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234008646033P/2022-02029 [ 发文字号 ]开州府发〔2022〕14号 [ 发布机构 ]开州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 [ 成文日期 ]2022-05-31 [ 发布日期 ]2022-06-14 [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 有效性 ]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开州府202214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2022531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应急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是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规定,对照《重庆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渝府发〔202127号)和《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开州府发〔20216号)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应急事业稳步发展。

1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对标对表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同机制,设立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气象灾害防御等指挥协调机构4个,完成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全面改制和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转隶工作,组建正处级应急救援中心1个和副处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1个,打造应急体系建设试点乡镇6个,修订完成8个专项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事故灾害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改革目标,形成了“党委政府负总责、应急部门负专责、其他单位负主责”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危害持续降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生产安全事故151起,死亡160人,“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113起,死亡123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25.2%,死亡人数下降23.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由2015年的0.06下降到20200.046,下降23.3%,实现安全风险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管控。

3.灾害影响有效降低。

灾害风险防范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地质、水文、气象、林业等行业领域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形成,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显著提高。及时开展应急救助,积极实施倒房恢复重建,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避难场所200成功应对处置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73次,转移救助群众24218人,倒房恢复重建3691间,发放救灾资金4332.5万元。组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36次,开展系列应急演练27次,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

4.应急救援力量和保障措施明显增强。

完成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布局,建成安全生产及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支和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40支,整合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队伍4支,优化技术专家保障队伍3支,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基本建成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区级总量储备、乡镇(街道)定量储备、企业动态储备的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建成应急物资配送机制和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初步建成应急通信保障机制,基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应急大数据建设基本成型,初步实现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

5安全发展走出新路。

紧扣预防治理工作主线,总结提炼出应急管理1314”工作法,提出安全生产以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责任体系为主,自然灾害防治以开展“控、建、管、养”等四项基础性工作为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落实“五有八化”、完善“四大体系”为主的工作措施,回答了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应急管理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终极命题,应急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安全防范压力大。

全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点多、面广、战线长,基层薄弱、基础脆弱的先天性不足在较长时期难以改观。乡村道路不断延伸,道路通车里程长、机动车保有量大。城市消防通道阻塞现象突出,火灾防控难度大。重点工程项目多,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还需强化山区河流坡陡流急,突发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现有水利设施滞洪、缓洪能力不足。森林火灾风险防控基础设施不足,林火阻隔网络覆盖面小,消防水池、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滞后。

2.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大应急、大安全、大联动”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行政管理与专业指挥”等协调配合机制有待完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交叉,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新兴行业、领域和业态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统一高效的事故灾难调度指挥机制仍需健全。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

3应急管理基础与救援能力亟待加强。

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薄弱,履职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专业装备保障和信息化建设滞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够完备,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应急管理部门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有待加强,缺乏平时预防服务、战时统筹组织的综合应急力量。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

(三)应急事业的发展机遇。

1党中央对应急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2.国家战略为应急事业发展提供新契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区”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出台,应急事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应急管理工作将面临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历史机遇。

3人民群众对安全稳定环境有新期盼。

随着平安中国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逐步提升,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导方针,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工作理念,以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目的,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着力防风险、建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实现“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建设目标,确保全区经济稳中求进、社会安定和谐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分结合。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健全事权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形成应急管理工作整体合力。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灾害的危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源头管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推动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执行应急管理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进程,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加强事故灾害全过程精准防控,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协同融合、统筹推进。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应急安全保障设施与其他行业、种类基础设施的融合联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安全设施配套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增强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提升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预防抵御、应急反应、快速修复能力。

——坚持系统治理、全员参与。加强全周期应急管理,落实全方位应急责任,提升全要素应急水平,强化全灾种应急能力,做好全天候应急准备。落实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组织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群测群防群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全面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分类目标。

——体制机制明晰高效。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基层应急办“五有八化”建设快速推进,应急管理部门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100%

——防控能力全面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90%,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100%

——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指挥、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到2025年,区、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率达100%,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达100%

——共建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形成。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3核心指标。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序号

指    标    内    容

目标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9%

约束性

2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0.03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织密应急管理工作责任网络。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强化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健全行政管理“两级体系、四级网络”建成1+10+40+535”为主体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小组—户”五级预警管理平台。开展镇(街道)应急办“五有八化”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2025年,全区乡镇(街道)急办“五有八化”建设达标率100%配备村(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完善浦里新区安全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措施。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化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灾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优化厘清执法管辖权限,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准军事化管理,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管、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

2.健全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强化集中统一指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下的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4个专项指挥部以及安全生产领域8个专项办公室的职能职责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事故灾害救援全过程管理。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辅助决策指挥职责和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工作职能,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边界。

强化应急协同机制。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应急议事协调会议机制和各部门单位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联动协同机制,形成明确的指挥、协调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

规范现场指挥决策。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严格执行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保障能力。健全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职责范围,规范现场处置流程。

3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应急法规制度。严格执行《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重庆市消防条例》《重庆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应急管理有关规范性文件,全面落实风险隐患评估识别、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物资储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灾情评估等相关标准,推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清单和执法检查清单“三标合一”。

大力营造依法执法环境。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执法效果评估和重大案件复核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责任追究衔接制度。推进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执法效果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严格执行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对典型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定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严格目标考核,推动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延伸至村(社区)。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和自然灾害风险报告奖励制度。

4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党委和政府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压紧部门监管责任。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压实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压实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管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抢险救援职能职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及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责任模糊地带。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推动企业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督促完善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推动落实安全生产“两单两卡”制度,大力开展企业岗位一线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从源头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督促企业加强安全技术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推进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持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5深化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

围绕风险隐患开展大排查。科学制定排查清单,指导企业严格落实班组日排查、部门周排查、厂长月排查的“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严格对单开展排查,紧盯企业主要负责人带头履职的关键作用,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将排查责任落实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各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走山走水”灾害排查。

紧盯问题隐患开展大整治。围绕排查出的问题隐患,落实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对存在重大事故灾害隐患的企业和责任单位,必须依法落实停产停业整顿有关要求,建立重大隐患整改“双责任人”制度,明确企业单位整改责任人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人。强化隐患整改技术支撑,科学制定整改技术方案。

扭住突出违法行为大执法。将务实开展检查执法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履职尽责的重要标尺,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开展“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闭环执法。严格落实“行刑衔接”“依法从重”要求,对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法定情形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推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执法“清零”,持续提升执法检查强度、问题查找强度和执法处罚强度。

(二)强化风险预防治理措施,提高事故灾害抵御能力。

6增强风险评估管控力度。

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推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风险管控责任。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

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对不符合相关安全条件的严禁准入。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全区开展洪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风险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7提高风险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卫星遥感灾害监测技术,优化完善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治理。

完善事故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提高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提前45分钟以上发布。推动气象、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公安、经济信息、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文化旅游等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健全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

全力推进全市自然灾害预警管理试点工作。完成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流程规范的编制。按照“信息收得到、内容看得懂、措施能管用”的要求,结合部门行业特点和乡镇(街道)辖区实际情况分级分类明确细化强制性、限制性、一般性预警响应措施,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响应措施和规范流程。

8着力改善安全保障基本面。

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严格落实新建农村公路三同时要求,全面排查整治生命防护工程隐患,实施公路防护工程500公里以上及时改造危桥危隧,治理危岩滑坡,有效降低全区公路安全隐患。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维护,探索推行“路长制”。消火栓与城市新(改)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实现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100%。持续推进老旧电梯改造更新。

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城市洪涝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新建森林火情智能监控系统。加强森林防火检查站、森林消防水池、防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多灾统筹、提级扩能。

9.提升城市运行安全水平。

开展以市政公共设施、地下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为重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对城市道路、桥涵等重点部位进行排查,采取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推进油气长输管道占压、交叉穿越、间距不足、地质灾害等隐患整治。全面排查燃气场站、加气站、管网等设施,严格落实燃气企业和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推动餐饮场所等安装燃气报警装置。加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地下管线、醇基液体燃料、成品油、城市排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渣土受纳场、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人防工程等城市敏感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推进各类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联动互通、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应对处置。依法打击城市违法建设、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空间、渣土车辆违法运输倾倒等行为。开展城市内涝点整治专项行动,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有效提升排水防涝应急能力。

10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道路运输安全。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加强城市隧道桥梁隐患排查治理和快速路综合整治。依法淘汰隐患问题车辆,分步实施800公里以上道路班线客运退出客运市场或者转为包车客运。严格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在用“两客一危”车辆和公交客运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班车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加强延伸到农村的城市公交车安全监管,禁止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农村公路通行客运车辆。推广运用开州区道路运输货运企业安全服务中心,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压实货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帮助货运企业、个体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全区运输企业实现运输安全的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建立治超信息监管系统,整治“百吨王”,理顺信息传递层级,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实现道路运输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以上。

水上运输安全及其他交通运输安全。切实加强“四类重点船舶”和澎溪河等地方水域安全监管,督促港航企业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船舶港口的风险分级管控,强化非法采砂、船舶超载、冒雾航行、违规夹带危险品等非法违法行为治理,持续深化桥梁防碰撞专项行动、载运危险化学品船舶治理、危险品港口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管理,健全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邮政快递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协议用户安全管理,完善寄递渠道安全监管机制。

建设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落实建筑物所有权人主体责任。强化因工程建设导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危大工程安全管理,落实防高坠措施,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护。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严格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实现建设施工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以上。

矿山安全。巩固煤矿产业关闭退出成果,严厉打击私挖乱采行为。打造安全、绿色、智慧矿山,实现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非煤矿山发展规模化,完善非煤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控制规模和数量,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实施非煤矿山关停并转,大中型矿山比例达60%。推进非煤矿山采掘机械化,鼓励企业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和工艺,重点岗位、危险作业机械化率达100%。推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企业重点危险岗位视频监控智能化建设。健全完善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安全技术总工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挂钩机制。加快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实现尾矿库视频监控覆盖率100%

工贸安全。对粉尘涉爆、铝加工(深井铸造)、钢铁等三类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定期调度、“销号管理”。对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持续开展粉尘涉爆、冶金煤气、高温熔融、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的“四涉一有限”专项整治。坚持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开展园区外分散企业“搬、改、关”专项治理。

危险化学品安全。严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化工项目落户开州,严禁引入淘汰或落后产能。推动装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不符合布局规划的危化企业改造、搬迁、关闭及转产。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点危化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安全管理。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管理。实行废弃危险化学品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单位清单化管理,完善废弃危险化学品收、运、处体系。按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现危险化学品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险化学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强化危险化学品违规生产、储存、成品油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

消防安全。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健全部门间联合执法管理机制,“一区一策”综合治理。实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升计划,强化高层建筑火灾隐患治理。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工程、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将老旧小区、古镇古寨消防安全治理列入民生实事工程。推动建立基层消防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通过市政府政务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信息互通持续开展家庭生产加工作坊、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农村地区等火灾隐患治理。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业态火灾风险,优化落实防控措施。

旅游安全。依法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监管责任,明确专项监管部门和职责,指导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对玻璃廊桥、悬崖秋千、滑索等高风险项目规划、建设、运行监管,持续开展安全性系统评估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安全突出违法行为。建立旅行社动态管理机制。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

特种设备安全。持续推动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隐患整治,严格落实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法定检验制度。用好重庆市智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推动电梯物联网技术落地,推进气瓶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用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重庆市特种设备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扎实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新模式。

11.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洪旱灾害防治。强化大中型水库、重点城镇、重点区域等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继续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重点开展中小河流洪水风险普查,编制全区洪水风险区划图。支持洪旱灾害防抗、信息等技术创新与攻关。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地环站”四重网格工作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实施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项目建设,有序实施避险移民搬迁,加快推进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实施。

森林火灾防治。全面推行林长制。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旅游景区、农林结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疫木焚烧规定。加快推进建设监测哨、电子监控、防火蓄水池、防火隔离带、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 0.3以内。

(三)构建应急力量体系,增强事故灾害救援处置能力。

12.加快专业常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地方政府专职救援队伍为支撑、以行业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为骨干、以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打造专常群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全面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业能力,着力提升区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应急水平,加快组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开启综合应急、专职消防、民兵应急“三位一体”队伍建设模式。强化基层单位应急救援站建设,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结构和布局,组建森林、防汛抗旱、水上、矿山、危化、通信、电力、道路运输、卫生、环境等行业领域事故灾害专业救援(保障)队伍。

13扶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推动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提倡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定期组织社会应急力量参加联合训练和演练。

14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完成《开州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区级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督促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优化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划分标准,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实施,严格落实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报备制度。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编制应急预案演练指南和评估标准。推广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应用,开展常态化重大事故灾害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十四五”时期,每年开展1次综合应急演练。

15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完善物资储备。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相融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快形成区级库、乡镇(街道)储备点、村(社区)储存室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物资管理、储备、调运、使用、回收、进退出保障工作机制。完善运输资源调运、征用、补偿、结算等配套政策。

提升紧急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公路、水路、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的比较优势,完善多式联运应急物资投放模式,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开展应急物资配送。落实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健全应急优先通行机制。

16加强灾后救助恢复。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灾群众应急期救助、过渡期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旱灾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统筹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工程等政策。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应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7.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完善与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安全互联,构建应急通信网络,实现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融合互通。建立区级应急指挥中心与安全应急职能部门平台、乡镇(街道)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全区应急指挥“一网统管”。全面汇聚共享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形成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推动网上执法、电子文书等新型执法模式。运用基于地理信息的灾情信息汇聚、现场动态研判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打通应急现场数据链,提高体系化作战支撑能力。

18.推动智能装备应用。加强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防汛抗旱装备、森林灭火装备、地震地灾救援装备、水陆空一体化物资投送等装备配备建设。推进防汛、森林灭火、危化救援、矿山救援、隧道救援等特殊、危险环境条件下无人智能装备应用。加强执法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人员执法专业装备、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制式服装等配备应用,强化执法用车保障。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感知和防范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化工生产、油气管道、矿山安全监测与智能预警装备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岗”行动。

19.加强应急人才培养。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专家库,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机制。

(五)夯实群防群治基础,构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0强化区域应急联动。

建立健全万达开、万开云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协同机制,开展区域应急管理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三不管”“流动作案”等典型案件,建立重大事故灾害监测预警、预防治理、会商决策、信息共享和救援联动等机制。

21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整合各类基层管理资源,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强化网格员对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巡查、劝导、制止、报告、跟踪职能,落实城市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五长制”,建成全域覆盖、资源整合、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基层网格化工作体系,筑牢基层安全第一防线。统筹村(居)综治网格员、安全信息员、灾害信息员、交通劝导员、森林防火巡逻员等基层力量,提高基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专业化水平。

22.发挥中介服务作用。

培育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鼓励其以独立法人单位开展评价、评估、咨询、培训等技术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服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23完善市场参与机制。

建立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不良信用记录制度,与政府诚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与企业和企业有关负责人评先评优、知名度美誉度评价、资格资质管理、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挂钩。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办法,规范举报程序,明确奖励标准,落实奖励资金。持续推进巨灾保险工作,加大保险投入力度,增强抗御风险能力,提高赔付服务水平,避免因灾致贫,实现政府风险向市场化转变。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发挥事故预防和赔偿保障作用。

24.完善宣传科普教育体系。鼓励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应急文化特色的融合产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周”“世界急救日”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依托科技场馆、安全体验馆、公园、旅游景点等,打造一批集公共安全教育和应急科普平台于一体的应急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四、重点项目

(一)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项目。综合运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依托大数据管理部门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中心数据库1个、行业主管单位数据库10个,完成全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图。到2025年,实现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在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检索、传送等基本操作环节的共建共有共享。

事故灾害预警管理项目。完善乡镇(街道)、行业领域的分级分类预警管理机制,建立1个区级预警中心、10个重点行业预警分中心、40个乡镇(街道)预警工作室、535个村(社区)预警工作站。到2025年,实现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全覆盖。

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项目。加快气象监测设施设备更新换代进程,新建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多功能、全自动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5个,升级改造两要素气象观测10个,提供气象、水文、旱情、地质、水质等领域的全面监控和实时预警预报的技术解决方案。

森林火情智能监控项目。对接市级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烟火智能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具有火情监测、数据传输、业务展示等功能的火情监控点位195个、数据传输专线44条、区级业务平台1个,实现森林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二)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工程。

基层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参照全市应急系统指挥(值班)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有关规定,新建34个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容纳人数不少于50人的基层应急综合指挥中心,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区域共享的基层应急指挥网络

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持续改善应急物资储备条件,首期新建占地10亩、使用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专用储备库。到2030年,完成应急物资储备库升级配套工程,建成占地25亩,集安全体验、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

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项目。加速消防基础设施升级迭代,新建扩建9000米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指挥大厅、消防物资储备、宣教中心、会议值班备勤室等配套场所,确保2024年全面投入使用。

(三)应急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工程。

综合应急救援队员劳务派遣基金项目。强化应急队伍经费保障措施,建立以劳务薪资和社保费用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员劳务派遣基金,确保综合应急救援队薪酬待遇不低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综合应急救援队常年人数不少于50人。

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项目。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队“十有”标准和管理“五字”方针,以劳务派遣或网格员兼职的方式组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40800,承担组织群众自救互助等应急救援工作。

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正规化项目。贯彻公益志愿性、安全性、专业性、协同性、属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队原则,强化社会救援队伍管理,指导督促蓝天救援、无线电协会等社会救援队伍落实党组织建设、登记注册和救援行动属地备案等管理规定,并定期公开相关信息。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开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衔接《重庆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有关内容,对照本规划细化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强化协同推进机制,推动重点项目有效落地,确保《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强化经费保障。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按照事权划分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区财政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确保应急保障经费随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提高,并依据事故及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序予以合理调节。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继续落实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资金政策。

(三)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由区安委办、区减灾办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客观、科学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

  

附件:1.核心指标数据统计分析表

      2.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3.应急行业词汇释义


  

附件1

核心指标数据统计分析表

表一:约束性指标

  统计时段

指标内容

十二五

20112015

十三五

20162020年)

十四五

20212025年)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总数160人,平均值32人。

总数123人,平均值24.6人。

下降9%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较大事故1起)

0(较大事故2起)

0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总数0.53,平均值0.106

总数0.276,平均值0.0552

<0.03

   统计时段

指标内容

十二五

20112015

十三五

20162020年)

十四五

20212025年)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总值1339.76亿,损失82722.7万,0.62%

总值2283.3637亿,损失134419.9万,0.59%

1%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3人,百万人死亡率1.786人。

13人,百万人死亡率1.554人。

1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7632

20793

<15000

表二:预期性指标

  

附件2

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资金来源

实施年限

本级

上级

社会

(一)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1

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项目

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中心数据库1个、行业主管单位数据库10个,绘制完成全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图。

300


300


20222023

2

事故灾害预警管理项目

建立1个区级预警中心、10个重点行业预警分中心、40个乡镇预警工作室、535个村(社区)预警工作站。

600

600



20222025

3

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项目

新建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多功能、全自动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5个,升级改造两要素气象观测站10个。

300


300


20222024

4

森林火情智能监控项目

建成具有火情监测、数据传输、业务展示等功能的火情监控点位195个、数据传输专线44条、区级业务平台1个。

5575.9

30%

70%


20222024

(二)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工程

5

基层应急指挥平台项目

新建34个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容纳人数不少于50人的基层应急综合指挥中心。

2000


2000


20222024

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资金来源

实施年限

本级

上级

社会

(二)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工程

6

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

新建占地10亩、使用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专用储备库。

1000


1000


20222024

7

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项目

新建扩建9000平方米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

2500

2500



20222024

(三)应急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工程

8

综合应急救援队劳务派遣基金项目

建立以社会保障费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员劳务派遣基金。

500


500


20222025

9

基层应急救援队规范化项目

组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40800人。


100



20222024

10

社会应急救援队正规化项目

落实社会救援队党组织建设、登记注册和救援行动属地备案等管理规定。




100

20222025

  


  

附件3

应急行业词汇释义

  

应急管理1314”工作法

1坚持预防治理基本原则3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责任体系14落实十四项应急管理措施。

乡镇(街道)应急能力“五有八化”建设

开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有规则和机构设置规范化、职能职责规范化、人员配备规范化、设施装备规范化、执法检查规范化、监管监控智能化、工作制度规范化、救援队伍规范化”等工作目标

安全生产“一案双查”

既要追究企业的责任,又要依法倒查政府监管人员的责任。

安全生产“三责同追”

依法追究事故责任单位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安全生产“三个必须”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应急救援“五到位”

组织机构人员到位;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及宣传到位;检查准备工作到位;制定抢险方案到位;信息报送到位。

安全生产“两单两卡”

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

“双盲”演练

不提前通知参演单位时间、地点和演练内容。

一网统管

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底层、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一超四罚

对发生超限超载行为的运输车辆、驾驶人、货运企业、承运人(源头企业)实行处罚的管理制度。

四类重点船舶

指客运船、危险品运输船、易流态化固体散装货物运输船、砂石运输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

部门街镇

无障碍

安全生产举报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开州区部门镇街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