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对开县商品交易市场的调查与思考

字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开县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在引导生产、搞活流通、满足消费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好商品交易市场,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为摸清全县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开县统计局对全县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开县商品交易市场的现状特征

商品交易市场指有固定场所和设施,有若干经营者入场经营,分别纳税,由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经营管理,实行集中、公开商品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等类型。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末,开县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3个;经营面积达25.3万平方米;摊位总数达7600多个,其中有经营活动的摊位5500多个,摊位使用率72.4%;从业人员11811人,其中雇用1761人。2013年,全县各类交易市场商品成交额达16.67亿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有5个,占8%。全县商品交易市场呈现以下特征:

(一)地域分布广泛,重点区域是主要集中地。全县40个乡镇街道除麻柳外均有商品交易市场分布,集中分布区域为县城周边及重点城镇。据调查,县城中心区域(汉丰、文峰、云枫)各类市场达11个,占全县的17.5%;年交易额11.22亿元,占全县的67.3%。临江、长沙、岳溪、白鹤等重点城镇各类交易市场达13个,占全县的30%;年成交额3.07亿元,占26.5%。

(二)市场类别较多,农产品市场是主要种类。据调查,我县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有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三个大类。其中,农产品市场51个,占80.9%,年交易额6.6亿元,占39.5%;工业消费品市场8个,占12.6%,年交易额6.27亿元,占37.6%;综合消费品市场4个,占6.3%,年交易额3.8亿元,占22.8%。

(三)经营商品丰富,农副产品是主要品种。据调查,我县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农副产品、日杂、副食、服装、文具、装饰材料等等,但农副产品是商品交易市场的主要经营品种,其交易额要占到总交易额的40%以上。

(四)投资主体多元,民间资金是主要来源。目前,开县交易市场的建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既有政府投资,也有民间投资。总体来看,民间投资是商品交易市场投资的主要来源。全县63个市场中,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有19个,占30%左右;民间投资建设的有44个,占70%左右。

(五)经营模式多样,出租经营是主要方式。经营模式主要分为租赁和购买。调查显示,76%的商品交易市场为租赁经营模式,24%的商品交易市场由业主购买门店自主经营。

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模小。据调查,在全县商品交易市场中,2013年营业额达到亿元以上的仅有5家,占总数的8%; 0.5-1亿元的有2家,占总数的3%;0.1-0.5亿元的有19家,占总数的30%;剩下59%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年营业额都在千万以下,甚至还有年营业额没达到百万的市场。据此可以看出,全县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普遍较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大型市场缺乏。

(二)管理水平低。政府有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仍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方面不够健全完善。市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专业人才缺乏,有的只能是负责消防、交通、治安等工作和协调经营户之间的矛盾,而在专业市场的功能拓展和制度创新上做得不够。许多市场管理行为与交易行为不规范,没有一套完善规范的制度。因为以上因素,一些市场“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缺斤少两、欺瞒顾客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三无产品”在市场上也时有出现。

(三)辐射能力弱。首先因为市场规模普遍较小,乡镇市场基本上只能涵盖本行政区域,城区农贸市场基本只覆盖了附近居民社区,像渝东工业品市场之类的大市场基本上也只能覆盖全县,难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其次因为近年来,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代理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商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冲击,更是影响了商品交易市场的辐射能力。

(四)市场档次低。目前我县商品交易市场还处于低层次运作状态,经营上主要采取摊位式经营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结算方式,不仅组织形态明显落后,而且交易方式仍然沿袭过去集贸市场的做法,与现代化流通业及信息化要求存在差距。许多市场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仍是以个体或家族式经营为主,经营业主的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还相对传统,在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制度上没有更大的突破。流通方式初级,交易方式传统,组织化程度低,交易的集约化和集中化较弱,缺乏现代交易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制约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

三、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发展规划,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科学制定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服务半径等因素,优化市场布局,注重市场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的衔接;严格控制重点市场或市场集群周边新建同类市场,避免同质市场过度竞争;重点发展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和我县行业空缺的专业市场。在加强对市场的规划和管理中,注重三个为主,即在扩大市场总量和提高质量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以提高质量为主;在注重建设和强化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以强化管理为主;在新增用地兴建市场和盘活闲置资产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以盘活闲置资产为主。

(二)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准入与运作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打击和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和市场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二是要制定并推行统一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举办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引导市场举办者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信用评价系统对市场经营者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三是要结合创文、创卫等活动,鼓励市场举办者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市级重点市场和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四是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市场管理公司,加强对市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

(三)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市场辐射能力

一是加大政府对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城区生活物流园、渝东北建材家具批发中心和农产品批发中心、轻纺服装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二是给予市场建设用地支持。对重点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三是拓展市场融资服务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与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重点市场的授信额度,并在利率上给予一定优惠。金融机构要创新市场商位使用权质押、货物质押、仓单质押、联贷联保等融资担保方式,开发适合市场经营户的短期融资产品,缓解市场经营户资金压力。

(四)强化服务保障,促进市场提档升级。

一是引导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入场经营,加强品牌实力、品牌形象和品牌认知的经营建设;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通过他们的规范化经营带动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通过资本运营、收购、兼并、重组等现代手段,改变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模式,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构建大型交易市场,引导专业市场建立门户网站和交易平台,扩大交易面和辐射面。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快推进市场协会等行业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协会的服务、教育和管理等职能,组织开展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等教育活动,树立商业文明新形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