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国土空间规划

[ 索引号 ]11500234008646033P/2023-01210 [ 发文字号 ]开州府办发〔2023〕28号 [ 发布机构 ]开州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其他 [ 成文日期 ]2023-05-06 [ 发布日期 ]2023-05-22 [ 体裁分类 ]其他 [ 有效性 ]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开州府办发〔202328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

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56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五月



前 言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与秦巴山区交汇地带,成渝北翼“万达开”城镇密集区向盆周生态功能区过渡地带,是“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为“巴夔西土之喉衿,襄峡上流之唇齿”,战略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境内景观风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生境组合多元,总体呈“六山三丘一分坝”的地貌构成和“四脉三谷四河一湖”的山水格局,自然资源富集,生态本底优越。近年来,开州区持续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全区发展主旋律。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抓好“四个扎实”,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指示要求,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切实保障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要求,重庆市开州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开州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开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系统分区评价开州区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以“一核一屏六廊多带多片”生态安全总体格局为基础,突出对国家、成渝、市、区重大生态战略支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确定了由环汉丰湖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区、中部岭谷生态品质提升区、南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区、浦里河流域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区组成的“一核一屏三区”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规划部署9大类重大工程,3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7.69亿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开州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极两大三区”“山水公园城市”的目标愿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科学布局和统筹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全域建成“人文宜居、绿色低碳、山清水秀”的美丽开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二节 规划依据

政策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技术依据。《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重庆市区县(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编制导则(修订)》《重庆市区县(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等。

上位规划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第三节 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统筹兼顾。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国家、成渝、市、区重大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部署、科学推进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立足全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禀赋、生态系统状况、国土空间开发等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准确识别全区突出生态问题,科学研判全区主要生态风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操作导向相结合,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保护和发展、当前和未来的关系,科学确定全区生态保护修复重、难点区域,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推进形成整体统筹、重点突出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以流域、山系等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遵循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科学确定全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分类分区合理部署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修复措施,稳妥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协调,创新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明晰各方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多部门合作、多专业协同、各方面参与的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深化生态保护修复领域改革,积极探索“林票”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创新多元化投入、保护和监管模式,提高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性。

第四节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开州区全域,辖区面积3963平方公里,包含8个街道、27个镇、5个乡。

第五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第六节 规划作用

本规划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为依据,是《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对《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落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开州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开州区争取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依据。

第二章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川东平行岭谷与大巴山南麓结合地带,三峡库区中下游腹地,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境内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地貌类型多样,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区境北部为大巴山南坡的一字梁(雪宝山)和界梁,西北为观面山山脉(含大梁山),南部为南山山脉和铁峰山山脉,形成全区山系骨架。东河、南河(含桃溪河)、浦里河汇入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绿核,河流冲击形成谷地,全境呈现“四脉三谷四河一湖”的自然山水格局。

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来看,全区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067.3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525.3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57.04平方公里。生态空间集中分布在北部的雪宝山-界梁、中部的大梁山、南部的铁峰山和南山等区域,农业空间集中分布在观面山、大梁山、铁峰山、南山之间的江里、浦里、东里三大槽谷地带,城镇空间集中分布在环汉丰湖以及江里和浦里槽谷区域。

按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其他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城镇、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全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比例接近7:3,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显著。

1.自然生态系统[1]

森林生态系统:开州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2154.63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54.36%,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一字梁(雪宝山)、观面山、大梁山和南部的南山、铁峰山等山地区域,雪宝山镇、满月镇、关面乡等北部乡镇森林资源相对丰富。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面积100.6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54%。开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有三峡库区最大的湿地消落带(汉丰湖、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澎溪河4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计24条。全区已建成水库178座,水库总库容28144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鲤鱼塘水库),库容1024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11743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73座,总库容6160.74万立方米。

灌丛、草地和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分别为385.63平方公里、14.36平方公里172.91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面积的9.73%0.36%4.36%,空间上分散分布。

2.人工生态系统[2]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面积870.9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1.97%,主要分布在东河、南河、浦里河河谷地区,南雅镇、岳溪镇等分布较多。

城镇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面积264.4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67%,主要分布在环汉丰湖、浦里新区及三里河谷地区,呈片状或带状分布,其他地区多以点状散布。

第二节 综合评价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生态退化和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识别出开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高、生态脆弱性强、生态退化明显、生态系统恢复力弱的国土空间分布,为规划布局提供支撑。

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开州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区生态保护重要区主要包含一字梁(雪宝山)、观面山、大梁山、南山、铁峰山等山脉,马槽坝、大慈山、九龙山等片状山体,盛山、脑顶山、向阳山、迎仙山等城周独立山体,以及汉丰湖、澎溪河等河湖水系。具体来看,北部的大巴山区是全区乃至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开州雪宝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坐落其中,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点区域。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重庆开州澎溪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区关键的湿地生态绿核。大梁山、铁峰山、南山等山脉以及东河、南河、浦里河等水系,生态保护功能较为重要,是全区关键的山水生态廊道。马槽坝、观面山、九龙山、大慈山等生态斑块是全区关键的生态节点。生态保护重要性低值区集中在城镇集中建设区及三里河谷两侧,是全区人口产业集聚主要区域。

2.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开州区自然生态系统存在退化趋势,结构退化与功能退化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从生态系统转化类型来看,自然生态系统向农田和城镇生态系统的转化是主要类型。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集中的城镇集中建设区和三里河谷带状农业开发区域。重度及以上退化区域集中分布在城区、镇区、矿区周边,以及东河、南河、浦里河河谷区域,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未退化区域集中分布在雪宝山、大梁山、观面山、南山、铁峰山等林草覆盖度高的山区,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3.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

开州区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水平较高,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特征,山地区域恢复力较高,河谷区域恢复力较弱。具体来看,生态系统恢复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巴山、观面山、大梁山、南山、铁峰山等山区,这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存完好,受外界干扰后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系统恢复力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浦里、江里、东里等槽谷,这些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是全区主要的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区,自然生态系统受到挤占,自我修复能力较弱。

4.生态系统集成评价

将生态保护重要性、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结果进行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全区生态系统状况整体较好。其中,重要性高-退化弱-恢复力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大梁山、南山、铁峰山等山区,未来需以保护保育为主,维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生态保护重要性低-退化强-恢复能力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周边及河谷地带,此区域生态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应采取人工修复为主的策略开展生态修复。生态保护重要性高-退化强-恢复能力弱的区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汉丰湖、澎溪河消落带,部分城镇农业集中开发区域,以及北部的石漠化山区,这些区域是全区生态修复关注的重点,应采取人工修复为主、自然恢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策略。

第三节 问题识别

生态问题是生态-社会-经济交织叠加的产物,考虑生态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在问题及风险识别中以国土空间全域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基础,识别三大空间主要生态问题,并从山、水、林、田、湖、城六个方面进行归纳,具体如下。

1.山:水土流失、矿山修复等遗留问题多

开州区山区面积大、分布广,存在水土流失、矿山修复、地质灾害、石漠化等问题,尤以水土流失和矿山修复遗留问题突出。2020年开州区水土流失总面积1814.97平方公里,在全市各区县中最大,中度及以上侵蚀占总侵蚀面积的25.91%。全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总任务量205.81公顷,居全市中游,但完成率仅20.33%,全市排名倒数第4名。大梁山、铁峰山、南山等山区有114处历史遗留矿山亟需开展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在建矿山中小型矿山占比过半,规模化开采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重。全区共有地质灾害点543处,险情以中型为主,主要类型为泥石流、危岩、滑坡等。北部大巴山区存在一定的石漠化问题。

2.水:城镇、农业沿河集聚带来水环境压力

开州区河流沿线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相对集聚,受人为活动影响,河湖自然岸线被侵占损毁,水生态环境持续承压。拦河坝、小水电等水利设施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切割,导致部分河段水生态系统连通性不足。南河、浦里河等河流落差较小,加上齐力河、映阳河等上游河流存在减水河段,水动力相对较弱,导致下游岸线淤积问题突出,存在洪涝灾害风险。河谷两侧农业污染收集处理设施配套不足,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尾水等污染物直排入河,部分断面水质不稳定。

3.林: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可造林空间有限

开州区林地面积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乔木林平均蓄积量约为71立方米/公顷,仅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森林质量偏低。东河、南河、浦里河等河流城区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以及大巴山、大梁山等山区低质低效林数量多,存在退化风险。林业资源受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威胁较大。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加上基本农田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制约,全区可供成片造林空间有限。区域设施建设影响生态系统连通,存在部分生态“断点”,重要生态廊道建设不足。

4.田: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坡耕地数量多

受自然条件限制,开州区农业生产相对集中在三里河谷及大梁山北侧槽谷地区,25°以上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风险较大,受雨水淋蚀,土壤肥力易流失。全区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551千克/公顷,分别是全国、三峡库区平均施用量的1.53倍和1.39倍,土壤污染风险较大。种植养殖结合循环不畅,空间相对分散,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带来污染物治理压力。

5.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自我修复能力较差

汉丰湖和澎溪河湿地消落带周边为全区城市集中发展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群落单一,受人为干扰后生态修复进程较慢,退化问题突出。受上游来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影响,汉丰湖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之间,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年均值为50,氮磷存在超标,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凸显。

6.城:蓝绿设施连通不畅,城市韧性发展不足

开州城区现状绿地数量少、规模偏小且相互独立,城市蓝绿基础设施连通不畅。城区雨污合流管网占比较高、城市新建区域部分污水管网建设进度落后、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布设不足,城镇雨污处理能力欠佳,水体污染风险加大。管网布设不足使得雨水排解不畅,城区存在多处内涝积水风险点。竹溪、长沙等部分乡镇(街道)防洪减灾能力不足。

第四节 工作成效

近年来,开州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了重点流域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工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清水秀美丽开州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基本稳定

近年来,开州区以自然保护建设和生态保护划定为重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湿”开展了系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逐步筑牢。全区以重庆开州雪宝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等8个自然保护地保护与修复为重点,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汉丰湖、澎溪河等重要湿地绿核生态系统稳定,迎仙山、大慈山、飞鹰堡等重要城周山体节点得到有效保护,三里谷地人口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矿山整治修复工作扎实推进

开州区依法关闭、整合一批矿山,非油气矿产矿山数量由2015年底的87个减少到2020年底的28个,减少67.8%,其中煤矿由38个减少到3个、建材类由49个减少到25个;大中型矿山比例由0提高到42.9%,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除部分准备关闭矿山外,江浦和福鑫钙业2家矿山已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其余矿山均已按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设。历史遗留矿山至2020年底已恢复治理70.1公顷,治理率达62%,土地复垦率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明显提高。完成露天矿山整治32个、历史遗留关闭矿点复垦53个。

3.国土绿化和湿地修复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均实现增长。森林面积从“十二五”末的290.95万亩增加到329.8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9.25%提升到55.30%,森林蓄积量从820万立方米增加到1000万立方米。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国家重点林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60万亩,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290余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2.63平方公里。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保护与恢复湿地5.5万亩,汉丰湖消落带湿地治理模式为全国乃至世界解决消落带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4.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稳步开展

截至2020年底,流域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主要河流7个区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8.6%,全区水环境和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完成河道综合治理13段,综合治理河长56.43公里;完成7条河流生态改造,修复减脱水河段6.2公里;退出电站17座,整改电站80座;完成24条区级河流河道划界,岸线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完成21个乡镇雨污分流改造及2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投用农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88座,污水处理设施逐渐完善。持续稳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完成鲤鱼塘水库等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任务和临江镇、正安街道、白鹤街道三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城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90.5%

5.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

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新增耕地2.56万亩,改良坡耕地6.15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85个,上图入库面积48.2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3.84%,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通过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完成全区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和水产养殖区域划分,全面关闭禁养区规模养殖场249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6.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稳步改善

2020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6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7.3%,位列全市26个区第一。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平方米,滨湖宜居城市魅力不断彰显。城市、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3.3%,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开州”建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高度,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五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推动着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相继出台,党政同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环保督察等逐步落实,制度红利全面释放。同时,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能职责,在管理属性上规避以往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中存在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机制,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为可能。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为开州带来新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地区层面的重大战略相继实施,为开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撑。开州作为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区,在生态、区位、资源上比较优势明显。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要指示要求指引下,开州区将迎来“绿色发展、倒逼转型”的新机遇。

“一极两大三区”、“双百”山水公园城市建设,为开州区指明新路径。“十四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州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现代化征程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全区,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五大环保行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均取得显著成效,为开州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奋斗目标,为开州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指明了方向。当前开州区正加快构建“一心两带多组团”的国土空间格局,朝着“双百”山水公园城市目标加速迈进。

2.面临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够协调。近年来,开州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清水秀美丽开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压力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在产业方面,虽然全区生产方式已基本实现向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转变,但新兴产业培育时间较短,部分产业仍需要依靠资源环境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依然不够平衡。在“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目标指引下,浦里新城、江里农业产业园、汉丰湖、雪宝山成为发展重要支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将持续承压,部分区域污染排放可能超过生态环境自净能力,如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动力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开州区,成为一个重大挑战。

生态保护修复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存在较大困难;二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支撑尚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三是规划监管机制还需强化,需建立生态修复实施监测、评估和监督机制,对生态修复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四是资金保障措施单一,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尚未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社会资本加入生态修复的渠道、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第三章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与任务

第一节 总体目标

从服从和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大局出发,立足开州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特征,紧紧围绕开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极两大三区”“三区一地”等目标愿景,提出将开州区努力建设成为“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库区腹心重要生态屏障区”“川渝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全域建成“人文宜居、绿色低碳、山清水秀”的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库区腹心重要生态屏障区:贯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以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大巴山区生态保护为核心,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

川渝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发挥开州大山大水、山环水绕的独特生态优势,塑造园中构城、园城相融的大美山水格局,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串联城市蓝绿空间和城周山水廊道,立体展现巴渝山水之美,打造“山水城人景产”相融共生的川渝山水公园城市样板。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依托大巴山区和三峡库区特色资源优势,以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为核心,持续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业农村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匹配度,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第二节 阶段目标

2025年,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成重庆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成效,基本建成库区腹心生态安全屏障;城市山系、水系控制线得到有效管控,城市生态品质得到提升,基本建成城景相融的山水公园城市;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显著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2035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生态产品体系丰富多样,建成重庆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山清水秀美丽开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达到最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显著提升,全面筑牢库区腹心生态安全屏障;山水城景相融共生,城市蓝绿空间和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山水公园城市特质充分彰显并成为川渝地区样板;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全面实现,高质量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第三节 指标体系

从国土空间保护、生态治理修复、城乡人居改善3个方面,构建324项指标体系,含14项约束性和10项预期性指标,详见附件1

第四节 重点任务

针对山、水、林、田、湖、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融合开州区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与“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需求,围绕山青、水秀、林茂、田良、湖净、城美的目标,提出全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

1.护山为屏固基底

保护重要山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加强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万州铁峰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建设,加强封山育林,精准提升林地质量,筑牢生态屏障。

修复退化区域,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治理水土流失、石漠化、森林退化区域,落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耕复绿,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

管控城周山体,提升生态景观价值。突出九龙山、大慈山、盛山、脑顶山等城中、城周山体景观展示面,预控视线廊道。重点控制沿山前建设,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发挥城中山体绿心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

2.理水成廊保通畅

实施河流综合治理,畅通一江碧水。系统推进河流综合整治,开展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工程建设;加强消落带和支流口生态湿地治理;推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立城镇生态水网体系,盘活河流水体。

推进流域环境治理,改善河流水质。开展东河、南河、浦里河等流域污染防治,强化河流沿岸两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开展滨水岸线打造,提升景观品质。开展汉丰湖-澎溪河等河流沿线滨水生态景观营造,建设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试点区,建设滨湖生态景观带,采用生态措施进行防洪和景观处理,提升滨水景观品质。

3.营林构网提质量

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严守生态存量。严守森林、湿地、草原、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严格林地管理、林木采伐,加大重要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一步守好生态存量。

推进林草生态修复,提升林草质量。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方式,强化天然林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修复林草退化区域;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精准提升林草质量。

推进千里林带建设,筑牢上游屏障。推进澎溪河、南河、浦里河“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建设沿岸生态林带、生态护坡和支流口生态湿地,提升三峡库区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稳定性。

4.疏田增绿强特色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生态质量。开展江里、浦里、东里河谷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系统建设,提高集中连片农用地和种植作物的多样化,推进坡耕地退耕,防治水土流失。

加强土地污染防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开展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监测、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失。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特色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生活垃圾治理和水污染防控修复。

5.清湖育湿丰生境

净化水体污染,提升汉丰湖环境质量。划定并严格管控环汉丰湖水系保护范围,优化水系结构,连通河流湖库系统;加强上游来水污染治理,通过清水入湖、生态养湖,解决汉丰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有效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生态,强化消落带综合治理。系统保护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群,根据特有动物生境需求,优化配置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水体自净能力,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

6.营城造园景相融

优化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全面推进城区海绵城市改造建设,促进雨水循环利用,提升城市“水弹性”;加强城市重点区域污水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乡镇污水处理系统;加强城市洪涝灾害治理,提升城市韧性。

串联城周自然山水廊道,提升山水公园品质。修复自然岸线,保护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群,构建连续的滨水绿廊;建设组团绿色隔离带,实现蓝绿空间串联成网;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塑造园中构城、园城相融的大美山水格局。

第四章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

结合开州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空间分布,以“四脉三谷四河一湖”山水格局为基础,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基于乡镇(街道)行政边界,尊重流域等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衔接主体功能分区等相关规划分区,构建开州全区“一核一屏六廊多带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划定“一核一屏三区”生态修复分区。

1.生态安全格局:一核一屏六廊多带多片。

一核:由汉丰湖、澎溪河等构成的三峡库区最大消落带湿地绿核,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屏:由一字梁(雪宝山)、界梁等构成的北部大巴山生态屏障,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廊:大梁山、铁峰山、南山3条山系廊道,东河、南河、浦里河3条水系廊道。

多带:桃溪河、映阳河、破石沟等次级河流保护带。

多片:观面山、九龙山、马槽坝等重要山体保护片。

2.生态修复分区:一核一屏三区。

将开州区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划定为环汉丰湖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区、中部岭谷生态品质提升区、南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区、浦里河流域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区等5个重点区域。

第一节 环汉丰湖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

本区域为开州区城市发展核心,涉及汉丰街道、文峰街道、云枫街道、大德镇等11个乡镇(街道),2020年常住人口55.73万人,总面积634.3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6.00%

1.自然生态状况

该区域地势相对平缓,地貌类型以低海拔丘陵和小起伏低山为主,三峡库区面积最大的汉丰湖-澎溪河消落带点缀其中,承担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水土保持、防洪安全等功能。

分区内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1.69平方公里,占全区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的55.56%;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8.05平方公里,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6.38%,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重庆开州澎溪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开州南岭市级森林自然公园、重庆开州南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等4处自然保护地被纳入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02.68平方公里,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19.55%。开州城区环汉丰湖建设,沿浦里、江里槽谷延伸,南河、浦里河、东河、桃溪河等重要河流汇入城区;城周分布有大慈山、九龙山、南山、脑顶山等独立山体,同时有刘伯承同志故居、中山凉亭等文物资源,环湖而建的山水公园城市特色突出

2.主要生态问题

汉丰湖-澎溪河湿地植物群落相对单一,生态自我修复进程缓慢,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汉丰湖上游输入性污染风险较大,影响水生态环境质量,威胁水生生物安全。监测结果显示,汉丰湖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之间,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年均为50,属中度富营养水平。开州城区雨污合流管网占比依然较高,排水系统存在污水管网错接、漏接情况,现状管道结构性缺陷情况较严重。城市新建区域部分污水管网建设进度落后,浦里新区赵家组团工业废水处理不能满足污染控制要求。分区内仍有少量废弃矿山待修复,影响城市品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产业的持续集聚,带来城镇空间对周边生态空间的快速挤占、生活生产污染物的大规模集中性排放、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等,而现状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相对不足,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风险,使得城镇及周边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

3.保护修复方向

围绕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绿核,脑顶山、大慈山、南山等城周山体,城区污染处理能力建设等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提升整体人居环境品质,打造环湖山水公园城市样板。严格保护汉丰湖城市绿核,稳步开展汉丰湖和澎溪河湿地岸线综合治理、滨水生态护岸打造、植物群落保护保育等工作。保护城周山体,有序开展城区生态林与城周生态涵养林建设,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加强蓝绿基础设施连通性建设,优化蓝绿空间结构。推动城市排水管网扩容更新,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减少内涝风险,提升防洪蓄洪能力。积极在城区及城镇开展存量空间更新,盘活闲置用地、城镇低效用地、批而未供用地和废弃矿山,建设公园绿地。

第二节 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区

地处开州区北部,含河堰镇、满月镇、雪宝山镇、谭家镇、大进镇、关面乡等6个乡镇,2020年常住人口7.91万人,总面积1027.37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5.92%,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功能。

1.自然生态状况

该区域处于大巴山南坡的深丘中山山地,是开州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雪宝山一字梁横猪槽主峰,海拔2626米。雪宝山(一字梁)、界梁东西展布,东河穿流而过,有重庆开州雪宝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重庆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地和物种资源库。分区内生态保护重要区广布,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67.71平方公里,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3.19%;永久基本农田较少,面积46.65平方公里,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8.88%,在东河大进镇至谭家镇河谷沿线较为集中;建设用地分布少,城镇开发边界仅2.05平方公里,占全区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的3.59%。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以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为主,崖柏、珙桐、林麝、金雕等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主要生态问题

作为全区核心的生态屏障区,北部山区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点区域。但受到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人为活动干扰影响,存在森林质量不高、石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等问题。森林质量不高,表现为纯林较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森林层次单一、林相单一等问题;松材线虫病分布较广,影响森林质量,亟待修复退化林分布较广。石漠化以中重度为主,呈集中连片分布状态。重度石漠化集中在温泉镇,中度石漠化集中在温泉、关面、雪宝山等乡镇。雪宝山镇和大进镇存在一定数量的废弃矿山待修复。全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存在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林业受松毛虫、天牛、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威胁;以林麝为代表的陆生动物迁移路径存在生态“断点”。

3.保护修复方向

该分区以建设重要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导向,重点开展森林数量质量提升、水源涵养、石漠化治理、矿山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稳步开展森林数量和质量提升,科学实施、中幼林抚育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增强生态屏障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长期保护”的治理方针,加强中、重度石漠化地区治理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优先考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和人地矛盾突出区域,预防其他地区石漠化。以崖柏、林麝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为重点,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等林业病虫害防治、红火蚁等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作。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打通生态廊道“断点”。充分利用雪宝山资源优势,在非保护区积极培育生态休闲产品,推动资源优势转换成生态产品。

第三节 中部岭谷生态品质提升区

地处开州区中部,涉及金峰镇、白桥镇、天和镇、紫水乡等11个乡镇,2020年常住人口19.09万人,总面积1015.04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5.61%,承担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

1.自然生态状况

该区域处于开州城区以北,大巴山以南,以中小起伏的低山岭谷为主,大梁山横贯东西,观面山、马槽坝分列两侧,东河、桃溪河南北贯穿,有重庆开州龙头嘴市级森林自然公园。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28.91平方公里,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1.45%;耕地沿河谷集中分布,是开州重要的农产品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36.23平方公里,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25.93%;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96平方公里,占全区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的5.19%。作为开州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分布区域,全区超过半数的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分布于此,有鲤鱼塘水库(大型)、三汇水库、清泉水库、兴隆水库、中柏水库等10余个水库。

2.主要生态问题

该分区兼具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功能,人地关系矛盾突出,部分区域存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关闭未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多、水源地保护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受自然条件和降水侵蚀影响,大梁山两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属于开州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区域内25°以上坡耕地较多,增加了水土流失风险。大梁山矿产资源丰富,在开采后历史遗留矿山较多,超过半数需进行综合整治的历史遗留矿山分布在此。据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本分区内温泉、河堰2个乡镇为重度石漠化集中区域,石漠化分布较广且治理任务较重。作为全区重要的水源地,鲤鱼塘水库下游季节性下泄生态基流不足,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东河、桃溪河沿线耕地分布集中,农业生产活动频繁,郭家镇、和谦镇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情况突出。

3.保护修复方向

以提升低山岭谷区生态品质为导向,重点开展山体修复、水体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严格保护生态红线,保护大梁山、观面山山脉和马槽坝,防范地质灾害风险,以小流域为单元,围绕大梁山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做好温泉镇、河堰镇等石漠化区修复,有序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加强对河谷区域等耕地集中连片区保护,采用坡改梯等工程措施降低25°以上耕地水土流失风险。提升化肥农药使用效率,防范土壤污染风险,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加强东河、桃溪河保护,做好鲤鱼塘等水源地保护与水质提升,推进岸线(水库)综合整治。

第四节 南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区

地处开州区西南,涉及九龙山镇、临江镇、中和镇、竹溪镇等8个镇,2020年常住人口25.35万人,总面积771.9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9.48%,承担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

1.自然生态状况

该分区位于南山西北、大梁山以南,地貌以低海拔丘陵、小起伏低山为主,西部海拔较低,是开州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区域内分布有九龙山、南山等山脉,南河、桃溪河及其支流纵横交织,水系发达,三合水库、大同水库、新华水库、洪华水库等水库分布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为重要。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区内地质灾害以中高易发为主,有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区内以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生态管控空间面积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6.59平方公里,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的8.11%;永久基本农田165.20平方公里,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的31.45%,九龙山镇农田景观特色突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7.57平方公里,占全区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的13.27%。区域内分布有白岩山摩崖石刻、红华崖墓群等历史文化资源。

2.主要生态问题

该分区在主体功能分区中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同时处于江里山水田园示范廊道,存在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易发、种植养殖污染、河流生态环境压力大、矿山修复任务重等问题。受地理条件影响,25°以上坡耕地分布较广,映阳河所处的槽谷区和南山部分区域存在水土流失风险。临江镇、中和镇、义和镇等镇地质灾害点较多,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分区内。铁桥镇、南雅镇等都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占比高的情况,铁桥镇亿世村、三台村、五福村等村畜禽养殖业最为发达,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布局零散,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尾水直排入河问题明显。同时,沿线人口产业集聚,也进一步加大了南河生态环境污染。区域地势相对平缓,河流水动力不足,加上人为活动对自然岸线侵占,局部地区尤其是河谷地带洪涝灾害易发。

3.保护修复方向

本区域以治理水土流失、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改善南河及其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协同做好山体保护为导向,重点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开展河道清淤,岸线综合整治,提倡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南河及其支流岸线综合整治与修复工作,构建南河一级水生态廊道,提升河流防洪能力。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协同保护南山、大梁山、九龙山等山脉,防范治理地质灾害风险,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动矿山生态修复。

第五节 浦里河流域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区

地处开州区南部,涉及长沙镇、岳溪镇、南门镇、五通乡等4个乡镇,2020年常住人口12.25万人,总面积515.0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2.99%。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功能。

1.自然生态状况

该分区位于南山与铁峰山之间,整体以小起伏低山为主,浦里河自西向东流经此区,河流两侧为平缓的谷地,为开州区绿色工业和城郊农业集聚重要区域,是未来城市发展重要组团。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系统,山脉有铁峰山和南山,分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分布较集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6.04平方公里,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的10.87%;永久基本农田74.58平方公里,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的14.20%,岳溪镇耕地分布集中,素有开州粮仓之美誉;城镇开发边界12.77平方公里,占全区城镇开发边界的22.39%。分区内涉及部分重庆万州铁峰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分布有龙安水库、联合水库、大兴水库等多个水库。

2.主要生态问题

该分区处于浦里产城融合示范廊道上游,两侧分布有南山和铁峰山,存在自然岸线退化、河道淤积、城乡污染物处置能力不足、水土流失、矿山修复任务重等问题。作为开州区未来城市拓展的重要组团,该分区建设活动迅速,使得河流岸线、山体等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承压。人口产业集聚使得自然岸线逐渐退化,河道淤积问题突出,在浦里河电站厂(电站机房)-坝(拦河取水坝)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减水河段。河流沿线相关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对河流水生态水环境产生负向冲击,南门镇等沿河乡镇农业污染物入河比例较高。铁峰山和南山山脉历史遗留矿山较多,生态修复任务较重。

3.保护修复方向

本区域以浦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为导向,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城乡污染物处置能力提升等工作。开展浦里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岸线修复、河道清淤、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河流生态品质和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治理沿线农业面源污染,降低面源污染排放量,采取必要工程措施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郊农业绿色生产转型。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协同做好山体保护修复,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五章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在开州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基础上,衔接国家、成渝、市级上位规划和区级相关规划的定位要求和工程布局,整合区级相关部门报送项目,综合考虑全区生态系统状况和生态问题的分布、类型、成因、严重程度等,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跨区域的协同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整体谋划9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第一节 汉丰湖-澎溪河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由汉丰湖、澎溪河等构成的三峡库区最大消落带湿地绿核及周边区域,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涉及丰乐、文峰、镇东、汉丰、云枫、正安、厚坝、渠口、金峰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汉丰湖-澎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退化区域治理修复、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效提升等为目标,统筹部署汉丰湖湿地保护修复、汉丰湖-澎溪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澎溪河消落区生态修复、澎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4个重点项目。

1.汉丰湖湿地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围绕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深化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加大对生态退化严重、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汉丰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整治环汉丰湖湿地、植被、岸线,建设湿地保护修复标识标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开展汉丰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水面清漂、藻类治理等工作,坚持水岸同治,加强汉丰湖水环境保护。在环汉丰湖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中,注重预留和保护鸟类栖息地等生态空间。“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基塘优化480亩、湿地修复950亩,优化多维多功能缓冲系统23亩,新建鸟类生境岛7个,建设小微湿地200亩,恢复鱼类生境30亩,恢复鸟类生境50亩,构建林泽-缓冲带复合生态系统150亩,修复挖沙采石废弃迹地90亩;建设宣教、监测、研究中心;设置界碑界桩、警示牌等。

2.汉丰湖-澎溪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以推动汉丰湖、澎溪河流域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联动云阳等区县打造长江支流绿色生态廊道。加强两岸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环汉丰湖-澎溪河“四面山”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能力,逐步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汉丰湖、澎溪河流域植被退化区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40万亩;加大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修复遭到破坏或退化的鱼类产卵场;实施增殖放流,投放以花白鲢为主的滤食性鱼类共计50万尾,投放100万只梨形环棱螺、青虾、活蚌和无齿蚌等底栖动物。修复环湖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5座,治理面积6.62公顷,选择12个废弃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公园建设先行示范。

3.澎溪河消落区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以生态恢复、城区段生态景观建设和集镇段岸线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澎溪河消落带修复力度。持续推动重庆开州澎溪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鸟类生境营建、河漫滩林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澎溪河消落区生物多样性改造提升、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企业搬离迹地等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等。“十四五”期间重点改造提升白夹溪等候鸟集中区域鸟类生境300亩,综合恢复钦云村半岛-山林-基塘-林泽系统2310亩;通过新建基塘系统、林泽工程等措施,对神龙潭大桥至长安大桥消落带2200亩消落区进行综合治理,对14公里库岸进行整治,优化护坡结构,恢复自然景观。

4.澎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以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实施澎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岸线边坡修复、污水管网改造、水体污染治理、生态景观提升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澎溪河乌杨段综合治理,包括综合整治库岸长度170米,综合治理河道面积1.5万平方米,拆除乌杨调节坝原混凝土海漫末端防冲槽,增设60米长混凝土海漫,加长泄水闸左、右两岸原混凝土导墙,大坝安全排危以及完善相关附属工程。

第二节 环汉丰湖山水公园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环汉丰湖和浦里河谷城市功能核心及周边区域,涉及丰乐、文峰、镇东、汉丰、云枫、正安、白鹤、赵家、竹溪、渠口、长沙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系统、改造提升环湖城市景观品质、保护和修复城市“山系”“水系”“绿系”空间、全面实现“山水城人景产”相融共生和“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等为目标,统筹部署乌杨生态示范岛建设、滨湖生态景观环建设、环湖山体保护修复、蓝绿设施优化连通、雨污管网改造提质5个重点项目。

1.乌杨生态示范岛建设重点项目

系统修复岛内山、水、林、田、草等生态要素,通过建设三峡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三峡湿地研究中心等形式,挖掘衍生生态产品价值,营建生态展示窗口,打造以三峡为主题的生态示范岛。“十四五”期间完成修复面积64.3公顷,其中通过复合森林修复、生境营造等方式修复裸露山体20亩,实施林地修复14.6亩,湿地保护12.3亩,地表水保护与治理13.2亩;保护原生植被,留足自然空间,提高鸟类栖息功能,还原岛内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能力,治理消落带,建设生态岸线;优化现有防洪工程,建设雨污管网,治理消落带。

2.滨湖生态景观环建设重点项目

划定环湖管控线,环湖建立小微自然生态湿地群,采用自然生态驳岸等方式,增大自然渗透面域,美化环湖自然景观。以保护消落带、丰富城市滨水景观为重点,对环湖消落带进行合理保护性建设,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提升景观价值。“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滨湖公园改造、亲水景观打造、慢行步道建设、环湖马道贯通、环湖街区形象提升、街头零星地块绿化提质等项目,串联乌杨岛、举子园、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迎仙山等景观节点,构建绿色生态长廊。

3.环湖山体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划定并严格管控汉丰湖周边南山、大慈山、盛山、脑顶山、迎仙山、帽壳顶、寨子坪、正安等城周“四面山”山体保护线,实施山体保护修复和景观打造提升。“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山体生态保护和修复,修复受损山体、提高植被覆盖、优化树种搭配;二是通过疏林区增植、采石场修复、退耕还林等措施,改善环汉丰湖区域山体景观生态环境;三是通过增设、优化公园、步道、眺望平台,增强山水城的互动;四是加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推进灾毁地修复。

4.蓝绿设施优化连通重点项目

实施环汉丰湖城区蓝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优化蓝绿开敞空间布局,横向串联城市绿地系统,纵向延展蓝绿设施服务范围。“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保护和优化城市蓝绿空间,盘活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推进存量空间有机更新;提升各类蓝绿基础设施连通性,对笕槽沟、驷马河、头道河、箐林溪、谭家沟、观音桥河沟等10条环湖小河流共计200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进行坡岸治理与改造提升,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强化与城市公园、城中山体、组团隔离绿、防护绿带的连通能力,构建环湖城区自然生态网络空间。

5.雨污管网改造提质重点项目

实施环汉丰湖城区雨、污管网提质改造项目,助力开州建设“山水城相融”特色的滨湖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减少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绿核水环境压力。“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围绕环湖城区开展雨水、污水管网提质改造,包括在正安街道沿河一带新建一、二、三级污水管网约12公里;在云枫、汉丰、文峰、赵家街道开展三级管网混接改造雨污管网51.1公里、雨污管网屋面落水管408.7公里;在丰乐街道开展雨污综合治理连片整治;在文峰、汉丰、云枫、镇东、赵家街道开展排水管网改造、清淤及缺失管网补建项目,清掏排水管网74.72公里,新建雨污波纹管7.3公里等;新建白鹤片区到丰乐片区段的一级干管,长度约18.6公里,污水泵站1座。

第三节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主要支流交汇区域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主要涉及丰乐、文峰、镇东、汉丰、云枫、正安、白鹤、赵家、竹溪、临江、大德、厚坝、渠口、金峰、长沙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增加岸线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丰富两岸生态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品位,实现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提升和综合效益提升等为目标,统筹部署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提升2个重点项目。

1.森林数量提升重点项目

构建以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等支流为主体,其他支流、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着力解决河流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脆弱等突出问题,提升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主要支流两岸森林数量。“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森林数量提升6.65万亩,包括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3.15万亩,农村“四旁”植树1.3万亩,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1.7万亩,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0.5万亩。

2.森林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着力提升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主要支流两岸森林质量,实施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周边为重点的森林生态修复,打造通道生态窗口,建设绿色生态景观廊道,开展乡村道路路旁环境优化美化,因地制宜对石油(天然气)管道进行适宜性通道绿化,依托山林步道加强城镇周边生态景观建设区森林景观廊道和绿色走廊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6.55万亩,包括:景观示范林建设0.55万亩,森林抚育4.37万亩,低效林改造1.5万亩,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0.13万亩。

第四节 东河生态廊道保护提升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东河干流及东坝溪、牛蹄寺河、盐井坝河等主要支流流域,主要涉及雪宝山、关面、满月、大进、谭家、和谦、温泉、郭家、白鹤、河堰、白桥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东河生态廊道保护提升为目标,以水生态涵养和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岸线整治等为重点,统筹部署东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支流水生态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3个重点项目。

1.东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以筑牢东河水生动物迁徙生态廊道和栖息地、保护提升东河及沿线水库和水源地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重点维护河网自然形态、改善河流湖库连通性,加强重点河段污染防治、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修复岸线生态环境、维护河道生态平衡等。同时,针对东河沿岸城镇开发区及农业种植区,重点利用多水塘、湿地构建、生态护岸等多种技术,有序推进流域缓冲带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手段,完成库岸整治及河道清理3.7公里,综合治理河道5.2公里,岸线治理3.13公里,新建护岸4.1公里。

2.重点支流水生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针对东坝溪、李子沟、牛蹄寺河、盐井坝河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频繁的东河主要支流和沿线水库,坚持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推进,重点开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库(塘)管护等建设,提升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十四五”期间,重点治理提升东坝溪、李子沟等支流生态环境,完成东坝溪河道综合治理3.3公里,新建护岸5.2公里,完成李子沟河堤治理长度5.4公里,并完善附属工程。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以小流域为单元,分类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针对植被覆盖较好的水土流失脆弱区域,采取封山禁牧、封育保护等措施,实施天然林、公益林建设管护;针对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侵蚀区域,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推进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在郭家、白桥、厚坝、金峰、温泉、和谦、河堰、白鹤等乡镇(街道)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清洁工程等手段,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

第五节 浦里河-南河生态综合治理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南河、浦里河干流及桃溪河、破石沟、岳溪河、映阳河等主要支流流域,主要涉及竹溪、临江、九龙山、铁桥、巫山、高桥、敦好、紫水、麻柳、天和、三汇口、大德、中和、长沙、南门、岳溪、五通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保护提升南河、浦里河、桃溪河等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水系生态廊道建设、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道岸线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为重点,统筹部署浦里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南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4个重点项目。

1.浦里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重点整治提升浦里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和防洪能力,一方面,加大重点河段生态治理力度,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库岸整治与生态恢复,改善河流水质,强化水体净化能力,提升水系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对防洪不达标的城镇段,以及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的下游河段实施综合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升城镇防洪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重点通过植被恢复、绿化及生态治理等,整治库岸40.2公里,岸线生态改造6公里,综合治理河道3.2公里,新建护岸6公里,生态治理修复198.6万平方米。

2.南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加大南河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对重点河段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植被绿化与生态恢复,强化水体净化功能,提升河流生态环境质量和水系生态廊道作用。结合沿河城镇发展及防洪实际情况,加快南河下游等重点河段岸线整治、河道清淤、生态治理等,提升河流整体防洪能力。保护和修复重要水源地水生态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重点通过植被恢复、绿化及生态治理等手段,综合治理河道6.9公里,新建护岸8.5公里,整治提升南河生态环境和防洪能力。

3.重点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岸坡整治修复、河道清淤疏浚、水源地保护、山洪沟治理等手段,重点对桃溪河、破石沟、岳溪河、映阳河、石碗溪、裕河沟等南河、浦里河主要支流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保护修复沿线水库、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十四五”期间,重点对桃溪河、岳溪河、石碗溪、裕河沟等支流和沿线水库进行综合整治,完成岳溪河河道综合治理4.8公里,新建护岸7.6公里;桃溪河河道综合治理4.1公里,新建护岸3.5公里;石碗溪河道治理2.59公里,建设护脚挡墙、防汛道路、生态护岸;裕河沟河堤综合治理4.71公里,生态治理面积25600平方米。

4.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项目

实施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植物、农业耕作和生态清洁等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发展用地,科学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等,因地制宜修建标准水平梯田和生产道路等设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十四五”期间重点在高桥、敦好、紫水、天和、大德、岳溪等区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0平方公里。

第六节 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由一字梁(雪宝山)、界梁等构成的北部大巴山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雪宝山、关面、满月、大进、谭家、河堰等乡镇。工程建设以维护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联动城口、巫溪等共筑大巴山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统筹部署雪宝山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典型植被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山修复4个重点项目。

1.雪宝山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重点项目

依托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雪宝山野生动物生态廊道,维护雪宝山生物多样性。综合开展重要生态斑块重建、破损地生态修复,打通林带“断点”,保护生物踏脚石,连通动物栖息地,建设国家级就地保护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试验基地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雪宝山区林麝生态廊道,保护林麝栖息地、繁育地等,优化野生动物救护站点布局,稳步提升种群数量,逐步扩大其原生分布区。

2.典型植被保护和病虫害防治重点项目

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开州雪宝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为基础支撑,分层次建设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典型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全面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种群栖息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攻坚行动,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和防治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

以北部大巴山区为载体,建立集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摸清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对生物多样性及珍稀物种种群进行评价。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保育及修复工程。建立健全外来有害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外来物种管控。“十四五”期间,重点建立全区崖柏等物种资源数据库,建设崖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扩繁基地,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建立全区外来生物入侵数据库,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阻截体系。

4.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山修复重点项目

实施北部山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根据石漠化区域实际情况,以小流域为单元,探索不同区域的治理方法和治理措施。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改良草地、人工种草等方式,恢复石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广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开展石漠化区域替代产业开发,推动石漠化区域生态化利用。“十四五”期间重点针对北部山区石漠化相对严重区域,实施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治理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12座,治理面积13.14公顷。

第七节 大梁山生态廊道保护提升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由大梁山山脉和观面山、马槽坝等重要片状山体构成的中部山地,该区域是由北部大巴山生态屏障向南部城镇和农业集聚区的过渡区域,主要涉及麻柳、紫水、高桥、敦好、天和、和谦、三汇口、温泉、河堰、白桥、金峰等乡镇。工程建设以保护中部横向大梁山系生态屏障、提升山系生态系统质量为目标,统筹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个重点项目。

1.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重点项目

建设大梁山-观面山-马槽坝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串联重庆开州龙头嘴市级森林自然公园和其他重要生态源地,形成良好的跨区域自然生态网络。通过综合搭配适地树种、适当增加地被植物,打通林带“断点”、丰富树木种类,构建生物迁徙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降低生态破碎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十四五”期间,一是重点修复受损山体、水体和植被,增加山系廊道、水系廊道和道路等区域设施防护廊道的连通性;二是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损区域修复。

2.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针对大梁山、观面山、马槽坝区域存在的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废弃矿山现状调查认定,依据废弃矿山破坏程度科学确定修复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破坏问题。通过边坡治理、土地复垦、生态复绿、景观再造等手段,合理开展矿山生态重建,促进矿区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和增强。“十四五”期间,重点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8座,面积60.14公顷,有效提升矿山生态功能、消除矿区地灾隐患。

3.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项目

实施大梁山、观面山、马槽坝等中部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结合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开展公益林天然林管护、森林抚育、林相改造、退化林修复等。结合松材线虫病除治和不同立地条件,开展纯林改造,增植、补植长效绿化树种和有较高季相变化树种,丰富森林层次结构,构建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实现50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第八节 铁峰山-南山-九龙山生态综合整治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由铁峰山山脉、南山山脉和九龙山、大慈山等重要片状山体构成的南部山地,涉及五通、岳溪、南门、长沙、赵家、文峰、云枫、竹溪、临江、铁桥、巫山、九龙山、大德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构筑南部山系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保护修复南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统筹部署山系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矿山综合整治3个重点项目。

1.山系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实施南山、铁峰山、九龙山、大慈山等南部山系山体生态保护修复,联动万州等毗邻区县,以重庆万州铁峰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重庆开州南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重庆开州南岭市级森林自然公园为中心,串联其他重要生态源地,打通生态断点,构建生态网络,加大对生态退化区域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重点对受损山体实施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拆除违法建设,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工程、植树等措施完成修复保护;开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进灾毁地修复。

2.森林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实施铁峰山、南山、九龙山等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宜林地造林、灌木林地补植、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补植管护等措施,挖掘现有林地造林潜力,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矿山复绿相结合,开展石质山地造林,对矿山料场、坑口等矿山废弃地补植适生树种、增加森林总量。结合道路两旁、水系周边、农村“四旁”绿化美化工作,拓展造林空间。“十四五”期间,重点通过森林抚育、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造等,实施人工造乔木林0.6万亩,退化林修复4.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

3.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综合治理铁峰山、南山、九龙山等南部山区存在的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拆除废弃工矿建筑物,清理废石渣,通过土地平整、土地翻耕等工程措施重塑地形。综合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对因矿山开采造成的山体缺口和矿山疤痕,选用当地乡土树种进行补绿修复、景观再造。选择资源禀赋较好的废弃矿山,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矿山公园。“十四五”期间完成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修复治理29座,总面积24.22公顷。

第九节 三里河谷生态田园整治重大工程

工程区域覆盖东里、江里、浦里三里河谷地区,该区域背山面水,地势相对地平,田园和城镇比较集中,主要涉及临江、铁桥、南雅、中和、义和、巫山、岳溪、南门、长沙、赵家、渠口、白鹤、郭家、温泉、和谦、谭家、大进等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以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农业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等为重点,积极推动流域上下游齐发力,统筹布局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提升3个重点项目。

1.土地综合整治提升重点项目

实施东里、江里、浦里三里河谷地区土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实施乡村废弃地、空闲地、低效用地、地灾搬迁点等用地整理改造和复垦复绿,优化城乡蓝绿空间。实施“千年良田”建设,整村整镇整片推进万亩级、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完成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整治;完成各类营造林100万亩以上,建设生态经济林10万亩。

2.农业绿色转型发展重点项目

围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渔业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重点水域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农用地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控等。“十四五”期间,建设满月镇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建设一批粮食作物规模生产基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园58个;每年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项目12个;每年实施农用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防控项目12个。

3.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重点项目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分类有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水污染防控修复,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等漂浮垃圾和淤泥,净化乡村公共环境;推进乡村道路、坑塘河道、闲置土地和公共场所绿化,改善乡村生态景观。“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郭家镇、白桥镇等8个乡镇10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惠及1.2万人。

第六章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通过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和重点功能区域保护,规划期末,开州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显著提升,“一核一屏六廊多带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定,库区腹心生态安全屏障全面筑牢。雪宝山、大梁山、南山、铁峰山等山体保护保育与废弃矿山修复稳步开展,全区森林数量、质量逐渐提升,森林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持续巩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于325平方公里。东河、南河、浦里河、澎溪河等河流开展流域综合整治,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5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高质量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生态调节和服务水平增强。规划期末,水土保持率将达到6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草地和湿地保有量分别稳定在15平方公里和9平方公里。通过实施生态功能修复治理,保护修复核心生态要素和景观资源,全区森林、草原、湿地、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增加,林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升,部分退化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在微气候调节、蓄洪防旱、净化空气中发挥重要作用,生态调节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原生态、衍生态和融生态产品价值逐步实现。通过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保护提升大巴山、大梁山、南山、铁峰山、汉丰湖、澎溪河等原生态产品品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得到释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融生态产品迅速发展。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抓手,农业“接二连三”产业链逐渐完善,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牧、生态渔业等衍生态产业集群提质壮大,粮油、蔬菜、茶叶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优质发展。同时,以生态环境约束,倒逼工业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工业废气、废水等排放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矿山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周边生态环境效益,林票、生态地票等为主的生态资源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逐渐完善,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环汉丰湖区域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汉丰湖湿地是三峡库区陆地生态景观与水生生态景观的交错过渡地带,对三峡库区生态景观整体格局、三峡黄金旅游带及主要景点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规划实施,在提升汉丰湖湿地群的供应水源、泄洪排涝、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同时,还将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增强开州资源特色,彰显山水公园城市魅力,以生态为引领,带动开州旅游业等各类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绘就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山水公园城市新画卷。对开州城区及城周山体水系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改造提升环湖城市景观品质、保护和修复城市山系水系绿系空间。脑顶山、大慈山、南山等城周山体得到保护修复,汉丰湖湿地公园景观品质更加优美,城市蓝绿空间和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山水城人景产”相融共生、“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景观格局基本建成。污水管网等设施覆盖完善,城市黑臭水体、内涝积水点得以消除,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开州成为更宜居的美丽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良好习惯,使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自发守护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上新阶段。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系统管理,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机制。建立由开州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开州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协调,区生态环境、林业、水利、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参与的工作小组。强化政府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监管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协同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明确各管理部门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形成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强化合作,落实重大工程、重点项目。

第二节 健全体制机制

创新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法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积极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工程管理、资金保障、监测管理等相关文件。将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重点工程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稳定支持渠道,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相适应。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充分考虑限制开发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状况、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测算方法,有针对地制定补偿标准。建立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和市场化机制。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应用,发挥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支撑水平。积极推广使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发性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将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环境监测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运用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监察能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发、引进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路径。

第四节 落实规划传导

健全传导机制,加强横向、纵向保护修复事权协调。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生态保护修复事权协调,加强与相关专项规划衔接,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框架,保障规划横向统筹协调。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总目标、总任务分解为若干分目标、分任务;将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短期的可操作性计划,结合国家、成渝、市级、区级相关要求,适时按需调整规划。按照分目标、分任务及年度计划,构建区-乡镇(街道)传导体系,层层落实。

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管

强化评估监督,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目标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域定位,分类建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从正向和负向两个维度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发展标准,对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成效与不足开展评估。通过政府网站公示专项资金目录、管理制度、申报指南、分配方式和因素、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结果等,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丰富社会各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形式,保障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监督举报制度和环境舆论监督制度。

第六节 拓宽资金渠道

加强资金保障,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上下联动的资金保障体系,在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相应专项,稳定支持渠道。坚持“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加强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改革协同,统筹必要投入与合理回报,畅通社会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创新激励机制、支持政策和投融资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

第七节 鼓励公众参与

畅通民众参与,形成生态修复的广泛群众基础。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环境意识,为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和支持各种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的活动,包括建立专门的信箱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关于生态修复的意见与建议、创建生态修复发展论坛等,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作用,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建立统一有力的监管体系。强化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附件:1.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指标表

2.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表

3.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一览表

4.开州区自然资源要素分布图

5.开州区生态系统类型图

6.开州区生态安全格局图

7.开州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分布图

8.开州区生态敏感脆弱区分布图

9.开州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图

10.开州区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图

11.开州区主要生态问题和风险分布图

12.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布局图

13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布局图

件1

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指标表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现状)

2025年

(近期)

2035年

(远期)

属性

1

国土空间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公里

1070.61[3]

1066.04

1066.04

约束性

2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

9

9

9

约束性

3

森林覆盖率

%

55

57

58

约束性

4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000

1200

——

约束性

5

天然林保有量

万亩

——

150

——

约束性

6

草地保有量

平方公里

14.71

——

15

约束性

7

湿地保有量

平方公里

8.37

——

9

约束性

8

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50

约束性

9

生态治理修复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95

约束性

10

水土保持率

%

54.21

——

60

预期性

11

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

公顷

——

104.1

——

约束性

12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420.29

250

325

预期性

13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95

95

——

约束性

14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5

98

——

约束性

15

林业/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

0.3

0.3

——

预期性

16

中心城区降雨就地消纳率

%

——

——

70

预期性

17

城乡人居改善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4

46

——

预期性

18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3.48

——

5

预期性

19

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50

——

95

预期性

20

中心城区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

——

40

预期性

21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

约束性

22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90.5

93

——

约束性

2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37.1

40

95

预期性

2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100

预期性

附件2

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表

序号

分区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涉及乡镇(街道)

生态保护修复主攻方向

1

环汉丰湖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

634.31

汉丰街道、丰乐街道、镇东街道、白鹤街道、文峰街道、云枫街道、赵家街道、正安街道、厚坝镇、渠口镇、大德镇等11个乡镇(街道)

围绕汉丰湖-澎溪河湿地绿核,脑顶山、大慈山、南山等城周山体,城区污染处理能力建设等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提升整体人居环境品质,打造环湖山水公园城市样板。

2

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区

1027.37

河堰镇、满月镇、雪宝山镇、关面乡、谭家镇、大进镇等6个乡镇(街道)

以建设重要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导向,重点开展森林数量质量提升、水源涵养、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3

中部岭谷生态品质提升区

1015.04

郭家镇、天和镇、温泉镇、和谦镇、敦好镇、高桥镇、金峰镇、白桥镇、三汇口乡、麻柳乡、紫水乡等11个乡镇

以提升低山岭谷区生态品质为导向,重点开展山体修复、水体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

4

南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区

771.95

临江镇、铁桥镇、义和镇、中和镇、南雅镇、九龙山镇、竹溪镇、巫山镇等8个镇

以治理水土流失、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改善南河及其支流水生态环境,协同做好山体保护为导向,重点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5

浦里河流域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区

515.01

长沙镇、岳溪镇、南门镇、五通乡等4个乡镇

本区域以浦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为导向,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城乡污染物处置能力提升等工作。



附件3

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一览表

序号

重大工程

重点

项目

实施

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实施

周期

资金需求(万元)

牵头部门

1

汉丰湖-澎溪河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重大工程

汉丰湖湿地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

整治湿地生态、植被、岸线,完善配套设施设备等。开展基塘优化480亩、湿地修复950亩,优化多维多功能缓冲系统23亩,新建鸟类生境岛7个,建设小微湿地200亩,恢复鱼类生境30亩,恢复鸟类生境50亩,构建林泽-缓冲带复合生态系统150亩,修复挖沙采石废弃迹地90亩;建设宣教、监测、研究中心;设置界碑界桩、警示牌等。

2021—2025

8470

区林业局

2

汉丰湖-澎溪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汉丰湖、澎溪河流域

开展汉丰湖、澎溪河流域植被退化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40万亩。加大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修复遭到破坏或退化的鱼类产卵场;实施增殖放流,投放以花白鲢为主的滤食性鱼类共计50万尾,投放100万只梨形环棱螺、青虾、活蚌和无齿蚌等底栖动物。修复环湖历史遗留矿山5座,治理面积6.62公顷,选择1—2个废弃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公园建设先行示范。

2021—2025

23260

区林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3

澎溪河消落区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澎溪河消落区

实施澎溪河消落区生物多样性改造提升、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企业搬离迹地等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等。改造提升白夹溪等候鸟集中区域鸟类生境300亩,综合恢复钦云村半岛-山林-基塘-林泽系统2310亩;通过新建基塘系统、林泽工程等措施,对神龙潭大桥至长安大桥消落带2200亩消落区进行综合治理,对14公里库岸进行整治,优化护坡结构,恢复自然景观。

20222025

20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

4

澎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澎溪河干流

实施澎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综合整治澎溪河乌杨段库岸长度170米,河道综合治理面积1.5万平方米。

20212025

6946

区水利局

5

环汉丰湖山水公园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

乌杨生态示范岛建设重点项目

环湖城区

系统修复岛内生态要素,建设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博物馆与湿地科考园区,打造以三峡为主题的生态示范岛。近期完成修复面积64.3公顷,包含复合森林修复、生境营造等方式修复裸露山体20亩,保护岛内原生植物,稳定植被群落,实施林地修复14.6亩,优化现有防洪工程,治理消落带,建设生态岸线。

20212035

60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

6

滨湖生态景观环建设重点项目

环湖城区

划定环湖保护控制线,分类管控开发强度。环湖建立小微自然生态湿地群,对环湖消落带进行合理保护性建设,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提升景观价值。建设滨湖公园、环湖马道、慢行步道及配套服务设施,开展滨湖景观整治提升、零星地块绿化提质等,串联乌杨岛、举子园、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迎仙山等景观节点。

20212035

10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

7

环湖山体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环湖城区

划定并严格管控南山、大慈山、盛山等湖周山体保护线,加强山体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植被覆盖,优化树种搭配,提升生态功能;通过疏林区增植、采石场修复、退耕还林等措施,改善环汉丰湖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增设、优化公园、步道、眺望平台,增强山水城的互动关系;加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推进灾毁地修复。

20212035

20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

8

蓝绿设施优化连通重点项目

环湖城区

保护和优化城市蓝绿空间,盘活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推进存量空间有机更新;提升各类蓝绿基础设施连通性,对笕槽沟、驷马河、头道河、箐林溪、谭家沟、观音桥河沟等10余条环湖小河流共计200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进行坡岸治理与改造,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强化与城市公园、城中山体、组团隔离绿、防护绿带的连通能力,构建环湖城区自然生态网络空间。

20212035

27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

9

雨污管网改造提质重点项目

环湖城区

围绕环湖城区开展雨水、污水管网提质改造。包括在正安街道沿河一带新建一、二、三级污水管网共计约12公里;在云枫、汉丰、文峰、赵家街道开展三级管网混接改造雨污管网51.1公里、雨污管网屋面落水管408.7公里;在丰乐街道开展雨污综合治理连片整治;在文峰、汉丰、云枫、镇东、赵家街道开展排水管网改造、清淤及缺失管网补建项目,清掏排水管网74.72公里,新建雨污波纹管7.3公里;新建白鹤片区到丰乐片区段的一级干管,长度约18.6公里,污水泵站1座。

20212025

37127

区住房城乡建委及云枫、汉丰、文峰、赵家等街道

10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大工程

森林数量提升重点项目

澎溪河、东河、南河、浦里河城区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

着力提升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主要支流两岸森林数量,实施森林数量提升6.65万亩,包括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3.15万亩,农村“四旁”植树1.3万亩,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1.7万亩,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0.5万亩。

20212025

22305

区林业局

11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澎溪河、东河、南河、浦里河城区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

着力提升澎溪河和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主要支流两岸森林质量,实施森林质量提升6.55万亩,包括景观示范林建设0.55万亩,森林抚育4.37万亩,低效林改造1.5万亩,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0.13万亩。

20212025

19668

区林业局

12

东河生态廊道保护提升重大工程

东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东河干流

筑牢水生动物迁徙生态廊道和栖息地,保护提升河流和沿线重要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近期重点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手段,完成库岸整治及河道清理3.7公里,综合治理河道5.2公里,岸线治理3.13公里,新建护岸4.1公里。

20212030

12270

区水利局

13

重点支流水生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东河主要支流

综合治理提升东坝溪、牛蹄寺河、盐井坝河等重要支流和沿线水库生态环境。近期重点实施:东坝溪综合治理河道3.3公里,新建护岸5.2公里;李子沟河堤治理长度5.4公里,完善附属工程。

20232035

8629

区水利局

14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水土保持重点区域

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清洁工程等手段,开展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清洁小流域。

20212025

8400

区水利局

15

浦里河-南河生态综合治理重大工程

浦里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浦里河干流

整治提升河流生态环境和防洪能力。近期重点通过植被恢复、绿化及生态治理等手段,整治库岸40.2公里,岸线生态改造6公里,综合治理河道3.2公里,新建护岸6公里,生态治理修复198.6万平方米。

20212035

91259

浦里新区管委会

16

南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南河干流

整治提升河流生态环境和防洪能力。近期重点通过植被恢复、绿化及生态治理等手段,综合治理河道6.9公里,新建护岸8.5公里。

20212030

24535

区水利局

17

重点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浦里河、南河主要支流

综合治理桃溪河、破石沟、岳溪河、映阳河、石碗溪、裕河沟等重要支流,保护修复沿线水库、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近期重点实施:岳溪河综合治理河道4.8公里,新建护岸7.6公里;桃溪河综合治理河道4.1公里,新建护岸3.5公里;石碗溪治理河道2.59公里,建设护脚挡墙、防汛道路、生态护岸;裕河沟综合治理河堤4.71公里,生态治理面积25600平方米。

20212035

37112

区水利局

18

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项目

土壤侵蚀区域

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清洁工程等手段,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开展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212025

5250

区水利局

19

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雪宝山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重点项目

雪宝山区

打通林带“断点”,保护生物踏脚石,建设雪宝山区林麝生态廊道。

20212025

1000

区林业局

20

典型植被保护和病虫害防治重点项目

北部山区

开展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植被保护和恢复、区域野生动植物种群栖息地恢复;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攻坚行动,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和防治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20212025

9970

区林业局

21

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

北部山区

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建立全区崖柏等物种资源数据库;实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建设工程,加强珍贵物种保护,建设崖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扩繁基地,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建立全区外来生物入侵数据库,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阻截体系。

20212025

4000

区林业局

22

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山修复重点项目

中度以上石漠化区域、废弃矿山

开展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严重区域实施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2座,治理面积13.14公顷。

20222025

8510

区林业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23

大梁山生态廊道保护提升重大工程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重点项目

大梁山、观面山、马槽坝等山系山体

建设大梁山-观面山-马槽坝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跨区域自然生态网络;修复受损山体、水体和植被,增加山系廊道、水系廊道和道路等区域设施防护廊道的连通性;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损区域修复。

20212035

2500

区林业局

24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

开展历史遗留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68座,面积60.14公顷,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有效消除矿区地灾隐患。

20212025

234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25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项目

森林退化区域

开展公益林天然林管护和更新改造修复,实施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实现50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20212025

25000

区林业局

26

铁峰山-南山-九龙山生态综合整治重大工程

山系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铁峰山、南山、九龙山等山系山体

保护修复南山、铁峰山、九龙山等山系山体,对受损区域实施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拆除违法建设,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工程、植树等措施完成修复保护;开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进灾毁地修复。

20222035

5000

区林业局

27

森林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森林退化区域

开展森林抚育、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造等,实施人工造乔木林0.6万亩,退化林修复4.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

20222025

4373

区林业局

28

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

开展历史遗留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29座,面积24.22公顷,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有效消除矿区地灾隐患。

20212025

1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29

三里河谷生态田园整治重大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提升重点项目

三里河谷地区

推进废弃地、空闲地、低效用地、地灾搬迁点等用地整理改造和复垦复绿,优化城乡蓝绿空间;推进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整治;完成各类营造林100万亩以上,建设生态经济林10万亩。

20212030

45000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30

农业绿色转型发展重点项目

三里河谷地区

建设满月镇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建设一批粮食作物规模生产基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园5—8个;每年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项目1—2个;每年实施农用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防控项目1—2个。

20212030

16300

区农业农村委

31

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重点项目

三里河谷地区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水污染防控修复;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等漂浮垃圾和淤泥;推进乡村道路、坑塘河道、闲置土地和公共场所绿化。近期重点开展郭家镇、白桥镇等8个乡镇10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改善1.2万人人居环境。

20212025

9686

区生态环境局



附件4

开州区自然资源要素分布图

附件5

开州区生态系统类型图

附件6

开州区生态安全格局图

附件7

开州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分布图

附件8

开州区生态敏感脆弱区分布图

附件9

开州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图

附件10

开州区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图

附件11

开州区主要生态问题和风险分布图

附件12

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布局图

附件13

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

布局图




[1]来源: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同口径数据

[2]来源: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同口径数据

[3] 来源: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020年现状值和目标值均采用的是开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10月版)成果指标数值,与国家批复的数据有出入。涉及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指标数值的,以最终批复版为准。下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

部门街镇

无障碍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开州区部门镇街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