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234008646033P/2022-01755 [ 发文字号 ]开州府办发〔2022〕34号 [ 发布机构 ]开州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其他 [ 成文日期 ]2022-05-19 [ 发布日期 ]2022-05-24 [ 体裁分类 ]其他 [ 有效性 ]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开州府办发〔202234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已经十五届区委第9次常委会会议、十七届区政府第1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519

(此件公开发布)



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以来,开州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主线,以依法治水管水为保障,突出民生水利和改革发展两大任务,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高效灌溉、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水管理服务五大体系,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十四五”时期是开州区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开州区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是开州区水利事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描绘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发展蓝图,对助推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的现代化开州意义重大。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区委区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聚焦解决各种新老水问题,系统解决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重心,编制完成了《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水安全保障现状


第一节

水文气象:开州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点,季节变化明显。因为盆周山地阻挡,寒潮不易入侵,故气温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略高,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温暖空气,夏季雨量充沛、温湿适度。但当季风锋面停留时,则又形成初夏的梅雨天气;而当太平洋高压控制川东一带时,七、八月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因纬度引起的气温差异甚微,仅0.3℃0.6℃;开州区可分为两大气候区:一是北部中山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冷凉阴湿,雨日多、雨量大、光照差、无霜期较短、霜雪较大;二是三里河谷平坝浅丘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虽处于全国同纬度的低值区,但仍比北部中山区强,少伏旱。

河流水系:开州区全境属长江上游小江支流,约占该流域面积的80%,流域内水系发达、山溪山沟众多,境内东河、南河、普里河等三条河流纵贯全区,东河与南河在城区汇流后称澎溪河,流经渠口镇又与普里河汇流后,入云阳县养鹿场始称小江。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24条,即小江干流(东河、澎溪河)、满月河、大沙坝河、石溪河、巴渠河、盐井坝河、大河坝河、东坝溪、牛蹄寺河、后河、南河、破石沟、南雅河、映阳河、青竹溪、桃溪河、紫水河、齐力河、水磨溪、头道河、普里河、岳溪河、清江河和肖家沟。其中较大支流有小江正源东河、南河、普里河。


第二节 “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区水利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深入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认真实施“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健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成投资约29.21亿元,规划确定的目标较好完成,全区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加快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全区已建成水库178座,水库总库容28144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鲤鱼塘水库),总库容10240立方米;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11743立方米;小型水库173座,总库容6160.74立方米。开工建设大型水库1座(跳蹬水库),总库容10300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座,总库容126.4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座,总库容50.8立方米,加快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进程,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更加可靠的水源保障。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河道综合治理13段,综合治理河长56.43公里,其中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综合治理1段,中小河流综合治理11段,山洪灾害治理河道1条,共保护人口3.46万人、耕地面积2.21万亩;完成小一型病险水库整治1处,保护人口1.3万人、耕地1.1万亩,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3处,保护人口0.8万人、耕地0.42万亩。截至2020年末,15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5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共建立水文站7个、水位站37个、雨量站216个、预警广播20个,基本建立起汛情和山洪灾害监测防御系统;完善了三峡水库蓄退水监测预警方案和突发问题处理应急预案,对移民城(集)镇高切坡、临水房屋落实了专业监测。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在GDP稳定增长的态势下,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2.99亿立方米下降到2.96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0%4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836增加到0.5032。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启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处,恢复改善灌溉面积7.16万亩,整治改造渠道29条,总长40.988公里。其中,小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2万亩,整治改造渠道26条总长27.638公里,年增节水能力468立方米,年新增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能力248.22千克,新增农业产值599.24万元;三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改善灌溉面积5.14万亩,整治改造渠道3条,总长13.3公里,可解决5.24万人、27.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年增供水能力154立方米、年增节水能力1216立方米、年新增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能力600千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万亩。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2.63平方公里,其中:水利部门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5.82平方公里,涉及2条小流域和4个项目区;完成24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区级河流河道划界,开展生态功能区和乡镇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带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保护力度;完成7条河流生态改造,修复减脱水河段6.2公里,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退出电站17座,整改电站80,同时完成9座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总装机容量0.3935千瓦,其中:完成新增装机容量0.111千瓦

三峡后续及移民后扶有力有效。“十三五”期间,到位三峡后续资金34.98亿元,完成各类三峡后续项目投资34.85亿元。实施三峡后续项目160个,6个高切坡实施群测群防或专业监测。大中型及三峡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共完成总投资23719万元,其中移民直补支付3616万元,项目资金14422万元,实施项目101个。实际实施后扶20037人,其中直补到个人11247人(三峡水库7092人,大中型水库4155人),摊薄到村组指标8790个(三峡水库4002个,大中型水库4788个),共涉及31乡镇(街道)。

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强制捣毁非法吸砂设施30余处,配合开展河道“四乱”现象消除影响48处,配合开展非法取水案件调查8件,督促整改销号5件。二是依法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76件(其中河道非法采砂44件,非法侵占河道23件,违法造成水土流失3件,违反安全生产案1件,违反行业招投标案5件)。三是在全区范围内共开展用水争议,岸线占用、库岸滩地权属等水事纠纷60余件,值班室来电来访40余件,信访回复10余件。四是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限时停止生产、清除堆场、拆除设施、恢复生态,涉及侵占河道岸线,非法码头,非法堆场,违法排污乱象场点129处。五是完成区检察院检察建议公益诉讼案件14件,完成水行政违法案件生态损害赔偿案件1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果显著。“十三五”期间,开州区紧紧围绕农村饮水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以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饮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大力改造农村饮水工程取水、净化、消毒、输配水管网等设施,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成效显著。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900处,完成工程总投资38165万元,是“十三五”规划任务数36708万元的104%,其中:中央预算内饮水安全专项资金5704万元,市级财政饮水安全专项资金360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18660万元,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12万元,区级统筹配套整合资金5387万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人口96万人,是“十三五”规划任务数76.04万人的126%。有效解决了贫困2351681938的饮水安全问题,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截2020末,全区有农村饮水工程10070处,供水覆盖总人口146.23人。其中:城市水厂(陈家坪水厂)管网延伸工程1处,供水覆盖人3.25万人;农村集中供水工1542处(规模化供水工程45处、千人供水工229处、千人以下的小型集中供水工1268处),供水覆盖人122.75万人;分散式供水工8527处,供水覆盖人20.23万人。农村饮水工程覆盖所有的行政村(社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农村自来水率达82%

城市供水能力稳定提升。“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陈家坪水厂二期(二阶段)工程,新增供水规3.5t/d,改造一座预沉池、新建一座网格絮凝-斜管沉淀池、两格气水反冲洗滤池、增加加氯加药间设备。建设了开州区城市东部新区供水工程,城市拓展区(平桥片区)供水工程,丰乐场镇供水工程,陈家坪水厂至赵家街道输水管网工程,丰太、大丘片区供水工程,歇马片区供水工程,寨子坪片区供水工程等7个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

河长制工作有名有实。“十三五”期间,我区建立并完善了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建立了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协作机制,与九三学社开州区支社委员合作推进河长制工作。制定了总河长会议制度10余项制度,编制全区24条区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建立完善“一河一档”。在全区主要河流设置了700块河长公示牌,611名河长常态化开展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三排"整治专项行动及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放“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乡镇(街道)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云阳县、四川省开江县开展流域横向补偿,并与云阳县、四川省宣汉县签订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作协议。编制了《河长工作手册》;养鹿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生态格局。

专栏1 开州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水安全保障体系

水源保障

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

0.6

0.65

预期性

村镇供水

农村集中供水率

%

[85]

[86]

预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82]

预期性

节约用水及高效利用

用水总量

亿立方米

[3.2]

[2.96]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77]

[54.07]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85]

[62.77]

约束性

现代高效灌溉体系

农田灌溉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6.99

3.66

预期性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1.5

0.7

预期性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3


预期性

灌溉水利用系数


[0.50]

[0.503]

预期性

防洪减灾体系

城乡防洪

城市防洪达标率

%

[95]

[96]

预期性

乡镇防洪达标率

%

[90]

[92]

预期性

山坪塘整治率

%

[100]

[100]

预期性

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设施覆盖率

%

[90]

[90]

预期性

指挥体系

水情信息自动化采集率

%

[80]

[80]

预期性

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体系

水资源保护

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90]

91.2

预期性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90]

90.8

预期性

水土保持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270

420.29

预期性

农村水电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3.1

0.111

预期性

水管理服务体系

水利改革

——

完成8项重点改革任务



重要江河“河长制”覆盖率

%

[100]

[100]

[100]

工业和生活取水实现在线监测率

%

[90]


预期性

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

%

[>60]


预期性

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

%

[>30]

30.2

预期性

注:1.上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规划期5年累计值;

2.“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是指对列入国家考核的

100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采用全因子(不考虑总氮、粪大肠菌群)评价的

指标值。


  1. 面临的形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五年,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重要阶段,是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攻坚期,我区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开州区水利发展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

国家、区域战略发展部署,为水利发展带来新机遇,要求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尽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推进大型水库跳蹬水库的建设,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我区生态文明水平。

弘扬保护传承长江文化对水科技和水文化带来了新机遇。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以开州区汉丰湖文峰塔、开州区博物馆等为载体,充分挖掘和传承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对水生态安全落实了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必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第二节开州区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

水旱减灾体系不完善,洪水风险依然有较大威胁。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城镇规模不断增加,人口聚集效应明显,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越来越大。我区防洪标准不高,防洪能力低,更加需要着力加快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防御能力,防范化解水灾害风险。防汛抗旱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水库渠堰整治、毁损河堤修复等防洪保安工程缺口较大,已成河堤整治工程受设计理念和资金局限,多采取砼挡墙或砼护坡,简单渠化,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不佳

工程性缺水客观存在,水资源均衡性问题仍是主要矛盾。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对水资源供给安全确立了新目标。水资源供给格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承载空间决定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水“够不够”“好不好”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工程性缺水仍然是我区水利突出短板,工程性缺水主要表现为一是水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开州区骨干水源工程少,年拦蓄水总量不4亿立方米,丰水期水多蓄不了,枯水期缺水供不足。加之城镇化进程很快,特别是中高山集镇人口增多,水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二是水源工程区域分布不均。沿河地带水资源供给较为充足。高山地区避暑、康养和旅游产业发展快、潜力大,用水需求剧增,急需骨干水源工程支撑,水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凸显。

水生态环境长期累积性问题突出,建设幸福河湖任务艰巨。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发展,事关开州区经济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开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关口,必须管住水、把住关。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群落单一,生态自我修复进程缓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消落区生态修复措施,部分城镇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支流生态系统结构不完善,部分河流断面存在生态流量不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农村大部分河流尚未治理,存在水域岸线遭侵占、淤塞萎缩等问题,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时有发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必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期盼,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水科技水文化基础薄弱,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给开州区水利科技发展带来机遇。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研究生以上学历基本空白,基层水利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水利科技创新方面,科研平台缺乏,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科技研究薄弱,水利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水文化方面,水利遗产、水文化古迹、三峡移民精神挖掘保护弘扬不够。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通过实施重大水利工程攻克一批技术难关、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升水利科技含量;充分挖掘和传承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饮水安全设施配套不足、水源保护形势严峻。开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水处理工艺落后,净化、消毒等设施设备配套不够,与老百姓“喝好水”的期望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工程运行已久,输配水管网老旧,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需后续进行更新改造。饮用水水源点多,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投入不足,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推进较慢,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较弱。农村供水受居民生产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威胁较大,部分工程供水水质稳定达标困难。

第三章水利改革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扣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坚定不移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在“守住三峡这一盆清水”行动中发挥库区主人翁意识,利用地处三峡腹心地带的区位特点,坚持“绿水青山水旱从人,文明现代和谐水利”的战略思维,争取在三峡库区水环境稳定、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本地区水利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围绕全力打造“开州水塔”,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力保障水安全、大力抓好水民生、着力改善水生态、积极弘扬水文化,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强化水利改革创新,把各类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要求,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为开州区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的现代化开州贡献力量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紧扣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和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齐水利设施短板,补强水利发展弱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人水和谐,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约束与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两手发力、改革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水利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坚持依法管水、协同治理。统筹利用价格、税费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深化水利智慧化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的水治理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江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乡村,系统解决水问题,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向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能力。

第三节目标任务

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提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统筹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建成与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本地区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监管四大体系。

2025年,基本满足全区人民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开州水网初具雏形,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城乡防洪能力稳步提升。小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小江干流重点防洪保护区、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城镇和易涝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加大城市(浦里新区)防洪工程投入,城乡防洪达标率达到80%,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全社会节水护水惜水意识明显增强,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全区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4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下降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23。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改善,规模化供水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增长到85%

幸福河湖建设初见成效。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湖库管理范围基本划定,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区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3%

水利科技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广泛应用。智慧水利初步实现,基本实现行业监管精细化、江河调度协调化、工程运行自动化、应急处置实时化。水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及弘扬,水工程和水文化融合发展。水利科技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河长制湖(库)长制深入推进,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体系逐步完善,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得到全面监管。基本实现水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水权水价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

专栏2 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预计2020年底

规划2025年底

指标

属性

备注

1

全区用水总量控制

亿立方米

[2.96]

[3.45]

约束性


2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立方米/万元

[<62]

[54.07]

约束性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立方米/万元

[<68]

[62.77]

约束性


3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0.503]

[0.5123]

预期性


4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

0.65

0.92

预期性


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2]

[85]

预期性


6

城乡防洪达标率

%

/

[80]

预期性


7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420.29

250

预期性


8

重要河水域岸线监管率

%

/

[>80]

约束性



第四节总体布局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要全力支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以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

从市级发展要求看,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要突出“库区”“山区”特点,保护好重要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三峡水库,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水利保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实施三峡后续标志性重大项目为重点,抓好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三峡生态屏障带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及治理,着力解决三峡库区消落区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水网研究,加快重庆中部(即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重庆片区)水资源配置、跳蹬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和前期研究,逐步形成以水库为主、江河提水工程为辅、蓄引提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坚持“能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原则,依托大水源建设大水厂,集镇以规模化供水为主,农村以规范化小型集中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进山洪灾害防治。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重点,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从区级发展要求看,通过系统规划,推动开州区水利发展实现“绿水青山水旱从人,文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助推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的现代化开州。


第五节主要任务

一是要加快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及配套工程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二是重视现有供水工程挖潜,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完善流域超标洪水防御方案和重要江河洪水风险图编制,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

三是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可持续推进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缓解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

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化灌区和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五是提升城市和重点城镇应急备用和多水源供给能力,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拓展,完善全区高质量供水基础设施网络。

六是加强农村水系治理,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加大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大水资源保护,改善河湖水体水质,完善全区水资源保护体系,维护河流健康。

七是加快全区水安全智慧监控能力建设,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


第四章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


第一节实施防洪提升工程,保障防洪安全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全面实施防洪工程,强化全区防洪调度,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

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对防洪不达标的城镇段及重要居民聚居点,以及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的河段实施系统综合治理,规划桃溪河麻柳乡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等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共28,综合治理河道长64.8公里。将河道治理与地域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相结合遵循河流自然形态,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维护河道生态平衡,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实施山洪沟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补齐短板、确有需求、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优化自动检测站网布局,扩大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规划镇东街道金果村河堤治理工程等山洪沟治理工程17条,新建护岸长51.74公里。

排查整治防洪薄弱点。随着开州区城市的拓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州城区,普里河流域的赵家、临港和长沙3个组团人口和经济都将更加聚集。结合区域发展及防洪实际情况,加快汉丰湖岸线整治、普里河干流下游河段整治,开展河道清理、绿化生态治理等措施。“十四五”期间,规划普里河长沙段生态环境治理等城市防洪工程共16处,整治岸线61.62公里。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坚持以防为主,扎实做好水库的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对全区存在病险隐患的洪霞水库、龙泉水库、平阳水库、红星水库等16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专栏3 防洪工程建设

——规划对洪霞、龙泉、平阳、红星水库等16座小(2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规划桃溪河麻柳乡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等中小河道治理工程28,综合治理河道长64.8

——规划普里河长沙段生态环境治理等城市防洪工程共16,整治岸线61.62公里。

——规划镇东街道金果村河堤治理工程等山洪沟治理工程17条,新建护岸长51.74公里


第二节强化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供水安全

坚持节水优先、优化配置,按照“补短板、强骨干、成网络”的思路,抓紧推进一批标志性骨干水源工程,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畅通供水网络“毛细血管”,着力为开州水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到2025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节水产业初具规模,非常规水利用规模有所增加,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围绕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和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强化农业节水增效。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6万亩,农业用水计量率达到60%以上。

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及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工业节水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到40%,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

加强城镇节水降损。通过强化生活与服务业用水管理,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进一步推广节水设施和器具,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效率。到2025年,全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城镇用水计量率达到80%以上,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达到15%以上,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到50%以上,服务业节水水平明显提升,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

健全节水机制。完善节水监管机制,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推动将节水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完善节水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开展节水产品水效“领跑者”企业评选。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强化节水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节水载体的节水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开启开州水网建设。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和“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充分挖掘现有工程供水潜力,适度超前、提速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水资源配置及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已建成、在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大中型为主、大中小微并举的水源工程配置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互为备用、集约高效、防洪保安、山青水绿、智慧智能的水资源安全保障格局。基本建成跳蹬水库,全面建成投用上游水库、水竹沟水库、双石岗水库、梨坪水库、马扎营水库等5座小型水库,开工建设口泉水库,推进洗马滩、五百梯、石关门、黑沟湾等4座小型水库的前期工作,启动甘泉、翠湖、中兴水库等26座水源工程前期研究。规划建设水源联通工程5处。

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质量。实施“一改三提”工程,通过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升工程运行管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以人口聚集的乡镇(街道)为中心,依托水源工程建设,改造既有乡镇水厂或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人口居住极为分散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积极推进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改进制水工艺。新建或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35

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展现”的目标,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形成水源统筹、水量保障、水质安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优化调整区域供水工程布局,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周边村镇,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基本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促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坚持“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新建或扩建城市供水工程2处,新建或改扩建集镇供水工程18处。

实施现代化灌区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种子基地等为重点,与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乡村产业振兴、改善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围绕“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区目标,加强灌溉供水管网建设,改善灌区水源条件,推进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山地特色的多功能灌区。“十四五”期间,实施三汇中型灌区(二期)、中心水库、大龙水库等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实施其他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6.4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7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23

专栏4 水源工程、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及灌区工程

——基本完成跳蹬水库工程,年可供水量8337万立方米。

——全面建成上游水库、水竹沟水库、双石岗水库、梨坪水库、马扎营水库等5

小型水库,总库容273.4万立方米;开工建设口泉水库,水库总库容30.5万立方米。

——推进洗马滩、五百梯、石关门、黑沟湾等4座小型水库的前期工作,水库总库容2830万立方米。

——开展甘泉、翠湖、中兴水库等26座水源工程前期研究。

——规划建设鲤鱼塘水库东河分干渠、杨柳湾水库连通、南雅片、义和片、中和片等

水源联通工程共5处。

——新建北部水厂、陈家坪水厂(二期)等城市水厂2处,新、改、扩建马扎营供水

工程等城镇供水工程18处,新、改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5处,其中,新建农村

集中供水工程5处,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改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9处。

——实施三汇中型灌区(二期)、中心水库、大龙水库等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

水改造。


第三节重保护强修复,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按照“重保护、强修复、优环境”的思路,以保护三峡水库为核心,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推进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水生态修复工程,逐步退还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持续改善河湖面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

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围绕中小河流源头区,加大封育保护治理为主,加强源头区保护与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把重点放在水源工程的水库饮用水水源水生态修复领域。“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渔北水库水质提升等6个水生态涵养及修复工程。通过建设隔离带、种植林草、放养生态鱼类、建设生态浮床、建设生态湿地、实施清淤及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绿化美化等工程措施,同时对周边集中居民区修建垃圾转运站、农村集中式垃圾收集站、污水收集管渠及沼气池等,对水源地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加强消落区综合治理。强化三峡库区消落区治理模式、方式等研究,严格实行分区治理,保留保护区内避免人类活动干扰,促进消落区自然修复。开展消落区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区内进一步开展植被恢复科研及试点示范,建设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试点区,建设滨湖生态带;工程治理区内,对库岸失稳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对城镇周边库岸与城市规划、防洪、交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治理。加大整治消落区“四乱”违规行为力度,禁止消落区土地耕种。

力促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重移民安稳致富、重库区生态保护、重库区地质安全,建立健全三峡后续项目入库、全过程建设投资管理等制度,重点实施好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普里河干流治理以及城区环汉丰湖岸线环境综合整治等16个三峡后续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强三峡水库蓄退水安全监测与防范,强化高切坡安全防护和监测预警,全力保障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山东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发展的平台和机制作用,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库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全市增长速度及收入水平持平同步。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森林植被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管护和培育,重点突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以及重要河流两岸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实施沿河、沿库、沿路、沿城水土保持。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依法有效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强化水土保持监测,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将水土保持监测和水文泥沙监测相结合,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流域水环境整治、生态旅游、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规划在金峰镇、厚坝镇、白桥镇、郭家镇、大德镇、岳溪镇等6个乡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250平方公里,总投资1.25亿元。主要内容包括修建标准水平梯田、生产道路、产业道路、配套蓄水池,保障产业和人员供水,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持续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以恢复农村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主线,以河流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乡镇为单元,结合村庄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推进,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库(塘)管护等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的水域空间、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营造安全、生态、美丽的农村河湖。“十四五”期间,规划进行满月镇、谭家镇、长沙镇、郭家镇、赵家街道、临江镇6个街道与乡镇共计7处农村水系整治工程,规划综合治理长度16.35公里,总投资1.86亿元

专栏5 水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实施渔北水库水质提升等6个水生态涵养及修复工程

——规划在金峰镇、厚坝镇、白桥镇、郭家镇、大德镇、岳溪镇等6个乡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

——规划满月镇、谭家镇、长沙镇、郭家镇、赵家街道、临江镇等6个街道与乡镇共计7处农村水系整治工程,规划综合治理长度16.35km


第四节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重要契机,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安全保障,协同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共存,区域协调、合理布局,成熟先行、超前储备,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建设,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电力系统需求、新能源发展等,按照能核尽核、能开尽开的原则,在规划重点实施项目库内核准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妥善处理农村小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小水电生态流量在线监控平台,健全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制度,加强农村小水电生态流量管理。以河流为单元,实施已建小水电站泄流设施、生态机组等升级改造,推动小水电生态运行,积极创建一批社会和谐、管理规范、经济合理的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加强农村小水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农村小水电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小水电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探索建立小水电生态电价补偿机制、鼓励小水电退出激励机制。“十四五”期间,规划天生桥电站增效扩容项目等7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电站净装机容量0.4万千瓦;建设天白水库坝后电站等6个其他农村小水电建设项目,新增装机容量3.84万千瓦。

专栏6 水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规划重庆市开州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装机容量1800兆瓦

——规划天生桥电站增效扩容项目等7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电站净装机容

0.4万千瓦;建设天白水库坝后电站等6个其他农村小水电建设项目,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84万千瓦。


第五节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按照“强感知、增智慧、促应用”的思路,对标“安全、实用”的总要求,推动水利基础设施与“新基建”融合发展,推动构建以水利大系统平台、水利综合会商调度中心为支撑,覆盖N项业务的水利2+N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全区水安全保障提供智能处理、决策支持和泛在服务。

智慧水利大脑。深化水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资源互融、数据互享、信息互通、板块互联、成果互用的“水利大系统平台”,建设稳定可靠高效的计算和存储基础设施,汇聚气象、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灾情、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源信息;建设集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工程调度、水资源管理、水行政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综合会商调度中心,构建可靠水利信息网,全面支撑水利领域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

智慧水利建设。积极推进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新建骨干工程一律按照智能化要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同步交付实体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统筹构建智慧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工程勘察设计、建设基础信息,实施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实行水利工程项目信息“一网通览”、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一网通办”、市场主体诚信建设“一网通管”,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

智慧水利运管。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河长系统建设,对水文测站、水库大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小水电站等监测设施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推行“互联网+安全监管”,有效提升险情识别、风险诊断、安全运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实现水利工程运管智能应用。

智慧水利监测。利用卫星、雷达、无人机等多种监测手段,建设水利信息监测感知基础设施,加强对江河湖泊、已成水利工程、水文监测、水利管理活动等信息动态监测和实时采集,构建水利一体化感知网。

专栏7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

——规划智慧河长、洪水预报与决策指挥系统升级改造、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

——规划城市供水智能化管理、三峡库区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等水利大数据智能化应用。


第五章严管理重能力,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按照“严管理、重能力、强服务”的思路,以“三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核心,针对涉水事务管理薄弱环节,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水利法制机构和法治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三峡水库保护等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涉水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健全涉水法治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水土保持、涉河建设、河库空间、水文设施等领域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探索创新水行政执法机制体制,推进“互联网+水行政执法”建设。加强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水利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调解,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积极支持水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第二节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

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取水许可告知承诺、生态流量管理等制度,强化水资源在规划决策、项目建设布局及区域发展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全面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区域重要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形成全流域水量分配格局。切实加强取用水许可管理,深入推进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全面实施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完善取水许可限批工作制度,优化水资源监控系统结构。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抓好河流生态流量和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加强市级、区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控制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建立生态流量、水量监测预警和调度机制。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许可公示和“一窗受理、一窗出件”“好差评”等制度,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性办”,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广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新模式,探索实施涉水专题“一稿制”“零跑动”审批新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技术审查。坚持阳光用权,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工作效率和群众便利度。


第四节强化河湖监管,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坚持保护优先、分区管控,科学编制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公布河道名录,建立河道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库。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控,严禁违法违规开发利用河湖水域岸线资源。

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监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监管,完成开州区河道采砂管理规划,科学划定可采区、禁采区、保留区以及禁采期,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可开采总量、年度可开采控制总量。加大非法采砂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清淤疏浚砂石综合利用和工程性采砂活动。

强化河道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加强河道管理设施设备建设,推进河道遥感、岸线视频监控预警和采砂现场智能监管等现代化监管方式,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多方式和多形式地开展河道监管巡查。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开展“清江行动”。


第五节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立水利工程智慧建管平台,积极推广BIM等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对项目设计、招标、监理、进度、施工、质量、资金、变更、合同、验收、运营等关键环节进行清单式管理、全流程监控。持续开展以水利安全文明工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施工现场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要依托,以争先创优,争创大禹奖等国家级奖项为主导目标,全面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和服务。完善水利市场诚信体系构建及评价运用机制,创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方式,确保工程质量“百年大计”。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已建成水库安全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水库大坝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加快推进水库、堤防、水闸划界确权工作。加强水利工程水量调度管理,提升水利工程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和补助标准,建立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常态化管护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乡镇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和“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已建成水利工程效益。


第六节深入实施后期扶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力促三峡移民安稳致富。三峡库区城镇移民通过移民小区持续帮扶,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为移民小区营商和移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移民群众技能培训,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适应库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新要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结合乡村振兴,以宜业宜居宜游村庄建设为抓手,以美丽乡村示范带、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等建设项目为依托,补齐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库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移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到2025年,三峡库区移民生活水平达到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

做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以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促进集中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兴、百姓富。以和谐稳定为目标,及时足额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创业就业培训,补齐散居移民基础设施短板。以监督管理为手段,统筹安排督导检查、稽查审计、监测评估、绩效评价及运行监控工作,确保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落实。


第七节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水治理能力

推进优化水资源、河湖岸线、水土保持等管理,统筹监管与执法的协作联动,实现水利监管执法常态化、规范化。探索建立水利“一张图”动态监管机制,强化水工程、水生态空间管控。探索水利工程“并联式”验收新模式,开展主体竣工验收和征地移民等专项验收。建立水利资金集中统筹和竞争立项机制,充分发挥项目集聚效应、叠加效应。创新水库移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物业经济”新模式,深化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形成资产“三权”改革。推动水利工程管护和效益发挥机制改革,开展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试点。探索推行河道物业化管理。适时推进水利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做好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砂石资源费等征管改革。探索水利工程保险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第六章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针对水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重创新、破瓶颈、激活力”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第一节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保持适度财政投资强度。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领域,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水利建设力度。对资金预算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信用优良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等多种方式筹措。重大引调水和大型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一项目一方案”的投融资方案。

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统筹增量项目建设和存量资产盘活,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探索选择一批已建成水利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经营、整合改制、资产证券化(REITs)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所筹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大型水利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使用专项债券,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推进水利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改造。鼓励并推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加强水利资产的运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水中经济,对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工程,可采取配置经营性资源,或与经营性较强的自来水厂、旅游、康养等项目组合开发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加强水源建设同供水市场的衔接,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新建、扩建的城镇水厂布局应依托已建或在建的水库、江河提水等水源工程,对已有稳定可靠水源保障地区原则上短期内不再新建水源工程。


第二节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适应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水利集体资产“确权、赋权、活权”,盘活农村水利集体资产,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水利集体资产“三变”改革。推进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移民后期扶持等水利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让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持股,享有股份权利。持续巩固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以产权责任明晰化、管护模式科学化、运行机制高效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监督机制规范化为引领,积极创建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市级、区级样板。


第三节推进水价水市场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建立健全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和市场供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落实水价收费标准和收费制度,形成合理的回报机制。创新价格形成机制,探索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水源工程的供水产品价格,实行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与用户协商定价的,但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鼓励通过招标、电力直接交易等市场竞争方式或协商确定发电上网价格。以灌区改造为抓手,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制定农业水价,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用水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结合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激活水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水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水产业,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推进水权改革,开展水权交易制度研究,积极推进水权交易平台建设。


第四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水利行业智库,建设高水平的领导干部、管理人才、水利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技能人才“六支队伍”。着力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培养选拔水利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和水文首席预报员等一批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行“订单培养”“引进培养”,积极支持水利人才横向、纵向输送,加快人才流动,促进水利和其他行业融合发展。


第七章投资规模及实施效果

第一节投资规模

根据“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在总结“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及投入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分析中央、市级、区县级的财力和投入可能性,在确保“十三五”时期续建项目建设投资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十四五”规划拟建重点项目筛选情况,按不同工程类别投资及其可能来源测算“十四五”时期水利投资规模。

专栏8 规划投资汇总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十四五”规划投资

备注

1

水库工程

亿元

48.68


2

中小河流治理

亿元

4.36


3

山洪灾害

亿元

3.17


4

水生态修复

亿元

0.9


5

连通工程

亿元

0.82


6

城市供水

亿元

3.45


7

集镇供水工程

亿元

4.64


8

城市防洪

亿元

33.6


9

灌区工程

亿元

0.98


10

水保工程

亿元

1.25


11

农村水系整治

亿元

0.19


12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亿元

0.55


13

病险水库整治

亿元

0.25


14

农村水电工程

亿元

0.94


15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亿元

0.21


16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

亿元

26.50


17

智能化设施

亿元

1.15


18

其他(水利工程设施维护)

亿元

0.3


总投资

亿元

131.94



第二节实施效果

本规划从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出发,针对开州区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安全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进行了规划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重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将开展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和加快水利改革创新等工作。规划实施后,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将更加完善,涉水事务监管将更加有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可更好支撑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的现代化开州目标实现。

一是水资源供水保障能力将显著增强。规划的水源工程、城乡供水工程、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实施后,将增加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以上,保障95.91万供水人口饮水安全,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7.39万亩,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效缓解,城乡供水能力显著提高,有力保障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

二是防洪抗旱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规划的中小流域治理、山洪沟治理等防洪减灾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后,将综合治理河长111.69公里,建设堤防护岸工程166.37公里,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将得到缓解,项目实施区所在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一遇,抗洪(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水库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明显降低,恢复其原有功能和作用,同时,规划建设的大中小型水库工程可提高当地洪水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呈现。规划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生态文明工程实施后,水土保持率明显提升,河库水质将明显好转,河湖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得以加强,河湖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水生态功能将得到极大改善,抵御洪涝、干旱等灾害能力提高,有力保障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十四五”时期,水利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水源工程、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工程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等,规划实施后,将有效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水环境生态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但规划实施和水利工程建设也可能对局部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环境敏感区影响。工程建设区域部分位于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边缘,工程建设、水库蓄水等对植物生长环境、动物栖息地、水土流失等造成一定影响。

水环境影响。主要为水库等蓄水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水环境影响。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能力变差,在库湾和支流回水区等局部水域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坝址下游河道由于流量减少、水位下降等因素,纳污能力降低。开州属于山丘区,大部分蓄水工程坝高水深,水库存在水温分层现象,对灌溉作物有一定影响,但可从设计上采取分层取水等措施,结合长距离输水,水温对灌溉作物的影响将减小;水库泄洪设施大多为表孔泄流,对下游不存在水温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引起水生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增加,库区鱼类生长环境改变,鱼的种类可能发生一定改变,对库周原有陆生动物植物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水库蒸发增加降水,为库周陆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各类工程建设期,工程区占地范围内原有地貌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生产力,引起河道淤积等。移民安置区、水库蓄水区等区域原有生态平衡因新区建设、水库蓄水而发生改变,需通过一定的调整期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水文情势影响。规划建设蓄水工程以中小型为主,蓄水工程大多分布在中小支流,坝址以上河道较短,流量较小,蓄水工程建设会在支流上形成一定的静水区域,水体增大,泥沙容易沉降,下游河道一定范围内将发生明显减水,水位降低,流速减缓,规划实施对江河支流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同时,对水库下游沿河取用水影响较大。

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岸坡稳定等方面。水库、堤防护岸、隧道等工程开挖,可能影响原自然边坡、山体稳定平衡,导致滑坡、错动、坍滑等。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动可能影响滑坡体、边坡、山体的内在作用力和平衡,破坏库岸及山体结构,改变地下水文结构,可能诱发库岸滑坡和滑坡体失稳。同时,水库蓄水、隧洞开挖等,将引起工程区域一定范围的地下水位壅高或降低,引起地下径流系统改变,从而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水库等工程建设的淹没和占地较大,移民安置不当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移民后靠安置、移民新区建设、专项设施复建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区域植被,对周边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移民搬迁一般就近后靠安置,对移民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影响较小。


第二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措施

规划实施后,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水库蓄水、移民安置、大量点线工程建设将对局部地区带来一定不利环境影响,加之全社会各类项目建设的累积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环境影响问题不容忽视,需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持河道生态流量。水资源利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高度重视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编制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规划,妥善安置,保护环境。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水库工程建设将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对日益稀缺的基本农田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工程建设要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定,严格占地审批制度,保护宝贵的土地、耕地、林地等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占地调整和补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基本农田损失造成的影响。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规划水利工程应避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对不可避免占用生态红线的工程,应优化工程布置,最大程度减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重点保护动植物调查,落实保护对策和实施方案。水源工程建成后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定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敏感因素的监测与控制,优化和调整实施计划和方案,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九章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水利工作责任,建立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化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导向、投资主导和制度保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决策机制,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监督和科学民主决策。

优化政策供给。积极争取中央水利投入,继续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落实好“十四五”水源工程建设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利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多措并举,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与运营。落实水利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空间规划保障重点。

分级分类落实。积极争取水利部、市水利局、区委区政府支持水利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确保规划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要改革顺利推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强化水旱灾害防御,抓实抓深抓细河长制,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推动规划实施。强化年度计划对本规划的衔接落实,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实施。

科学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办,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创新监测方式,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规划重大水利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列入项目库的项目仅作为审批、建设和财政资金补助的依据,不作为必须开工的约束性任务。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公开规划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

部门街镇

无障碍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开州区部门镇街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