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开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字体:

 改革开放以来,开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市场发育和完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政府职能转换和安置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进开县“147”战略、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为促进开县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笔者依据现有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对开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历经三个阶段,民营经济贡献逐年提升

 开县民营经济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多是靠运输、经商、服务、种植业积累起步;小规模办实业阶段,开始由一家一户或合伙联办实体,主要是作坊式生产小企业;规模经营阶段,主要标志是企业组织公司化、集团化,企业生产现代化。呈现“三个转变”:即从“小打小闹”逐步向规模效益转变,从参与纯体力劳动领域竞争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领域转变,从单一领域逐步向各行各业全方位发展转变。2011年末,全县民营经济实体已达2.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0.32万户,从业人员18万人;个体工商户2.5万户(不含农户),从业人员19万人。2011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占GDP的61.5%,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7.6%,比2005年提高16.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4.2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县域民营经济还创造了全县72%的工业总产值、9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的固定资产投资、40%的地方财政收入。

 二、依托四大载体,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一)依托自然资源,抢抓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县民营经济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城乡统筹等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发展以粮油、生猪、中药材等农产品产业化基地为特色的第一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品和农牧产品资源,发展以煤炭采选为主的能源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以套装门和陶瓷为主的建材产业;借助移民迁建的东风,发展起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建筑业,以房地产开发、房屋中介为主的房地产业,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为主的商贸流通业,以客货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业。2011年,8大主导产业民营经济产值达到300多亿元,占民营经济产值的80%以上。其中,民营能源产业产值15亿元左右,民营食品产业产值45亿元左右,民营建材产业产值40亿元左右,民营建筑业产值102亿,柑桔、中药材、笋竹、油菜、肉兔、生猪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产值15亿元左右。

 (二)依托人力资源,发展归雁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宽

 开县是一个人口大县,人力资源十分丰富。2011年全县劳动力资源量达11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50万人,经过多年的历练,形成了一支技能较强、思想开明、善于创新的劳动大军。丰富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做大做强开县民营经济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发动下,不少打工能人利用学到的技术和积累资金返乡创业,成了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主力军。仅2011年一年就新增返乡创业1万多户,完成投资52.8亿元,带动就业5万多人。

 (三)依托园区平台,强化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近年来,开县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内移的契机,多渠道招商引资。2009年-2011年共引进各类企业5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212亿元。已建成投产企业210个,年产值达到50多亿元;在建和拟建项目290个,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建成后将新增产值400亿元,吸纳就业15万人,年上交税金5亿元。这些企业的引进和建设为开县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大大增强了开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

 (四)依托城镇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民营经济集中度迅速提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吸引了民营经济迅速集中于城镇发展。民营超市、宾馆、酒店、各类市场向城镇聚集,民营制造业迅速向城镇周边的园区集中,民营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向城镇集中。2011年全县城镇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80亿元,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66.7%,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镇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占民营经济的76%,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比农村占比高48个百分点。

 三、面临五大难题,民营经济发展瓶颈亟需破解

 (一)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仍有少数部门和乡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作力度明显不够,措施不能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喊“口号”的多,抓落实的少。现在不是没有优惠政策,而是现有的各种扶持政策留在文件上,写在报告中,好政策变不出好效益。二是索取的多,给予的少。民营经济无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但有管理权和收费权的单位不少,以致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有利可图就争权夺利。致使企业在产品信息、人才、政策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难以得到满足。三是治标的多,治本的少。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目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企业规模小。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县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些小规模企业。2011年末,开县民营经济实体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占95%,户均营业收入仅为560万元/年,户均从业人员只有17人。

 2.产业层次低。开县民营企业多数是资源型和传统行业企业。民营工业大多是以本地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采掘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2011年末,开县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中,从事煤炭采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等矿产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的企业占30.8%,从事服装、鞋类生产等低附加值行业的企业占23.6%。在服务业中,绝大数民营企业主要从事交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低端服务业,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所占比重高达 81.1%。

 3.产业链条短。经过多年的培育,开县民营工业初步形成了能源、建材、食品、轻纺服装等四大产业集群,一批骨干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企业间、行业间专业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关联度较小,难以形成产业链条和整体竞争优势;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包装、配件、运输、仓储等行业都发展滞后,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4.自主创新能力弱。民营企业技术人才缺,研发投入少,缺乏核心技术支持,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不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新产品冲击或者其它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三)民营企业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1.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开县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集权化的领导和专制式的决策,加上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使企业发展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受到影响,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2.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县部分民营企业既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体系,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

 3.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由于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主在用人上往往任人唯亲,缺乏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

 (四)民营企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1.民营企业业主素质贫血严重。一是民营企业业主缺乏自身修养。二是民营企业业主缺乏创新观念。三是民营企业业主缺乏危机意识。四是民营企业业主缺乏政策水准。

 2.民营企业的一线员工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较差。据调查,开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比全社会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为6.4%,而初中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则高达91.1%。

 (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1.融资渠道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股东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仍是我县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发行债券、股票和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比较先进的资金筹集形式尚未起步。

 2.缺乏良好的银企关系。由于民营业企业在体制上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较多缺陷,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程度低。这样就形成了银行有钱不敢贷,民营企业需钱无处借的怪圈。

 3.缺少有较高信誉和实力的中介和担保机构。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虽然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由于其成立时间晚,资金实力弱,信誉度不高,为民营企业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采取四大举措,确保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监督力度,从管理上清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等方式,加大对执罚执纪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力度,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执罚执纪部门要主动聘请民营经济领域的人士担任特约监督员,主动接受监督。

 (二)加大创新力度,从内在素质上提升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一要以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推进民营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实现从家庭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加快其产业的优化升级。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引进和鼓励各类技术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和创业;同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干部职工的各种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人员的素质。三要切实搞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重点抓好一批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及以上的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和技改项目的建设;推进名牌战略,搞好“名、优、特、新”等产品的开发,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争创一批重庆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园区集群发展;按照开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抓好“一县一品”工程,推动民营经济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从服务上给民营经济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换职能,改进方法,理顺和完善民营经济管理体制,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机制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指导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要建立“固定到部门到人头的全程式跟踪服务”,即指由政府指定部门落实专人为民营企业代办各项手续。总结先进经验,制定出适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保护民营企业投资权益的规章,上下联动,加强执法管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四)加大融资力度,从资金上保障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一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开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民营贷款难,县里要组建政府出资引导、企业互助性会员制、自然人合股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机构,并与金融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银企关系,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二要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即要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民营企业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贷款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三要力促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保险业务,以加快银行贷款发放进度,保证贷款及时到位。四要建立政府信用担保基金,政府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并设立专门账户,专门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五要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创造条件,争取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同时也鼓励支持私人资金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实业投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