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州区“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字体:

开州府办发〔2017127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开州区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开州区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77

地震是地球上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有效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也是推进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重庆市防震减灾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重庆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936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我区防震减灾工作战略布局及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蓝图,也是指导全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实施期为20162020年。


一、工作现状

(一)十二五工作成绩

开州区十二五期间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地震局的帮助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日趋完善,监测预报体系不断优化,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应急救援工作逐渐加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持续提高,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良好。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同时也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依然薄弱。二是存在抗震隐患,农村房屋普遍不设防;城市建设中,仍有许多建设工程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安全系数不高。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和救援队伍的力量还较薄弱。

二、十三五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原则,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提高我区综合防御能力为中心,为我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宗旨,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防震减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围绕这一核心,提升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高地震灾害预防能力,做好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制定有效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做好应急保障队伍的组建和应急避险演练,做好地震应急专项救济物资、药品等储备,时刻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2. 坚持科学减灾原则。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做好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保障。科学减灾,要求我们必须养成科学思维,普及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地研究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树立灾害风险意识,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灾害预防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防震减灾的决策支撑作用。全面总结人民群众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强日常防震减灾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3. 坚持依法防震减灾原则。将法治思维贯穿防震减灾工作始终。要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注重防震减灾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要依法规范防震减灾行为,以解决震害防御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抗震救灾综合能力,使震害防御体系更完善、更有效。

4.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治相结合原则。地震灾害是给人类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在短时间内给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日常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提高地震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做好地震救援逃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和日常训练,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制定专项应急方案,培养专业救援队伍,储备地震救援物资,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御与救治相结合,把地震灾害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5.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防御的原则。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的努力。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地震灾害的特点决定的。地震灾害破坏性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而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公益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以政府为主导的防震减灾工作可以有组织、有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同时,防震减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公众也是防灾的主体,防震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群测群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特色,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在群测群防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方面的作用,使政府和社会公众有效互动和协作,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进步。

(三)工作目标

1. 总体目标

2020年,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化进程,全面完善和加强监测、预防、救助三位一体防震减灾综合管理模式,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2. 具体目标

1)监测预报。全区地震监测台网形成布局合理、手段配套、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与服务统一规范的地震监测体系。

2)应急救援。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预案科学适用,应急储备物资落实,避难场所功能完善,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对区域内破坏性地震,依托市级信息平台,在震后30分钟内提供抗震救灾辅助决策信息服务,震后1小时内提供灾情初步快速评估结果。

3)震害防御。城乡震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全面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显著提升,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和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普遍具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率达到全覆盖;完善群测群防三网一员体系建设,使全区防震减灾助理员达到600人。

三、十三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发挥联席会议领导、协调全区防震减灾的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推进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引导志愿者群体有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不断扩大防震减灾工作的群众基础。

(二)优化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临江镇三秀村地震观测台的管护工作,积极与市地震局衔接,优化新建地震台站布局,完善三峡库区开州段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建立震情信息群发系统,使地震信息发布能够覆盖全区。

(三)大力推进震害防御体系建设

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积极宣贯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监督管理,确保抗震设防要求全面落实。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依据《重庆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结合巴渝民居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普及《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引导农村居民按照抗震设计图纸建房,广泛开展农村工匠业务培训,为农居建设选址、设计、施工等提供便捷服务,提升农村民房抗震性能;搭理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建设。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是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区政府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和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等日常办事机构,配齐配足地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区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地震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各镇乡街道综合应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应急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提升抗震救灾应急处置和指挥决策能力。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地震灾害情况进行模拟,提升应急指挥决策的效能和水平。建设地震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提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信息支撑、辅助决策及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实现相关信息的接收、储存、处理和发布等功能。二是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预案的备案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预案及配套保障工作的落实,定期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三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和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加大对开州区地震应急救援队和志愿者队伍的综合性应急处置培训力度,尽快建成一支一专多能、反应灵敏、高效务实的地震应急处置队伍。结合基层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地震灾害救援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确定志愿者队伍规模,建立基本信息档案,配备必需的抢险救灾设备和个人装备,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志愿者队伍工作职责,集结联络方式,加强日常管理培训,建立健全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素质,充分发挥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四是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救助体系建设。要在物资储备中安排必要的抗震救灾物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不断建立健全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次生灾害防范、气象保障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区域化物资储备体系,结合城市物流及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区域化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满足救灾需要。

(五)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制定积极有效的科普宣传政策,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和多部门合作机制。会同组织、宣传、教育、科技等部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员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加快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媒体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使我区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率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创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举办科普讲座、知识竞赛、社会综合实践、应急演练、地震夏令营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充分发挥各类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功能,运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覆盖面,增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宣传效果,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科学素养和应对各种灾害的技能。

(六)增强防震减灾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增强防震减灾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机结合,要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为目的,努力建立惠及全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运用地震烈度分布、震情速报、地震预警信息、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等方面地震工作数据,构建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建立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对已建成的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进行更新、完善和提升,收集、归纳、整理各种资料、数据,完整充实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应急系统数据库,建立地震灾害损失快速预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运用防震减灾工作职能,在工程建设抗震设防、农村民居建设、城乡建设规划等具体问题上通过提供准确、科学、安全的地震工作信息,解决经济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既解决具体问题,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重庆市防震减灾条例》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建立完善适应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机制和机构队伍,制定切合实际的防震减灾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制度,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规范全区防震减灾活动,强化社会防震减灾行为监督,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大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区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建立防震减灾领导机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公众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定期听取防震减灾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将防震减灾作为保障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好规划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防震减灾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体系,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全力组织实施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积极推进地震部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地震机构建设,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推行责任权利相统一,推进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加强镇级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整合相关部门已有群测群防队伍,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将地震行政许可纳入区政府行政许可审批体系,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监管工作体系,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防震减灾投入体系,加大对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地震科研、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和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的投入。依法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将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资金上予以保障。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稳定可靠、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为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区政府将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责,完善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区地震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地震工作机构作用。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机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改善队伍结构,积极引进所需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机制,营造适合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环境,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和队伍的后续发展,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在镇乡街道和人口聚居地建设防震减灾社会组织,在防震减灾部门指导下开展防震减灾社会服务,确保防震减灾各项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地震前兆:地震前出现的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异常现象都叫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宏观前兆是指人能直接感觉到或用眼睛看到的包括动、植物不正常反应,地下水变化,气象变化以及小震活动等。微观前兆是指人直接看不到或感觉不到,只能用仪器测量的,如地壳形变、地面倾斜和海面升降、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地电、地磁、地温、地应力微弱变化及人们不能够感觉的小震活动等。

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用于构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地震小区划:地震小区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划分,预测这一范围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响分布,包括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分布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目的是为城镇、厂矿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城市和工程震害的预测和预防、救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地震小区划范围内的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加固提供设计地震动参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