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州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开州府办发〔2021〕38号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开州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
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开州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开州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地灾防治工作,守住安全底线意义重大。为筑牢地质灾害安全防线,依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全区地质灾害概况
开州区是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县之一,高易发区面积约534平方公里,占比13.5%;中易发区面积约1470平方公里,占比49.7%;低易发区面积约1465平方公里,占比36.8%。截止2020年底全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38处(滑坡483处、危岩37处、不稳定斜坡17处、泥石流1处),其中纳入三峡库区实施群测群防监测预警项目217处(包含8处实施专业监测预警)。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54423余人。
二、2021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据区气象局趋势预测:开州区年总降雨量1498 毫米左右,略高于常年。前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成,较去年同期偏多1成;大雨和暴雨较常年偏早;汛期(5—9月)各地降水量在600—1400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偏多1—2成,与去年同期相比偏少1—2成;主汛期(6—8月)各地降水量在420—800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1—2成,与去年同期相比偏少3—9成。预计区域性大雨从4月上旬前后开始,汛期(5—9月)有5—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
综合我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结合全年降雨预测情况分析,预测2021年我区地质灾害发生率总体与常年持平、较2020年偏低。其中,从区域看,中南部区域,包括江里片区大部分区域和东里片区的丰乐、白鹤和郭家等区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略高于常年;正坝片区,包括麻柳、紫水、高桥、敦好等区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略高于常年;浦里片区与常年接近。从时间看,6—8月,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常年略偏高;9—11月,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与常年接近。
2021年,6—8月,局部区域的强降雨可能诱发多起地质灾害,同时要防范9—10月连续阴雨天气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以及工程建设活动中的边坡、隧道等不规范工程作业诱发的边坡失稳、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重点防范区及重点防范期
(一)重点防范区。
1﹒镇乡(街道)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范区。所有纳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的区级地灾隐患点均为重点防范区。
2.中南部滑坡崩塌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于江里片区的中和—三汇口段,镇安—临江—巫山段,东里片区的丰乐—白鹤—郭家段,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危岩崩塌为主。
3.正坝片区滑坡崩塌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于高桥—麻柳段,敦好—紫水段,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危岩崩塌为主。
4.浦里片区滑坡崩塌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于长沙镇和岳溪镇,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危岩崩塌为主。
5.东里片区危岩崩塌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于温泉—大进—白泉段,地质灾害类型以危岩崩塌为主。
6.重点行业地质灾害防范区。主要包括开州至城口高速公路建设、浦里新区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区的高切坡、农村自建房切坡等建设项目。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影响明显,因此汛期是全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时期。镇乡(街道)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区的重点防范期为5—9月,工程建设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应以整个工程建设期为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强化基础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调查。各镇乡(街道)、区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农房周边、旅游景区等区域排查、尤其要加强有软弱夹层、形成切坡或临空面的顺向岩质斜坡的全面排查。全面完成全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重点区域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形成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基本掌握全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按市级统一部署安排,继续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控制性勘查工作。
(二)强化群专结合,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夯实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监测预警体系,严格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四重”网格责任,严防死守排查出来的53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工程建设和已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预警发布等全过程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管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实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有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优化地质灾害防治APP,逐步形成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支撑的工作格局。
(三)强化能力建设,实施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和科学防灾工程。派驻到我区的17名驻守地质队员,要驻守到镇乡(街道)集中力量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支撑服务工作。严格落实市级重点调度和我区日常调度相结合的分级调度机制,加强雨前会商和雨中调度,精准高效将驻守地质队员调度到地灾风险区域和灾险情现场。深入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地质灾害识灾、防灾、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培训,对所有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至少开展1次避险演练,提高受威胁群众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防灾水平,坚决杜绝撤离人员擅自回流造成伤亡。
(四)加强综合防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落实镇乡(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责任,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力度。一是按照市级要求,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加快推进三峡库区后续规划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实施,启动市级全额补助工程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按市级地灾防治综合体系建设规划,开展10处中小型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工作。二是加大零星应急排危降险力度,对发生的地质灾害灾(险)情,及时按照调查处置意见或排危降险设计方案实施降险排危,消除安全隐患。三是为保障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避险移民搬迁。实施地灾搬迁,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打好避险移民搬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组合拳”,加强与土地复耕、生态移民搬迁等资金整合,对危险性大、治理难度大且具备搬迁避让条件的隐患点,有序实施避险搬迁。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各镇乡(街道)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把手”负责和“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地勘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和防治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镇乡(街道)。
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救援工作,牵头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开展预警预报、会商研判、督查考核和应急救援等工作;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区应急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区经济信息委负责指导安全监管职责范围内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统筹全区在建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因施工诱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区交通局负责监管职责范围内公路、航道沿线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城管局负责已建成移交并投入使用的城市道路及相应市政设施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地质安全隐患防治工作;区水利局负责水利设施及周边、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区高切坡,以及因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文化旅游委负责指导做好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财政局负责筹集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及应急排危降险资金,及时拨付并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各镇乡(街道)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承担主体责任。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各项工作落实和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落实人员,扎实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预防、应急处置和避险移民搬迁工作。
(二)科学制定年度地灾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各镇乡(街道)、区级有关部门要编制和落实好年度防治方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针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分布特征,坚持“防重点、重点防”,制订具体的防灾措施,落实防灾任务和责任,作为指导本辖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共同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考核监管。区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考核范围,各镇乡(街道)、区级有关 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穿到项目规划、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依照规划组织开展区域整体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禁止有关单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极易发区和直接威胁区域从事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活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规划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建设、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联动,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建议落实情况抽查检查工作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和项目业主落实防治措施建议,严密防范不当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四)加强绩效考核,确保措施落实。区政府继续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按照注重实效的要求,重点从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开展、防灾避灾知识宣传培训和简易避险演练,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考核。各镇乡(街道)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同时,要针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附件:1.区政府有关部门政务值班电话
2.开州区镇乡(街道)政务值班电话
3.地质灾害驻守镇乡(街道)专业技术单位一览表
附件1
区政府有关部门政务值班电话
序号 | 区级部门 | 值班电话 |
1 | 区政务信息中心 (区值班中心) | 52012345、52255655(传真) |
2 |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 52299000、52299065 |
3 | 区应急局 | 52999332 |
4 | 区经济信息委 | 85876793 |
5 | 区住房城乡建委 | 87403331 |
6 | 区交通局 | 52222176 |
7 | 区城管局 | 52688003 |
8 | 区水利局 | 52222196 |
9 | 区文化旅游委 | 52225366 |
10 | 区气象局 | 52651009 |
附件2
开州区镇乡(街道)政务值班电话
序号 | 镇乡 街道 | 值班 电话 | 序号 | 镇乡 街道 | 值班 电话 | 序号 | 镇乡 街道 | 值班 电话 | 序号 | 镇乡 街道 | 值班 电话 |
1 | 汉丰 街道 | 52222223 | 11 | 金峰镇 | 52175258 | 21 | 雪宝山镇 | 52417769 | 31 | 临江镇 | 52812100 |
2 | 文峰 街道 | 52661307 | 12 | 温泉镇 | 52412001 | 22 | 敦好镇 | 52466001 | 32 | 竹溪镇 | 81750306 |
3 | 云枫 街道 | 52666901 | 13 | 郭家镇 | 52350002 | 23 | 高桥镇 | 52489001 | 33 | 铁桥镇 | 52700100 |
4 | 镇东 街道 | 52271103 | 14 | 白桥镇 | 52359128 | 24 | 麻柳乡 | 52488001 | 34 | 南雅镇 | 52730440 |
5 | 丰乐 街道 | 52291925 | 15 | 和谦镇 | 52380001 | 25 | 紫水乡 | 52468001 | 35 | 巫山镇 | 52869001 |
6 | 白鹤 街道 | 52205988 | 16 | 河堰镇 | 52482010 | 26 | 九龙山镇 | 52241001 | 36 | 岳溪镇 | 52670100 |
7 | 赵家 街道 | 52600107 | 17 | 大进镇 | 52440035 | 27 | 天和镇 | 52745139 | 37 | 五通乡 | 52679000 |
8 | 正安 街道 | 52242000 | 18 | 谭家镇 | 52449001 | 28 | 中和镇 | 52740000 | 38 | 长沙镇 | 52532001 |
9 | 大德镇 | 52170099 | 19 | 满月镇 | 52445513 | 29 | 义和镇 | 52790305 | 39 | 南门镇 | 52650002 |
10 | 厚坝镇 | 52201011 | 20 | 关面乡 | 52444516 | 30 | 三汇口乡 | 52707988 | 40 | 渠口镇 | 52208220 |
附件3
地质灾害驻守镇乡(街道)专业技术单位一览表
支撑单位 | 驻守队员 | 派驻镇乡(街道) | 本人手机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杨 圳 | 正安街道 | |
王 洋 | 临江镇 | ||
王 悦 | 竹溪镇 | ||
唐道勇 | 大德镇 | ||
镇东街道 | |||
邱 梦 | 铁桥镇 | ||
南雅镇 | |||
巫山镇 | |||
重庆南江地质队
| 向 锋 | 丰乐街道 | |
厚坝镇 | |||
金峰镇 | |||
戴岩柯 | 白鹤街道 | ||
郭家镇 | |||
白桥镇 | |||
彭向东 | 温泉镇 | ||
和谦镇 | |||
和堰镇 | |||
李清山 | 敦好镇 | ||
紫水乡 | |||
唐 锐 | 麻柳乡 | ||
高桥镇 | |||
重庆205地质队 | 陈 成 | 赵家街道 | |
渠口镇 | |||
罗德刚 | 南门镇 | ||
长沙镇 | |||
侯 瀚 | 岳溪镇 | ||
五通乡 | |||
袁 广 | 大进镇 | ||
谭家镇 | |||
关面乡 | |||
满月镇 | |||
雪宝山镇 | |||
107地质队
| 黄元君 | 中和镇 | |
义和镇 | |||
三汇口乡 | |||
赵红明 | 文峰街道 | ||
云枫街道 | |||
汉丰街道 | |||
吕树和 | 九龙山镇 | ||
天和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