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本是黄瓜、茄子、豇豆等罢市的时节,可“寿开蔬菜”正青春,日销量超万斤。为何逆季生长的蔬菜风华正茂?独特的“光照”,便是秘诀。这束“光”,来自千里之外,源自山东寿光。
2022年,鲁渝协作从输血转向造血,寿光蔬菜落户开州。截至目前,已投资3亿多元,建成竖式通风大棚360多个4000多亩,带动全区发展露地蔬菜37.2万亩,年产量69.3万吨,年产值超18亿元。
开州这片土地,正被一束来自寿光的“产业之光”,照亮前程。
智慧大棚“争春光”
秋意渐浓,走进开州鲁渝(寿光)蔬菜产业园厚坝基地,棚外草木枯黄,棚内青翠欲滴。
通风口自动启闭,水肥精准滴灌,温度智能调控。“这些设施比人还机灵,管用得很!”看着棚内缀满花苞的辣椒苗,来自寿光的技术员韩象军感慨,“这些‘养尊处优’的蔬菜,长不好才怪呢!”
开州采用“EPC+O”模式,建设升级“8.0版”竖式通风大棚,2024年已建成232个,今年再建130多个,总面积超4000亩。这束设施之“光”,给蔬菜种植装上了“智慧大脑”。
2024年,夏旱连秋干,棚外土地“烫脚板”,棚内却始终保持35℃的恒温。种植大户杨小勇承包了4个大棚,他种植的西红柿每株长到2.5米高、产果12斤。“传统种植亩产4000斤,大棚种植亩产达1.5万斤。”杨小勇笑着说:“不沾寿光的‘光’,哪有‘万斤田’?”
科技赋能“放光彩”
“‘寿光模式’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量身定制。”韩象军指着新培育的“寿开一号”辣椒苗解释,开州的土壤、气候与北方不同,照搬照抄肯定不行,无论是棚高、水肥配比、种子筛选等,都得制订“开州配方”。
与韩象军一样,30多名寿光技术员常驻开州,带出100多位“土专家”。种植大户杜红摘下一根黄瓜,用手一抹便送进嘴里,咬得“咔嚓”作响。“原来一年种两茬,现在收四茬!寿光师傅连怎么掐尖、怎么吊蔓都手把手教。”杜红很感激。
按照“六统一分”模式,“寿光技术服务团”通过同棚型、同茬口对比试验,为“寿开蔬菜”确定了种植标准。种子、农药通过公开招投标采购,保证了品质。科技的“光”芒,让开州蔬菜种植如虎添翼。
畅通销售“汇星光”
依托“寿光蔬菜”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寿开蔬菜”已销售到渝川陕鄂等周边区域。今年9月初,“寿开蔬菜”商标已获国家认证,拥有了自己的“牌照”,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便可见生长数据、检测报告、种植户等“身份”信息。
与此同时,开州还建立了蔬菜线上专卖区,在开州、万州城区设立了直营批发门店,在心连心、惠客隆、三多百货等商超进行直销,在湖北省利川市、四川省达州市、重庆主城区等地设立了直营店。
眼下,“寿开蔬菜”正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日销量最高达20万斤。这束销售之“光”,让开州蔬菜笑傲江湖。
乡村振兴“致富光”
开州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农户每亩土地租金收入600—800元;800多名“产业工人”就地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370多户脱贫户通过租金、务工、分红等,年增收700多万元。
“我们以每亩5000元的价格,将蔬菜大棚承包给大户经营。”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斌介绍,此举旨在培育“本土能人”,让他们学到真经,并示范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这一产业。大棚承包费由区级财政补贴90%,大户仅承担10%。仅2024年,全区就补贴400多万元,以“零风险”促进产业“大步走”。
到2027年,开州将打造10万亩“发光蔬菜”,20万人靠蔬菜吃饭。这束富民之“光”,正点亮老百姓的火红日子。
秋高气爽,阳光如洗。大棚棚顶金光闪烁,一束束“东菜西移”的光辉,正在开州大地上闪耀出迷人的产业光环。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