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季度开州规上工业能源生产消费情况分析

字体:

一季度开州规上工业能源生产消费情况分析

 

    一季度,开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户,综合能源消费量16.6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

一、能源生产状况

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为5.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9%。其中燃煤发电量为5.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9%;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量0.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4%;垃圾焚烧发电量0.1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1%;水力发电量为0.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9.0%。 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28万吨,同期停产未生产;洗煤产量3.01万吨,同比增长3.6%。

二、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行业能耗情况 25个行业门类中,15个行业能耗同比上升,9个行业能耗同比下降。16个上升行业能耗总量为12..0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5%,占全部规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72%;9个下降行业能耗总量为4.6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1%,占全部规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28%。

(二)能源消费品种情况。当前,我区规上工业企业以原煤、天然气、电力消费为主。一是电力消费情况,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11022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生产消费10985万千瓦时,折合1.35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1%,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二是原煤消费情况,规模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量3.67万吨,其中,工业生产消费36.71万吨,扣出加工转换产出折合9.91万吨标榜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9.4%,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天然气消费情况,上半年规上工业天然气消费1172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消费1171万立方米,折合1.56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3%,比上年同期下降18.3个百分点。主要能源消费结构见表一。

表一: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构成

能源名称

计量单位

工业生产消费量

折标煤(万吨)

占综合能耗比重(%)

合 计

-

-

16.69

100

原 煤

万吨

36.71

9.91

59.4

焦炭

641

0.06

0.4

天然气

万立方米

1171

1.56

9.3

电 力

万千瓦时

10985

1.35

8.1

其 他

吨标准煤

3.81

22.8

(三)上年同期数的影响情况。今年退出并保留同期数的企业有15户,其同期数3.78万吨标准煤,对全区能耗下降影响较大,影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18.1个百分点。

(四)高耗能行业能耗情况。一季度我区三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15.94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95.5%,同比下降1.4%。高能耗行业呈“二增一降”趋势(见表二),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矿物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达0.46万吨标准煤、11.08万吨标准煤,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3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40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4%。

表二:一季度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增减及比重

行业门类

综合

能耗(万吨标准煤)

占工业能耗比重(%)

综合能耗

同比±%

高耗能行业

15.94

95.5

-1.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46

2.7

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40

26.4

-41.4

电力热力生产供应

11.08

66.4

35.1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提高。一季度全区25家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5.94万吨标煤,占规上工业企业的95.5%,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燃煤发电量增加导致能源升高。

(二)节能工作重视不够,节能鼓励措施较少。近年来,虽然一些企业的节能意识有所增强,但也有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节能资金投入较少,能源消费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跑、冒、滴、漏”的损失浪费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同时政府对节能鼓励的措施较少。

(三)节能降耗的空间在缩小,难度在加大。全区的能耗大户基本都属高耗能行业企业,多数企业都按期淘汰了落后产能,并普遍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改升级,为全区的节能降耗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继续降低能源消耗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四、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建议

(一)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全覆盖。加大节能降耗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建立节能减排定期会商制度,大力推进全区节能降耗工作。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节能降耗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逐步规范节能降耗统计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统计和监测,做好能源消费计量、统计和效率分析,为准确核算和考核节能降耗成效提供准确的资料。

  (二)加大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监测。建立发改、经信、环保、统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目标任务的督促检查,做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指标的预警预测,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进度监测和调研。

(三)借助政策,强化科技创新。一是强化对节能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节能技术创新财政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引导资金和风投基金,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入。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建立节能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孵化基地,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转化节能降耗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三赢局面,促进节能降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