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开州区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十三五”期间开州区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一是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小麦种植大幅减少。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夏粮种植面积调减,秋粮种植面积稳定增加,种植业结构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夏秋粮种植面积之比由2015年的1:3.8调整为1:4。粮食品种以稻谷、玉米、薯类三大类为主,小麦种植下降,大豆、绿豆等小杂粮种植占比逐渐扩大。2020年“三大类”作物种植148.54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比比2015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大豆、高粱、绿豆等小杂粮种植16.11万亩,占比上升了0.09个百分点,小麦种植5.16万亩,占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
二是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再生稻”异军突起。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现。2020年全区优质稻面积23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4.68%,比2015年增加5万亩,增长27.78%,优质稻总产达10.85万吨,比2015年增长100%。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种植 2万亩,产量0.9万吨,产量比2015年增长105%。开州再生稻作为重庆市的公用品牌,在“十三五”期间快速崛起,已成为全区稳粮保供、助农增产的一大特色产业。2020年,全区再生稻蓄留面积8.50万亩,产量达到1.50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加0.50万亩、0.50万吨,增长6.25%和50%。
三是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规模种植出现好势头。坚持把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作为高产稳产的重要抓手,采取耕种服务组织代耕一批、龙头企业自建基地一批、合作组织合作生产一批、种粮大户流转一批、高产创建带动一批的“五个一批”办法,完善配套奖励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规模化种粮积极性。到2020年全区种粮大户108户,总承包面积4.06万亩,分别比2015年增长13.68%和28.48%,占全区粮食总面积的2.45%。其中承包1000亩以上的有8户,承包面积1.32万亩;承包100~1000亩的有84户,承包面积为2.62万亩;承包100亩以下的种粮食大户有16户,承包面积为0.12万亩。
四是夯基固本,稳粮基础不断强化。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十三五”期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4万余亩。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坪塘整治等建设力度,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强良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加大为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提供优质综合技术服务力度,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开展耕、种、防、收、烘、加等全程服务4.16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