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政协开州区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34号建议的复函
王宗胜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持续聚焦“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34号)收悉。经与区交通运输委、区经济信息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人力社保局、区金融事务中心等部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聚焦“大城市、大交通”建设,提升开州知名度
(一)城市更新品质升级。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在制定规划层面,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明确了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及实施策略,已将文峰街道三中片区等老旧小区列为改造核心,通过功能优化、零星拆建、综合整治等“绣花式”有机更新手段,系统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步保留片区文化特色风貌,并植入文旅设施、商业服务及高端居住功能,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滨湖会客厅。在规划实施层面,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优先支持三中片区、中吉片区、安康片区等“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已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54个。下一步,我们将科学优化详细规划,倾斜保障教育、医疗、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统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二)提升新区建设档次。持续优化高铁新区布局,立足高铁站点区位优势,高标准完成竹溪组团城市设计,明确竹溪组团“高铁新城、田园新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布局高品质居住、高铁商务、生活物流等功能板块,已形成“一核(高铁商务核)两带(滨水生态带、田园景观带)三片区(现代居住区、商贸物流区、生态涵养区)”空间格局。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治理、产业开发、功能完善为导向,加快建设高铁新区,按照“十五分钟生活圈”的理念要求,统筹布局学校、公园、商业等相关配套设施,提升高铁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积极争取交通项目。我区锚定建设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节点目标定位,按照内外两个维度系统梳理规划、精心谋划项目。规划构建“3高4普2环线”铁路网络、“8射1联1环线”高速公路网络及航空、水运等重大项目。目前渝西和成达万高铁建设进度已超60%;达(开)万普速铁路已纳入上位规划;高速已建成开万、开城、巫云开4条,通车里程133公里,万达直线、开万梁2条高速正提速建设;通用机场项目正进行前期工作并同步开展招商;开州港及小江航道提升项目正有序推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不断提升区域通行能力、转运能力、承载能力,力争万开安铁路、达开巫襄铁路、川渝东北国家战略救援疏散通道网络建设等战略基建类项目加快启动前期研究,预计2027年将形成“2铁6高1空1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四)科学规划区内交通。积极衔接江浦隧道、通用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提前介入用地预审与选址论证,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与市级部门对接,争取用地指标倾斜。目前正协同推进江浦隧道线型优化及用地预控,确保环湖城区与浦里新区路网高效衔接。同时,为助力江里、浦里连片协同发展,加强与环湖城区衔接,我区已开展全区公路网络优化研究,规划构建“三纵两横”干线公路网。目前G542临江至长沙段改建工程(江浦隧道)及S202城区至竹溪段物流通道(北环路四期)正开展可研编制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以上项目不断提升骨干道路通行能力,持续建设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
二、聚焦“三次产业”升级,提升开州辨识度
(一)大力发展工业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聚集群。聚焦全市“33618”制造业体系,完成全区“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迭代,编制产业链图谱,2024年规上战新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5.78亿元、47.57亿元。成立先进材料产业链招商工作组,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星”产业狠抓项目引育,2024年工业领域新引进项目54个,新投产项目24个,新开工18个项目、总投资105.41亿元,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1亿元、增长10.1%。电子元器件产业获批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临江智能家居产业获批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生物医药、智能家居产业两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更加凸显。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更好与东部沿海及沿江产业建链延链,力争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应用基地、万达开化工产业园开州园区、空天信息未来产业园等战略产业类项目加快落地。
(二)聚力发展农业产业。聚焦“一主两辅三优多特”产业体系,持续培优蔬菜、柑橘、中药材、粮油、生猪等具有开州辨识度的特色产业,打造5条100亿元生态特色产业链,统筹推进国家三峡柑橘产业集群、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建设。推进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高效试点区建设,打造谭家有机黄连、关面有机木香“药源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新认证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持续打造“开县春橙”“开州香肠”“开州木香”等区域特色品牌,共建“中国春橙之都”“中国香肠之乡”,升级“南门红糖”“紫水豆干”“桑叶蛋”等“老字号”“原字号”品牌,“开县春橙”品牌价值突破11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开州造“寿光菜”提质扩面,打造寿光蔬菜西部输出中心。加快建设重庆(开州)中药城,有效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加快创建百亿级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园、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提质建设国家三峡柑橘集群,打造和美乡村建设先行区、土地延包整区推进试点区县。
(三)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建设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汉丰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雪宝山马扎营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持续开展游船夜游、水秀、桨板等水上休闲项目,唱响“水韵开州香满城”等经典旅游四季歌,办好全国桨板锦标赛等全季节大型文体旅活动,有力带动文体旅消费。加快推进雪宝山区域旅游公路、公共设施、康养小镇建设,全面完成雪宝山马扎营市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探索“旅游+康养”融合模式,深挖秦巴古道、温泉古镇、温汤井井盐文化内涵,打造雪宝山绿色康养度假产品、精品线路。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建设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把完善提升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创建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作为“三个关键支撑”,打造帅乡红色研学、汉丰湖蓝色度假、雪宝山绿色康养、乡村金色体验“四张文旅名片”,加快建成全市文化强区、体育强区、旅游名区,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西部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地。
三、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提升开州美誉度
(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发布关键技术攻关需求榜单,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近悦远来”人才环境营造行动的实施意见》《开州人才计划1+3方案》《开州区人才工作三年行动清单》《开州区急需紧缺专业目录》等以“新开州人才”计划为核心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目前,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33.9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9万人、技能型人才18.71万人;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专家人才工作室等各类人才发展平台712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3个、市级平台588个。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梯度培育计划,积极引入专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持续推进与万盛经开区、江津区人才协同,互培互育干部人才。
(二)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将分散在各部门、多个窗口的业务整合到开州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联通“渝快办”“渝才荟”线上服务平台,配齐各部门单位服务专员40余名,提升人才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激励高层次人才到开州区就业创业。2024年,累计为新重庆人才办理健康体检、休假疗养、职称评审、学术交流等服务308人次,提升人才幸福感。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园区产业和企业,培育我区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新重庆人才”“新开州人才”政策,抓实人才引进、人才培育、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工作。2024年以来,评定“新重庆人才”22名,“新开州人才”14名,为各类人才提供休假疗养、旅游服务、子女入学、政策咨询等服务308人次,发放“鸿雁计划”人才奖励补贴13人次66.44万元。适时更新“开州英才”急需紧缺专业目录,累计认定工业类“开州英才”6名。下一步,我们将宣传贯彻2025年市级制造业人才支持政策,强化企业走访,了解企业人才类型和人才需求,共建全市人才支持产业共享共育生态。
四、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开州认可度
(一)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置“1+8”服务模式,将民生事务大厅打造成“无差别受理专区”,将20个部门单位近500个事项纳入“无差别综窗”办理,做到“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在“渝快办”平台“应上尽上”,丰富电子证照应用,归集数据202万余条,政务服务提速增效。建设“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全天候”“随时办”。聚焦项目审批提速,提前介入项目审批流程,实行打捆审批,推行容缺受理,简化审批程序,积极推进概算与可研、初设充分衔接,实现审批服务“极简办”。下一步,我们将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数量,深入推进“川渝通办”同城化便民服务改革,实现万达开云四地实现社保卡变更、住房公积金提取等事项“免证办”。
(二)加强政策扶持与落实。持续改进金融服务质量,鼓励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审批环节流程,推广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以及“渝企金服”“长江渝融通”“信易贷”等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常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围绕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协调金融机构主动上门对接,变被动营销为主动服务,精准对接企业,为企业量身打造融资方案,目前已通过“渝惠融·信易贷”平台累计向市级推送融资需求“推荐清单”共1007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为8.44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金融支持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用好货币政策工具,为企业提供信用产品。完善风险分摊机制,通过风险补偿、政银保联动等方式,撬动金融资金注入实体经济。
(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划定政商交往“红线”和“绿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商环境。建立“面对面”对话机制。区委、区政府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企业家座谈会,真诚倾听广大民营企业家对区委、区政府的意见建议,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努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爱商、诚商的浓厚氛围。坚持“一对一”走访机制。建立区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印发《区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清单》,36名市管领导干部每人固定联系2家重点民营企业,定期走访、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帮扶。深化“问计于企”调研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到乡镇部门实地调研,走访区内企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同时,赴上海、浙江、广东、成都等地召开座谈会,借鉴先进经验,征集意见建议,客观评估全区营商环境现状,及时发现问题,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推动全区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山区库区一流营商环境高地,加快推进服务和监管方式数字化转型,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透明、及时、便捷的服务,持续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此复函已经领导审核,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你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开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