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开县“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选取2010年开县人口普查资料和历年从业人员数据资料,分析我县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变动模式,以期对开县经济和谐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当前我县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关系状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县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时全县GDP为368457万元,而2010年达到1492810万元,十年间增长了2.33倍,年均增长12.8%(见图1)。
而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县劳动力就业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2000年年末总人口150.05万人,劳动力资源量77.2万人,全社会从业人数76.9万人,2010年年末总人口163.4万人,劳动力资源量110.92万人,全社会从业人数107.17万人,全社会从业人数只增长了39.4%。而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137(就业弹性系数是指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从以上三个图表可知我县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关系状况,从总的趋势看,自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县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基本上是正相关、同向变动的,经济的平稳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但同时经济的增长幅度与就业的增长幅度相差较远,就业弹性系数相对偏低,表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最强的,这也说明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显乏力。
二、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空间还较大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2000年的GDP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9:31:33.1,而2010年为20.2:43.3:36.5,第一产业下降了15.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2.3、3.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比重与经济发达地区还相差较大。
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县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为79.4:12.5:8.1,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变为49:26.1:24.9,第一产业下降了30.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3.6、16.8个百分点。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我县的经济发展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但同样可以看出,我县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占比都还较高,特别是劳动力还大大多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说明我县的二、三产业发展还滞后,还没发展到配第—克拉克定理所阐述的后一个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发展到一定时期其比重都将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还较大,“工业强县”战略还要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消费能力还需进一步激发。
三、我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显现
自1990年以来,开县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03年以来进入一个增长率高于10%的持续快速增长的高平台期。2010年开县GDP总量达149亿元,位居全市21个县的第5位(綦江167亿元、荣昌160亿元、璧山153亿元、铜梁150亿元)。观察1990-2010年开县GDP增长率的逐年变化情况,除1998年-2002年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增长率在10%以下外,其余年份变化较小,基本稳定在10%-17%之间,说明了我县经济发展的态势处于一个稳定的高速增长期。以上事实表明,我县经济总量扩张较快,而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因此,快速扩张经济总量仍然是开县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到2010年时,我县常住人口人均GDP跨越2000美元关口,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发展阶段,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据此也说明我县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总量扩张阶段。
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传统经济还是在现代经济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开县是一个人口大县,人力资源储藏量很丰富,输出劳动力体量庞大。随着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潜在的发展后劲,对劳动力和资本的吸引力也逐渐显现,许多人已经嗅到商机,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陆续返乡创业、务工经商,我县县内从业人员数也呈逐年增加态势。
四、促进经济与就业良性互动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协调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虽然不是就业增长的充分条件,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不足并不是经济增长导致的,没有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就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我们需要的经济增长是能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是结构合理的经济增长;反之就业结构也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强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并重,促进增长模式应由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向就业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方向转变。应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同时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双增长和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2010年开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5%,吸收就业也很有限,不到从业人员总数的25%,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60%左右。因此,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县应从实际出发,把握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在维持第二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服务业的发展。在保证传统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以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宽服务业的领域。鼓励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及下岗职工兴办企业,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和融资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积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县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个体的发展仍然不充分。鉴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开县应该着力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一是继续完善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吸纳就业能力;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微型企业的发展。从经济环境来说,应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融资难、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公平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扩大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的行业和领域,鼓励私营个体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支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促使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做大做强。
(四)着力开发人力资源,减少结构性失业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我县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失业与空位并存。一方面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力就业难;另一方面素质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力缺口明显。因此,一方面我们在继续健全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引导,科学制定就业规划,调节劳动力供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和职业转换能力。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教育与培训并举。此外,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引导就业培训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促进有效就业。
(五)完善就业形式,发展灵活和非正规就业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多种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就是其中有效的一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行业企业类型的日益多样化,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日益增加,这些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能够提供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岗位。而且这种非正规就业的就业门槛一般较低,就业方式较灵活,具有较大弹性。因此,发展非正规就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应鼓励劳动力特别是再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选择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非固定就业等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此外,由于非正规就业往往存在社会保障待遇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应在给予这些企业税费、信贷和政策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努力使非正规就业者享有与正规就业者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障与就业扶持相结合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除了应具有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外,还应具备预防失业和帮助失业者再就业的功能。在经济转型时期,将社会生活保障与就业扶持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把保障的内容更多的转移到扶持和引导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上,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做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衔接工作,进一步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