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节节高 点多面广有实招——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收入浅析
2018年以来,开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中求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3元,比上年增长9.3%。
一、农村居民收入基本特点
(一)从收入增速分季度看,呈现“√”回升态势
表1: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情况变动表
2018年 | 2017年 | 增幅 | |
第一季度 | 3648 | 3362 | 8.5 |
第二季度 | 3537 | 3266 | 8.3 |
第三季度 | 2670 | 2430 | 9.9 |
第四季度 | 3588 | 3241 | 10.7 |
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从分季度增幅情况看,第二季度为最低,增速为8.3%,第四季度为全年最高,增速达到10.7%,比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年、第三季度分别高出2.2、2.4、0.8个百分点,各季度间环比增幅呈现“√”形态,止跌回升态势明显(见表1)。
(二)从收入结构看,四大类收入齐增长
表2: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同期对比表
指标名称 | 2018年 | 比上年 | 增收贡献率(%) | 拉动增长率(%) | ||
绝对值(元) | 占比(%) | 增加绝对值(元) | 增速(%) | |||
居民可支配收入 | 13443 | 100 | 1144 | 9.3 | 100 | 9.3 |
工资性收入 | 4879 | 36.3 | 425 | 9.3 | 37.1 | 3.5 |
经营净收入 | 4851 | 36.1 | 411 | 9.3 | 35.9 | 3.3 |
财产净收入 | 293 | 2.2 | 22 | 8.1 | 1.9 | 0.2 |
转移净收入 | 3420 | 25.4 | 286 | 9.1 | 25.0 | 2.3 |
农村居民四大类收入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其中工资、家庭经营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比36.3%、36.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5、3.3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分别下降了0.1、0.2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持续改善、趋于优化(见表2)。
(三)从收入横纵看,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3%,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0.9个百分点,近5年均高于城镇,城乡收入比从2017年的2.32:1缩小到2.30: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绝对值差距相对全市缩小至338元,增幅较全市高0.3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继续缩小。
二、支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一)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幅分别达到8.4%和7.6%;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形势,为城乡居民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从开州区扶贫办获悉,全区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6696.19万元,比上年增长46.9%。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684万元,增长35.0%。一是专项资金扶贫发展农村电商,全区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网络零售额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累计网络销售农产品2.6亿元,直接或间接的带动近万名贫困户人均增收600余元。二是大力实施扶贫先锋工程,投入6000余万元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13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三进村”,新增财政年度预算7000多万元,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和基层组织运行保障水平。三是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区慈善会2018年募集善款善物482.48万元余元(其中善款479.08万元、善物3.4万元),总支出达425.78万元,其中用于特殊困难群众的节日慰问、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弱势群体的临时救助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共计342万元,同时,开州区民丰互助合作会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中,为定点帮扶对象捐款12万元,建立专项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84名112.25万元,优先选聘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员15名等方式,主动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发挥脱贫攻坚作用。
(三)农村产业发展良好,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一是品牌强农成效初显。2018年共创建果园、菜园、茶园、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一场”15个,强化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新认证奇峰青果李、开凡沃柑、德山无花果、争鸣贡茶绿茶、开州蜜桃等“三品一标”产品50个,新增厚坝火龙果、赵家竹山香米等市级名牌农产品7个,“开县春橙”中国驰名商标效应凸显,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二是农村三产加速融合。打造了竹溪柑橘博览园、郭家葡萄观光园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8个,成功举办重庆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州区特色专场活动,满月乡、温泉镇被入选为重庆市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3亿元。三是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新增冷藏物流、贮藏、加工能力3000吨,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35%,加工产值达到41亿元。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建立农村电商驿站135个,建成村级农村电商271个,农产品线上交易额突破3亿元,截至目前,全区电子商务主体达187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近50家。
(四)就业创业形势稳定,为农民增收增加动力
一是就业创业形势利好。通过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扶持,为就业增长和居民增收注入新活力。据开州区人社局提供信息显示,2018年全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3万人,比上年增长0.37%,劳务总收入82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全年返乡创业3.2万多户,共吸纳就业近1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25%、0.18%;二是务工薪资稳步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交通补贴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等因素共同拉动职工工资待遇提高,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本地农民工月平均工资4041元,比上年增长了3.8%。
(五)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一是低保政策得以优化。全区将符合条件的8830户22618人不可扶持、不可开发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410元,增长17.1%;二是困难人群帮扶力度加大。从2018年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710元,增长9.2%,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标准调高,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由原来的每人每月400元、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60元、700元,在之前标准上调高40%。
三、促进农村居民今年稳定增收的建议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稳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一是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本区农产品品种多、品质高的自然优势,加快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继续推进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提质增优进展,立足本土农业资源禀赋,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近年来不断由“量”变“质”的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筛选、加大推广农产品无公害化种植,以主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农产品向外走出去。二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境内生态风景优美的天然优势,按照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同时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为载体,以农业经营为动力,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延伸产业结构转型链条,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二)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一是继续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增强农民工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依照“政府引导、乡镇组织、定点机构培训、多渠道就业”的思路,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劳动技能培训的拓展点,以区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作为技能培训的链接线,强化各级民办培训机构作为劳务技能培训的辐射带动效应。二是继续利用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以培育优势工种和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充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质量,深入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务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造农民增收良好环境
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农村环保等的投入力度,继续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二是继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四)继续深化乡村振兴,加固农民增收最后防线
一是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可采用返租经营、与村民合作、与大户合作三种模式。返租经营:通过从农户返租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组织贫困群众成立劳动服务队伍,统一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村民合作:通过村级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发展种养殖业,村集体提供种苗并给予一定补助,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大户合作:回引在外经商人员,采取村集体+大户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注入资金,带动贫困户入社,每年保底分红并提供务工机会。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以转包、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妥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重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