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乡村振兴局关于《重庆市开州区“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草案解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重庆市“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区乡村振兴局牵头编制了《重庆市开州区“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了解《规划》相关内容,现对《规划》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锚定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目标,做到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显著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4章24节。第一章总结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工作成效,分析了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衔接背景、有利条件和发展短板。“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售联”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国创新案例。2018年高质量摘掉贫困帽子,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普查,连续三年获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两好两优”等次。第二章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科学衔接和规划目标。第三章明确了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体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接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强化扶贫资产监督管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建设、夯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合作机制、调动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等9方面内容。第四章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三、《规划》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质量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25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展望到2035年,“一极两大三区”格局全面形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大台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景象,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与全市一道同步基本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结合开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际,确定了25项主要指标。
分类 | 序号 | 主要指标 | 单位 | 2020年 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农业高质高效 | 1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57.18 | >57.5 | 约束性 |
2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11.87 | 14 | 预期性 | |
3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84.35 | 105 | 预期性 | |
4 | 畜牧业综合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 48 | 55 | 预期性 | |
5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1.3:1 | 1.8:1 | 预期性 | |
6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 亿元 | 40.8 | 60 | 预期性 | |
7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1 | 60 | 预期性 | |
8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43 | 50 | 预期性 | |
9 |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 | 41.18 | 60 | 预期性 | |
10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5032 | 0.515 | 预期性 | |
11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 | 99.2 | 99.5 | 预期性 | |
12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 | 95 | >98 | 约束性 | |
乡村宜居宜业 | 13 | 村民小组通畅率 | % | 83 | 98 | 预期性 |
14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82 | 85 | 预期性 | |
15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85 | 90 | 预期性 | |
16 |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 | 75 | 85 | 预期性 | |
17 |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 | 28.45 | 40 | 预期性 | |
18 |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 | 72.5 | 75 | 预期性 | |
19 |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 % | 80 | >90 | 预期性 | |
20 |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 | 50 | 60 | 预期性 | |
农民富裕富足 | 21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220 | 24000 | 预期性 |
22 |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 | 2.21:1 | 2.1:1 | 预期性 | |
23 |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 | 18 | 50 | 预期性 | |
24 |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 元/人·月 | 129 | 198 | 预期性 | |
25 |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 | 12.8 | 15 | 预期性 |
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是“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饮水安全保障等方面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逐步提高到40%以上。
二是乡村产业更兴旺。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全,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7.5万吨以上。
三是乡村生态更宜居。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显著提升,农业产地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四是乡村治理更有效。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治理结构更加优化,乡村治理制度更加完善,乡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和谐乡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教育均衡与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技能培训实效不断增强,城乡低保、各类救助和供养等兜底措施更加精准及时,公益岗位脱贫人口就业比重达到15%以上,脱贫人口劳务协作转移就业率达到85%,培训比重达到100%。
六是农民生活更富裕。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农民增收空间有效拓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农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