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谦镇金山村以“三治融合”绘就乡村善治新图景 幸福可触可感 乡村向美向善

“王文富,你连自家婶娘的低保都敢卡,你对得起老王家吗!”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和谦镇金山村的山坳里,一场激烈的争吵划破寂静——新当选金山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文富,在低保评定中拒绝给亲戚“开绿灯”,导致他家窗户被亲戚砸得稀烂。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得罪三亲六戚”硬气的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支“两委”用“德治、自治、法治”三把钥匙,打开了金山村的困局,让这个曾因煤矿枯竭、地质灾害频发,沦为市级深度贫困村,户籍3000余人却只剩不足300名老弱病残留守的“空心村”,如今成了全镇党建示范点、信访稳定观摩点。该村2019年至今零信访,一幅和美安宁的乡村图景正在群山间铺展。
德治铸魂:好班子带活“穷山窝”
“金山是我家,我爱金山”“孝和勤俭”——走进金山村,山路两旁的道旗、标语,总能给人温暖的力量。而在2014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煤矿关停后,地下水枯竭、地质滑坡频发,不少年轻人搬离村子,留下的老人靠微薄补贴度日,村支“两委”班子涣散,低保评定、临时救助多凭“人情”。
改变始于村级换届的“换帅如换刀”。2014年,公道正派的王文富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第一件事就是“清淤”:在贫困户进出、临时救助等村民最关切的事上,坚决“一碗水端平”。婶娘觉得侄子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低保就稳了,结果因不符合政策被拒;姐夫想托关系办临时救助,也被当面驳回。“得罪人不怕,怕的是对不起村民的信任。”王文富的硬气,渐渐赢得了民心。
人心齐了,德治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金山村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院坝里开展,58名党员分成2个党小组,每月把“三会一课”延伸到自然村落:在伍家院坝商量茶叶产业管护,在龚家湾讨论滑坡点治理,党员带着村民算“生态账”“发展账”,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了栽果树、护山林的实际行动。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旧貌换新颜,茶树成林,生态步道蜿蜒,淳朴民风成了金山村最亮眼的“名片”。
自治聚力:诉求单打通“连心路”
“王书记,我腿脚不便,能不能帮忙缴下医保?”“村头的路坑坑洼洼,能不能赶快修修?”在金山村每月召开的院坝会上,总有村民提出不同诉求。自从村支“两委”公布了所有村组干部的手机号,推出“群众诉求收集单”,这样的场景便成了常态。
“以前是村民往上跑,现在是干部往下找。”王文富说,村里定下规矩:诉求收集后,包村、包片、包组干部要分级负责,限时办结,处理结果由村民决定“满意”或是“不满意”。2024年,村里共收集意见26条,大到滑坡点危房改造,小到老人缴纳水电费,全部得到妥善处理。
村民廖代祥腿脚不便,以前缴医保要托人跑4公里,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去办理,现在村干部上门代办;村民王训春反映院坝积水,第二天就有党员带着铁锹来疏通……“干部把我们的事当自家事,我们当然要支持村里的工作。”在村干部的领导下,如今的金山村,村民主动参与村务讨论,自发管护村道、清理河道,曾经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
法治筑基:硬制度守住“平安线”
在金山村的公示栏上,村务、党务、财务信息一目了然,旁边还贴着当月的“周任务清单”:党员刘兴友负责包保2户困难户、管护1公里村道;党员伍先全负责调解邻里纠纷……
金山村的法治建设,首先从“治党员”开始。村里创新“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先锋岗”模式,设立党务村务监督、扶贫济困、矛盾纠纷调处等岗位16个,1名党员结对多名村民,并开展“评星定级”。党员伍先长以前有些“懒散”,自从认领了“产业发展管护岗”,每天去茶园查看茶树长势,去年底被评为“五星党员”,逢人就说“有责任才有干劲”。
制度更是“硬杠杠”。村支“两委”工作制度、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村规民约——上墙,对信访维稳中“庸懒散拖”的干部,及时诫勉谈话;村里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全程让村民代表监督;财务开支每一笔都公示,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以前总担心村干部搞‘暗箱操作’,现在啥都公开,我们放心。”村民们说。近年来,金山村没发生过一起因村务、财务、民生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曾经的“信访重点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村”。
站在金山村高处远眺,茶林郁郁葱葱,村道干净整洁,老人们在院坝里晒太阳、拉家常,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金山村从“穷山恶水”到“和美金山”的蜕变密码,正是“三治融合”——德治铸魂聚人心,自治聚力汇民智,法治筑基保平安。这座藏在群山间的小村,用实践证明:只要守住民心、用对方法,乡村治理就能找到破局之路,“神经末梢”也能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