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3年开县商贸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字体:

2013年,开县商贸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总基调,努力完善城乡市场体系、积极应对消费下滑不利因素、着力推进消费结构调整、全面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大力扶持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全县消费市场稳中趋快。全年开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9亿元,同比增长13.9%。

一、   2013年商贸主要指标运行特点

(一)销售额和营业额较快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销售额190.1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限上企业实现销售额123.97亿元,占比65.2%,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全县实现营业额23.68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限上企业实现营业额5.89亿元,占比24.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二)限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开高走,逐渐平稳。2013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9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较上年回落3个百分点,其中限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呈低开高走,逐渐平稳的态势。分季度看: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季度增幅分别为10.1%,11.3%,11.8%,13.9%,呈逐渐上升态势。

(三)零售业占居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2013年全县批发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55亿元,同比增长15.0%;全县零售业零售总额为69.04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县住宿业零售总额为5.52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县餐饮业零售总额为11.39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20.8%、63.6%、5.1%和10.5%,其中零售业占比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但仍占居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四)限上企业贡献度进一步提高。2013年开县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0.16亿元,同比增长20.1%,较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限上企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率达7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二、2013年全县商贸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纳入统计范畴的限上单位总量偏少。开县现有限额以上企业140家,其中2013年新增入库43家。相比其他区县这一数量远远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限上单位缺少“新鲜血液”,也使得限上统计数据增幅不大,与其他区县有较大差距。

(二)企业规模偏小。开县商贸流通企业以煤业、烟草、中石化和中石油等行业为主,大部分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仍较小,限上企业为数不多。2013年,全县4234家批零住餐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限额以下企业法人单位达4133家,占97.6%。全县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批零企业只有24家,超过千万的住餐企业7家,仅占0.7%。近年来虽然各种专卖店、超市、连锁餐饮店等不断进驻开县,但仍然存在着经营管理落后、经营规模小、扩张速度慢等现象。

(三)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城市商业网点众多,业态发展较为完善和成熟;乡村市场则多以集贸市场、家庭小店为主,经营形式和经营业态相对滞后。2013年,城镇社零总额占全县社零总额的72%,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乡村销售仅占28%。

(四)新型商业模式倒逼传统零售转型。开县商贸行业发展较迅速,但是传统零售每况愈下,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大环境的持续低迷,另一方面更是来源于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对传统实体店销售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难以纳入统计范围。

三、促进开县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设施,健全和完善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转变居民消费习惯,适时引导居民将需求重点转向住、行、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推动和促进幼儿消费、老年消费、旅游消费、节日消费、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二)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农村人口众多,需求潜力巨大。要进一步加快路、水、电、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改造力度,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快城乡结合区域建设步伐,继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环境,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要引导、鼓励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组织适销对路商品,推动农村市场加快发展。

(三)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企业参股、控股、承包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争取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管理现代、辐射面广、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

(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数据质量。每年定期组织召开统计人员培训、检查、指导,认真总结贸易统计工作,分析各行业发展趋势,确保上报数据质量。

(统计局  张家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