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开州区2018年一季度服务业稳中趋缓

字体: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及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和消费疲软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一季度服务业总体开局平稳,但增速明显放缓。

 一、服务业总体运行增速放缓

 一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98亿元,增长10.2%,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占全区GDP比重37.7%,对全区GDP贡献率达60.5%,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交通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4亿元,增长3.8%,占第三产业GDP比重4.5%,对全区GDP贡献率达2.9%,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增长40.4%,占第三产业GDP比重1.8%,对全区GDP贡献率达14.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27亿元,增长9.5%,占第三产业GDP比重14.4%,对全区GDP贡献率达20.6%,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一)规上服务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1-2月,全区134家规上服务业单位(包含9家退库保留基数企业和11家“四上转四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731万元,同比增长16.9%;排除20家不参与汇总企业的影响,114家单位(以下规上数据全部为此数据)实际完成营业收入55926万元,同比增长17.6%,虽然营业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较之往年增速明显放缓。其中29家交通仓储邮政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6269万元,占全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7%,同比增长1.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渝万高铁的全面开通,客运货运都影响较大;58家营利性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5534万元,占全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7.8%,同比增长59.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建筑劳务公司春节前后项目回款较多;17家非营利性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3490万元,占全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4.1%,同比增长19.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4.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自主预约驾考政策的出台,驾校效益全面回落。

 (二)服务业就业形势较好。一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四上单位”吸纳从业人员3.77万人,占全区从业总人数的35.2%,从业人数同比增长43.0%,比上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达36362万元,占全区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37.4%,同比增长61.3%,比上年同期提升32.8个百分点。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1-2月,全区规上生产性服务业59家单位实现营业收入36979万元,同比增长12.8%,对全区规上服务业贡献率达66.1%,拉动增长8.5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6869万元,占全区规上服务业77.5%,同比增长6.2%;完成税收860万元,同比增长3.5%;从事服务业活动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1564人,比上年同期减少626人。其中规上交通仓储邮政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6269万元,同比增长1.2%;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31万元,同比增长30.3%;租赁业实现营业收入285万元,同比增长18.9%;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95万元,同比增长59.0%。

 (四)电子商务增速回落。1-2月,全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5家(限上贸易企业2家,规上服务业单位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共实现平台交易额935万元,同比下降21.0%,其中完成自营电子商务销售额685万元,同比下降21.0%;自营电子商务采购额10万元,同比下降50%;非自营电子商务交易额240万元,同比下降18.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基础不稳,服务业占GDP比重达35%左右,远低于第二产业比重17.7个百分点,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尚未形成。具体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企业利润增幅持续下滑。1-2月,114家规上服务业单位实现利润总额8863万元,同比增长4.8%,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区高科技、高技术产业还是处于空白,主要增长点仍然是运输业以及教育、文化、建筑劳务等产业,且这些产业更易受经济波动和政策影响,从而导致地区服务业增速不平稳,具有优势的兴业态在我区的发展还较为缓慢。

 (三)部分行业发展不景气。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房地产、销售等市场仍未见好转,市场需求不足,产品滞销、积压问题较普遍,与之关联的其他房地产业、物业管理业相对处于低靡状态,企业利润降低。另外,传统服务业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自身业务得不到拓展,加之市场需求减弱,营业利润下降较多。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亟待完善。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的统计体系亟待建立。

 三、下一步主要措施

 (一)寻找新的亮点,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企业。 目前我区许多服务业行业还处于空白状态,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作为下一步培育的重点,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竞争促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积极制定资金、税收等优惠鼓励政策,加大对民营服务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好中小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增强发展后劲,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

 (二)扶持重点企业,全力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改变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较少的问题,注重发展大中型服务业企业,培育和发展特色鲜明的品牌服务业企业,积极发展教育、养老、家政、信息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会计、中介、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生态旅游做大做深相关服务业产业。

    (三)强化基层基础,提升企业统计水平。做好企业统计法规宣传,促使企业规范机构人员,提供统计工作保障,抓好企业报表人员的统计培训和业务指导,确保统计台账、统计数据质量,全面准确的反映好全区服务业发展的成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