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实现开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本文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历年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开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开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 2000年以来,开县经济社会迈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全县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9.2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5.9:31.0:33.1调整为20.2:43.3:36.5,第一产业下降15.7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12.3和3.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 “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
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带动下,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全县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77.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07.1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53.3:12.6:33.6调整为29.9:35.1:35.0,第一产业下降2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4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为“二三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贡献率发生显著变化。2010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50.2%、40.6%,第一产业比2000年的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比第三产业高9.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一直是负值,第二产业由2000年的17.4%上升为2010年的180.7%,而第三产业则由247.1%下降为192.3%,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第一大产业。2000年,占全县从业人口53.4%的第一产业只创造了全县生产总值的34.5%;2010年,29.9%的农业从业人口只创造了全县生产总值的20.2%。
(三)经济总量和就业人员向城镇集中。2000年,开县城镇经济总量为16亿元,农村经济总量19亿元,城乡比为0.8:1;城镇就业人员7.2万人,农村就业人员70万人,城乡比为0.1:1。2010年城镇经济总量101亿元,农村经济总量48亿元,城乡比为2.1:1,城镇占比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员30万人,农村就业人员35万人,城乡比0.9:1,城镇占比比2000年提高36.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城乡分布与就业人员的城乡分布变动趋势一致,都呈现向城镇集中的态势。
(四)经济重心和就业人员向南部转移。2000年以来,伴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人口梯度转移,开县经济重心逐步向南转移,就业人员逐步向南部集中。2000年开县南部地区经济总量为19.6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6%;就业人员29.2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8%。2010年南部地区经济总量为97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5%,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就业人员33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51%,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开县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分析
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常用就业弹性来分析。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反映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强弱。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含义是:经济总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一般来讲,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弱。
(一)开县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2000年,全县GDP增长率为7.1%,就业弹性为0.30,这表明2000年,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创造2300个就业机会,全县当年可新增加就业人口16330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而2010年,GDP增长率为16.6%,就业弹性系数降至0.04,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创造261个就业岗位,全县就业人口仅能增加4333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上述现象表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劳动力的投入已经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资本、技术进步已成为开县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开县经济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4%,但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很小,从三次产业看,差异更大。从第一产业看,2000年,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具有明显的负拉动作用,其就业弹性为-0.03,即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下降0.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节约124个就业岗位。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仍在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为-0.23,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节约736个就业岗位。随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进一步降低,对就业的排斥力将进一步增强。从第二产业看,就业弹性由2000年的0.42降到2010年时期的0.11。在三次产业中,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但也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逐渐提高,2010年就业弹性达到了0.21,比2000年提高0.06。从总体上看,开县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增加就业,反而导致了劳动力的节约;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虽然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弱的;第三产业的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强,成为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三)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开县经济增长对每个行业就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从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增长速度的关系看,只有农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值,说明农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反方向变化,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就业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2000—2010年开县农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4.3%,就业平均递减速度为2.3%,平均就业弹性为-0.53。除农业之外的国民经济行业中,行业就业弹性基本为正值,说明其行业经济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呈同方向变化,对劳动就业具有拉动作用,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可以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就业增长幅度的大小与该行业的就业弹性成正比。2000—2010年开县各行业中,住宿餐饮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平均就业弹性为3.94;第二位的是房地产业,其平均就业弹性为1.38;第三位的是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其平均就业弹性为0.81。
(四)从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提供就业岗位数量的关系看,不同行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也有很大差异。居首位的是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的就业人数是2000人;第二位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的就业人数是1850人;第三位的是建筑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的就业人数是1220人。由于各行业的规模和基础的不同,各行业经济增长所实际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着很大差异。2000—2010年的11年间,由于经济增长实际增加就业岗位最多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际增加就业人数是32000人;第二位的是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际增加就业人数是12000人;第三位的是社会服务业,实际增加就业人数是9500人。另外,11年间,农业就业人数共减少了9.2万人。从总体上看,开县各行业的就业弹性都不高,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很难有效地缓解开县的就业压力。一部分行业尽管吸纳劳动力的作用较强,但是对本县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较弱,主要是对外来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如建筑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这两个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人口,其比例远远高于全县就业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比重。二是部分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低素质劳动力没有吸纳能力。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些行业要求就业者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即使有就业岗位也是无法就业的。
三、促进开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接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开县第二产业仍是拉动就业的有效渠道,但由于开县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不足,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沿海地区一些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栖息地。珠江三角洲的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皮革产业;深圳的电子机械、仪器仪表行业纷纷出现外迁迹象,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逐渐加强。如果能将开县打造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对于拉动第二产业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均能产生积极意义。从开县现有条件看,迎接低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如前所述,开县面临就业压力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不足的困境,然而辩证地看,这也对迫切需要充足廉价劳动力供应的企业形成了吸引力。当然仅仅是人力资源的优势还无法容纳大批企业生存发展,开县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在交通、能源、通讯等环节上下大工夫,消除开县经济发展瓶颈,使企业“想进来、能进来、留得住、产品出的去”。
(二)稳定传统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无论从经济发展必然趋势还是从促进就业的有力措施来看,第三产业在开县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中的份额都要求得到提升。开县现存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普遍规模小、家族化经营现象严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偏低,其创造产值和吸纳就业的能力极其有限且不稳定。对于开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带,目前切实可行的是提升传统服务部门档次,择优发展核心企业。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和服务人员素质,整合中小企业资源打造本地品牌,发展龙头企业。金融、信息、传媒、咨询、会计、培训、广告等典型现代服务业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带动制造业升级,实现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还应适当加大扶持力度,从投资、税收、信贷、土地等多方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力流动阻隔。实证分析表明,开县产业结构偏离情况较为严重,除劳动力自身在意愿和能力上的原因外,开县在劳动力流动机制上也存在制度缺陷。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各产业间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劳动力会自动向收益更高的产业转移,直至产业间收益基本相当时才会停止,换言之,产业结构偏离存在某种自动的平衡机制。然而现实中劳动力的自主流动机制往往受到阻隔,以户籍管理为核心的城乡分治体制使就业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强烈的排斥性,这种现象在西部落后地区通常较为严重,开县更是无法避免。解决途径在于加快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就业制度。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限制性政策,取消保护本地居民和职工的歧视性就业政策,使企业在招录机制上做到公正公平,杜绝人情录用、交易录用等违规现象,实现用人制度上的根本变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