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开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工业增速有所回落,持续快速增长压力增大。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县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12亿元,同比增长23.1%;工业增加值87.38亿元,同比增长18.6%,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排名第7位,在19个县、渝东北渝东南13个县、渝东北11个县区县中,分别位居第6位、第4位、第2位;工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43.6%,拉动GDP增长6.0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32.9%。
2013年全县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2013年 实际完成 |
2012年 实际完成 |
比上年 | ||
增长(%) | |||||||
一 |
全县工业产值 |
亿元 |
300.12 |
243.8 |
23.1 | ||
(一) |
规上工业产值 |
亿元 |
194.15 |
154.01 |
26.1 | ||
(二) |
规下工业产值 |
亿元 |
89.89 |
71.8 |
25.2 | ||
(三) |
作业区产值 |
亿元 |
16.08 |
18 |
-10.7 | ||
二 |
全县增加值 |
亿元 |
87.38 |
72.07 |
18.6 | ||
三 |
主要产品产量 |
|
|
|
| ||
|
原煤 |
万吨 |
222 |
172 |
29.1 | ||
|
水泥 |
万吨 |
116.7 |
70.7 |
65.1 | ||
|
陶瓷 |
万平米 |
10018 |
10194 |
-1.7 | ||
|
套装门 |
万套 |
196.5 |
147.78 |
33.0 | ||
|
鲜冻肉 |
吨 |
97458 |
82970 |
17.5 | ||
|
服装 |
万件 |
3645 |
3252 |
12.1 | ||
|
鞋类 |
万双 |
7513 |
6478 |
16.0 | ||
|
发电量 |
亿度 |
33.8 |
30.1 |
12.3 | ||
|
售电量 |
亿度 |
10.6 |
9.08 |
16.7 | ||
|
其中:工业 |
亿度 |
4.31 |
3.78 |
14.0 | ||
|
采气量(开县) |
亿立方 |
10.78 |
11.9 |
-9.4 | ||
|
用气量 |
万立方 |
6772 |
5978.9 |
13.3 | ||
|
其中:工业用气 |
万立方 |
2144 |
1953.9 |
9.7 | ||
五 |
五大产业 |
单位 |
2013年完成 |
2012年完成 |
比上年增长% |
占全县工业比重% | |
|
合计 |
亿元 |
294.4 |
240 |
23 |
98.1 | |
|
1、建材 |
亿元 |
89.7 |
73.6 |
21.9 |
29.9 | |
|
2、轻工纺织 |
亿元 |
64.7 |
51.2 |
26.4 |
21.6 | |
|
3、能源 |
亿元 |
64.1 |
58.3 |
9.9 |
21.4 | |
|
4、食品医药 |
亿元 |
59.8 |
46.9 |
27.5 |
19.9 | |
|
5、机械电子 |
亿元 |
16.1 |
10 |
61.0 |
5.4 |
二、2013年工业经济主要特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增速更趋合理。2013年,全县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94.15亿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工业增加值48.74亿元,同比增长19.3%。从规模上看,2013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总数达到83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1户(1-5亿17户,5-10亿9个,10亿以上5户)。从用能看,全县工业累计用电4.31亿度,增长14.1%(其中,大工业用电2.7亿度,增长10.3%,非普工业用电1.61亿度,增长21%)。工业增加值增速与用电量增长基本匹配,且增速更趋合理。
(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升。 从产业结构看,能源、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机械电子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4.4亿元,占全县工业的98.1%。从经济效益看,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11亿元,同比增长37%;累计实现税金8.22亿元,同比增长30.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83亿元,同比增长25.1%;出口交货值5.30亿元,增长593.3%。
规上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2013年实际完成 |
2012年实际完成 |
比上年增长(%) |
|
一 |
总产值 |
亿元 |
194.15 |
154.01 |
26.1 |
|
二 |
从业人员 |
人 |
28686 |
25488 |
12.5 |
|
三 |
利润总额 |
万元 |
101063 |
73769 |
37 |
|
四 |
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189.8 |
151.80 |
25.1 |
|
五 |
五大支柱 |
|
||||
|
1、建材 |
亿元 |
54.36 |
41.15 |
32.1 |
|
|
2、轻工纺织 |
亿元 |
53.04 |
41.7 |
27.2 |
|
|
3、食品医药 |
亿元 |
43.06 |
35.88 |
20.0 |
|
|
4、能源 |
亿元 |
27.68 |
25.19 |
9.9 |
|
|
5、机械电子 |
亿元 |
16 |
10 |
60 |
(三)园区企业贡献提高,集聚效应凸显。2013年,全县工业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4亿元,同比增长25.9%,占全县工业的53.5%,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园区规上企业(含分园)完成工业总产值158.55亿元,增长36.5%,占全县规模工业的81.6%。园区建成面积8平方公里,产出强度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不含基础设施用地)。
(四)工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全县在建和新开工工业项目250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6.15亿元,增长15.4%。其中:工业企业项目投资218个,完成投资75.45亿元;工业基础设施项目32个,完成投资20.7亿元(含区间反馈)。在工业企业投资项目中,新建项目135个,完成投资60.4亿元;续建项目83个,完成15.05亿元。
(五)新增规上企业发展势头好,对规上工业增速拉动明显。2013年底,全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亿元,拉动规模企业增长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六)低碳工业占比提高,增速快于高能耗产业。数据显示,我县轻重工业同步发展,且低碳工业占比逐步提高。2013年,以鞋服、食品医药、电子为主的低碳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1亿元,同比增长27.8%,占比57%;以能源、建材为主的高能耗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23.8%,占比43%;低碳工业增速比高能耗工业高4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的同时,工业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煤炭产品需求下降,销售价格波动较大,生产效益受到较大影响;二是部分原材料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三是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库存明显增加。
(二)土地瓶颈制约更强。工业用地指标紧张,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部分项目存在等地现象,影响我县工业项目建设进度。
(三)部分行业下滑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的16个行业与同期相比增速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滑落。产值增速超过30%的行业仅6个,产值增速同比放缓幅度较多的分别是鞋服制造、肉类加工、建筑陶瓷,下滑幅度均在20%, 以上。从企业看,产值增幅达到平均增速26%以上的企业有29个,增幅10%以下的企业有21个,产值负增长的企业有12个。大部分规上企业均未达到全县规上企业平均增速,产业支撑仍然主要集中在星星、润江、鑫泰、钱江和格瑞林等骨干龙头企业,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支撑力不足。
(四)工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能力总体不强,生产的大多是原料性产品、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终端产品、拳头产品和自主品牌、知名品牌。
四、下一步思路及措施
(一)培育增量,加快项目投产达效。一是加快项目投产。采用倒计时工作方案千方百计组织好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早投产早见效。加快卓天食品、千一电器、千能机械、斗星动力、独麦瓷器等一批企业投产。二是加大“升规”工作力度。对来年规下发展为规上的企业及早谋划,摸清状况,做好各种软硬件准备,对达到规上企业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依法上报。三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和机制,深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政府层面合作招商,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多的项目。
(二)扶持存量,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力争新增1户10亿以上企业,总数达到6户;新增5-10亿以上企业2户,总数达到11户。一是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深入企业帮助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更好地解决企业在市场、融资、用工等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对现有骨干重点企业,用活用足各级优惠政策和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应用,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增加企业产品品种。二是推进企业达产达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骨干企业拉动作用,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帮扶力度,鼓励工业企业增产扩能,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实现增产、增效。引导企业靠大联强,着力打造名牌产品,积极拓展销售市场。重点做好企业要素保障,推进科旺油脂、帅宝饲料、开州九鼎牧业、康园、欧华西瓦项目等达产达效。
(三)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转型升级的战略导向,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高端化、信息化、服务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转化项目,树立一批转型升级标杆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四)拓展融资渠道,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一是协调好银企关系,争取银行对各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和信用度好的企业的资金支持。二是督促企业挖掘资金潜力,盘活资金存量,如压低库存,加大货款回笼力度,加快资金周转,从而缓解资金需求矛盾,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统计局 王万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