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字体:

 

开州府发〔202013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原则,坚持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以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区、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以下统称“三特一品”)创建行动为重点,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目标。2025年,全区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速每年稳定在4.5%左右,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51左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打造2100亿级产业集群、2—350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重要优势区、三峡中药材库、三峡库区晚熟柑橘示范区,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布局,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1﹒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一环三线”(“一环”即环汉丰湖,“三线”即开达、开城、开梁3条高速公路沿线),努力构建形成以中药材、柑橘、冷水鱼、生态畜牧为主,以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为补充的“4+N”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推动形成聚集效应。环汉丰湖重点发展以晚熟柑橘为主的都市休闲农业;开达高速公路沿线发展以晚熟柑橘、优质粮油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开城高速公路沿线发展以中药材、冷水鱼、茶叶为主的生态种养业;开梁高速公路沿线发展以晚熟柑橘、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

2﹒统筹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的水、路、电、网等基础配套设施。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意愿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园、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突出特色,厚植乡村产业发展新优势。

  1﹒做强基础保供产业。落实“三稳”政策,发挥中山台地、三里河谷等资源优势,支持发展“稻+”“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发展10万亩绿色中稻基地、10万亩绿色再生稻基地。落实生猪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推行“大龙头+小单元”模式,生猪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打造畜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活大猪供港基地”。突出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高标准蔬菜设施栽培生产基地,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2﹒做大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三峡橙乡”,突出晚熟品种,着力提品质、创品牌、促融合,打造40万亩、40万吨三峡晚熟柑橘示范区。围绕“三峡药库”,突出道地药材,着力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打造以木香、黄连、玄胡、桔梗为主的4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围绕“三峡冷水鱼”,用好北部山区冷水资源,突出大鲵、鲟鱼、裂腹鱼等冷水鱼品种,着力水产品加工研发,打造秦巴山冷水鱼基地。

  3﹒做特区域性优势产业。加强岩水土鸡等地方区域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推进小产区保护和管理。统筹小板块经济专项发展资金,积极支持茶叶、大豆、红糖、花椒等区域性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地方小板块经济优势区。

  4﹒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基地、园区布局。着力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推进中药材、柑橘、粮油、生猪、冷水鱼、茶叶等产业初深加工,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区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50家、市级以上加工示范企业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

  5﹒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挖掘秦巴山区·清江画廊、三峡田园等资源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特色小镇、精品农庄、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路线。创建一批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巩固提升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适应开州自然条件的特色产业地方标准,培育支撑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团体标准,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产地检测,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

  2﹒加快绿色化生产。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努力构建绿色产业、标准、生产、经营、数字、政策六大体系。推行绿色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5%左右。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动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3﹒实施品牌化发展。围绕“两品一标”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着力塑造培育“开味开州”区域公用品牌,协同打造川渝农业公用品牌,大力培育“开县春橙”“开州再生稻”“开县木香”“开州香肠”“三峡大鲵”“三峡茶叶”“三峡中药材”等产品品牌。挖掘培育一批以“南门红糖”“紫水豆干”“冰薄月饼”“水竹凉席”为主的“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开展柑橘、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创建,让更多“开”字号绿色农产品“走出去”。

  4﹒强化科技数字引领。建成运营农业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加快建设智慧果园、智慧茶园、田间数字批发市场、白鹤数字农场、温氏智慧猪场。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农科教、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

  5﹒搭建发展平台。高质量推进江里现代柑橘产业园、鲁渝现代蔬菜产业园、茶旅融合产业园、秦巴山中药材种植博览园等重点产业园建设,协同开展农业科技园、农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一村一品”创建,推进“三园”产业联动、主体联动、经营联动、利益联动,壮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争创国家产业园1个、市级产业园2个;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以上。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争创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深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培育主体,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

  1﹒大力培育经营主体。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个以上。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以上。

  2﹒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合股联营、生产托管、租赁经营、产品代销等多种联结方式。完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五)优化环境,健全乡村产业发展新机制。

  1﹒创新财政金融投入机制。加大涉农领域项目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更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做好乡村产业项目保险、目标价格保险。

  2﹒落实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3﹒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农民技能培训。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巴渝巾帼行动。

  三、2020年重点任务

1﹒绿色发展先行。编制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规划,出台实施意见。建设柑橘林面源污染固定观测站、粪秆有机肥全量还田试验观测站。开展柑橘、再生稻、生猪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集成,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10个、绿色农业生产技术3项。搭建面源污染数据监测与传输网络、柑橘病虫情智慧测报网络,建设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平台、种养循环绿色农业数据监控平台。

2﹒打造产业集群。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聚焦资源禀赋,围绕“一环三线”区域,着力打造100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100亿级畜牧产业集群、50亿级柑橘产业集群、10亿级冷水鱼产业集群,完善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3﹒培育提升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着力培育“开县木香”“开县春橙”“三峡冷水鱼”“开州香肠”“紫水豆干”“南门红糖”等区域特色品牌,完成“南门红糖”SC生产许可认证、争创“开州再生稻”地理标志产品,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0个,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20个。

4﹒强化接二连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江里柑橘集散中心建设,打造10家农产品示范加工企业,培育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推动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做优做精乡村休闲旅游业,围绕“一心两区三廊”,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地域”品牌,串点成线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借助“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力争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争创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办好农民丰收节、明前茶采茶活动,举办全市第三届斗茶大赛。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京东、阿里、吉之汇、拼多多等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力争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5亿元。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乡街道要把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真抓实干。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产业振兴考核督导力度,建立激励推动机制。

  2﹒注重指导服务。坚持精准滴灌、精细服务,一个产业集群配备一个团队、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批企业、一个品牌,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3﹒营造良好氛围。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讲好乡村产业振兴故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2020年4月20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