持,扩大贴息贷款覆盖范围,打造低成本人力资源服务战略洼地。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遴选,建设区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目录。到2025年,评选区级诚信服务示范机构10家以上、市级诚信服务示范机构3家以上。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数据整合,提升行业服务效率。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形成市场自律机制,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专栏6 人力资源服务重点项目(1个)

建设三峡(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在开州区浦里新区建设集“产业聚集、业态拓展、企业孵化 ”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基地,为开州“双千”经济目标、“双百”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第六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节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制度。落实好最低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平衡好劳资双方利益。加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设力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实效性。探索建立工资收入分配数据共享机制,强化薪酬调查结果运用,建立薪酬定向反馈及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薪酬服务机制,为企业和劳动者协商工资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依据,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合理提高一线职工待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落实薪酬分配指引。巩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益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


第二节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薪酬调查比较制度,探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中职学校绩效工资倾斜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倾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完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强化福利政策。加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指导、监督工作,建立分级管理、责权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全面启用提升渝薪芯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薪酬项目全覆盖和全区事业单位全覆盖,形成工资数据一体化集成。


第三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拓宽就业渠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低收入群体劳动致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专栏7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项目(1个)

实施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建立薪酬定向反馈与重点人群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薪酬信息服务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第七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主动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关系新变化,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制和源头治理、动态处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一节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实施“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培育鉴定劳动关系协调员200名,培育推荐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15名、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9户,打造金牌劳动关系调解组织3家,培育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3家、“和谐同行”企6户,服务新注册企业240户,持续推进劳动关系领域各项改革创新。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管理,探索电子劳动合同运用。适应劳动力市场多元化形势,以平台企业、平台服务公司为重点,探索完善新业态劳动用工政策,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强化监管作用,提升监管质效。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区域、行业集体协商模式和方法,扩大集体协商覆盖面,提升集体协商质效。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风险问题。


第二节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

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预防、做实调解、细化仲裁、强化服务,持续做好调解仲裁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夯实基层调解组织工作基础,健全调解制度,落实仲裁员分片联系指导调解工作机制,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开展巡回仲裁、驻点调解、庭审观摩活动,发放仲裁建议书,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用工管理。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快速响应机制和横向部门协同处理机制。深化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沟通协作,健全仲裁与诉讼在法律适用、信息共享、程序衔接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大调解员仲裁员素质能力培训力度,拓宽兼职仲裁员来源渠道,积极吸纳退休法官、执业律师、高校专家学者等法律工作者成为兼职仲裁员。深入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认真落实好调解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


第三节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以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落实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责任和拖欠清偿责任,依法严惩拖欠工资违法行为,改进建设领域工资支付方式,发挥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作用,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规范企业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机制。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移动执法、书面审查和主动巡查辅助系统。健全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行为。持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和执法保障,按标准配齐配强专兼职监察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建设。


第四节抓实信访稳定工作

强化政策宣传,提升政策宣传覆盖率和群众知晓率。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责任制压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注重初信、初访和网上信访事项办理,落实首接首办责任。严格按照“三到位”要求,推进信访事项及时就地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按照应评尽评的原则纳入评估范围,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实施前的刚性要求。以“治重化积”“清仓见底”专项工作为抓手,以“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为目标,开展重复信访治理,促进“案结事了”。

专栏8 构建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重点项目(4个)

1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建设。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在重点乡镇(街道)、工业园区配备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配齐设施设备,实行劳动合同管理,负责劳动保障监察用工信息采集、劳动纠纷调解等工作,规范企业日常用工行为。

2“智能仲裁院”“数字裁庭”建设项目。区仲裁院建成“智能仲裁院”“数字仲裁庭”,建立调解仲裁互联网页、自助服务一体机、移动互联APP三大”服务群众信息化平台,优化服务群众工作。

3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培育计划。打造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全区每年选5名市级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力争3年内实现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配备至少1名劳动关系协调员,乡镇(街道)配备的劳动关系协调员能够基本覆盖辖区小微企业的目标;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园区、企业等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中每年至少培育1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打造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在全区重点企业中每年至少培育3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服务一批新注册企业。3年内,力争服务200新注册企业。

4实施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在全区选取用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存在较大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机制,指导企业稳岗稳员,发挥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


第八章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健全人社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形成覆盖全体、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建立健全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对标部、市、区三级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持续推进“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加强与万州、达州、云阳等周边人力社保部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协作联动。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社会保险经办业务、人事人才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管理等为重点,规范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科学确定各项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加快推进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机构统一、柜台统一的窗口服务品牌建设。


第二节推进智慧人社建设

实施人力社保信息化创新提升行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力社保工作深度融合,推进人力社保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人力社保业务流程再造重塑和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实现人社全业务“一窗综办”“打包快办”“全域通办”。推进与全国统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人社监测指挥平台、部级市级区级政务服务平台等系统平台对接,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探索以大数据技术构建“人社电子档案袋”,5GAR、区块链在视频办事服务、电子劳动合同等方面应用。进一步健全信息系统、运行网络等运维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人力社保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推进基础设施、软硬件、终端设备国产化,建立健全人力社保网络和信息系统密码保障体系。


第三节推行社保卡一卡通应用

加快推进第三代社保卡自然过渡换发,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签发应用,实现实体与电子社会保障卡的协同并用,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人力社保业务用卡场景体验。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身份凭证、缴费和待遇领取、就医结算、信息记录、自助查询、金融支付等能力,在人力社保领域实现“全业务用卡”。逐步推进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就医购药、信用服务等其他政务民生、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便民卡、贴心卡。


第四节加强人社系统行风建设

加强人力社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和基层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全面加强人力社保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培育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服务能手。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设立“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和网上办事专栏,推进“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跨省办”“满意办”五办服务。全面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实现现场服务“一次一评”“一事一评”。推进高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和政务服务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深度挖掘宣传“人社服务标兵”,组织开展标兵选手“市县行”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行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改,及时受理反映问题,通报行风建设负面案例。

专栏9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重点项目(3个)

1建设区级人力社保公共服务大厅。建设1个规范化、功能划分清晰、布局合理的服务大厅。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各项业务,统一在大厅集中办理,面积5000㎡。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健全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实现基层经办服务人员的定期轮训和初任培训,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基层公共人社平台服务水平。

3社会保险精算专业人才建设项目。建立专门的精算队伍,力争配12名精算业务人员,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培养和储备一批既熟悉社会保障政策又掌握精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九章推进区域人力社保协同发展


第一节深化区域人力社保合作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等,聚焦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紧扣人力社保工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推进与万州、达州、云阳等周边区县人社部门合作迈向新时代。

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加快人才集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渝东北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区。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建立衔接协调的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开放共享培育平台资源,推进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资格互认,共同打造人力资源品牌和职业技能竞赛品牌。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加强就业、社保、人才等领域合作,推动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共享求职用工、就业监测、重点群体就业等大数据信息,共同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探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共享合作交流机制,共享创业导师库、项目资源库。推动互设劳务办事机构,打造劳务品牌,深化农民工服务协作。促进对口协同发展,与江津、万盛等地建立劳动力供应双向互动调配协作机制。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推进工伤认定和保险待遇政策协同,推广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社会保险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协作机制。推动人力社保信息数据共享共用。

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健全推动万达开、万开云人力社保合作联席会议机制,重点研究商讨重大政策制度改革、重大共建共享项目推进等事宜,健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力资源、专技人才、技能人才、农民工等专项领域的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完善信息通报制度,交流、宣传典型经验,共同提出在合作事项推进过程中需报请上级部门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支持事项。


第二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聚焦乡村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人口,建立施策精准、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人力社保帮扶机制。全力落实乡村人才振兴各项政策措施。在人力社保领域将满月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在高质量就业创业、全民参保、人才振兴等方面作出示范。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地区协作机制,持续推进有意愿的乡村地区劳动者就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高质量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吸引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强化公益性岗位协同管理,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争取市级支持在开州区开设技师学院分院或新设高级技工院校,推动实现乡村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完善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激励政策,开展专业技术人才、专家服务团基层服务活动,建立完善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创建乡村工匠驿站,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乡村设立分公司,加大乡村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化乡村人力资源培训机制,重点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


第三节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围绕促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服务、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育、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农民工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跨区域、跨省市合作机制。加强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区在劳动力转移、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合作;依托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机制,深化与山东省潍坊市的劳务协作,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用工信息平台,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第十章强化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完善保障措施,努力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各项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基层党支部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一岗双责”,细化主体责任分工,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深入推进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把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拓展廉政教育渠道、形式和内容,推动廉政教育常态化。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实施细则,防微杜渐、聚焦重点,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向好,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确保规划落实提供根本保证。


第二节加强法治建设

全面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大力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法律顾问、公职律师、重大决策、行政应诉等工作制度,加强干部法治培训,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社工作队伍。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实施“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人力社保“八五”普法。


第三节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人力社保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障,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培育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业务能手。


第四节加强实施保障

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健全宣传工作机制、夯实宣传工作平台、创新宣传工作方式,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好人力社保重大政策宣传,推进宣传解读便捷化;做好重点工作和重大专项活动宣传,积极打造人力社保工作品牌;健全完善舆情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加强宣传矩阵建设,推动系统政务新媒体建设提档升级。

强化财政保障。坚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增长幅度与财力增长相匹配、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配合完善财权事权划分,构建与事权匹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加大对规划内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

强化统计监测。坚持和完善统一管理、上下联动、分工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倡导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发挥统计的决策参谋作用。加强统计数据协同共享,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完善统计数据会审和内控监督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和管理应用的现代化。

强化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以规划为统领、年度计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推进落实体系。加强各业务领域之间的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共同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规划实施责任体系和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年度计划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规划重点指标的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和预警机制,有效保证规划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

部门街镇

无障碍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开州区部门镇街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