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谦镇聚焦生态保护赋能和美乡村 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和谦镇聚焦生态保护赋能和美乡村
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阳春三月,记者漫步和谦镇,一幅幅美景随处可见:青草迎风摇曳,河水清澈见底,农田生机勃勃,街道干净整洁,广场欢声笑语……绿美画卷徐徐展,和谦大地焕新颜。
近年来,和谦镇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用好“三个转变”思路,全力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全面推进“一镇三基地”绿色转型发展,务实推动生态提质、发展增效、民生改善,绘就镇域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去年,和谦镇经济总量、脱贫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9%、14.8%、7.9%,辖区流域水质11个月超目标水质达Ⅱ类。
聚万众之心转“美好愿景”为“行动场景”
“以前村民房前屋后有不少的垃圾,环境堪忧。”江东村党支部书记谭作仕介绍,现在村民遵循“三顺三净一洁”标准,让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
“三顺”是指室内摆放顺、小车停放顺、衣物晾晒顺;“三净”是堂屋、厨房、卫生间保持干净;“一洁”则是强调室外环境的整洁。为实现“三顺三净一洁”目标,江东村实施村支“两委”包组、小组长包户的管理机制,公示管理情况,并接受监督。同时推行“门前五包”制度,建立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体系,通过日常清扫、定期整治、月度通报和季度评比,保障环境的常态化和长效整治。
转“美好愿景”为“行动场景”。近年来,和谦镇以生态文明为立镇之基、立业之本,科学规划并实施生态保护,加快和美生态小镇建设。为深化全镇生态责任意识,该镇通过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周例会等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定期专题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并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发放“门前五包”及垃圾分类宣传资料万余份。同时,完善责任体系,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人居环境整治专班,建立生态保护工作机制,健全镇村组三级管护责任体系,织牢“天蓝地净水清”责任网。
“我们还建立了实时监督、定期不定期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以传导责任压力。通过发挥7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建村级管护队,动员57家市场主体、6名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举全镇之力转“问题清单”为“成效清单”
江东村张某的养牛场未实行雨污分流,和谦镇有关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后,积极对其宣传、讲解政策,让张某明白了雨污分流的重要性。如今,张某的养牛场已实现雨污分流,有效保护了环境。
曾经,长坪村存在村民将垃圾倾倒在竹林和河沟的现象,该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院坝会宣传、志愿行动整治,成功规范了有关村民行为,转变了其思想,有效改善了长坪村的生态环境。
转“问题清单”为“成效清单”。和谦镇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快速应对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问题整改方面,该镇坚持日盯办、周调度、月交账的管理方式,全面管理并解决了上级反馈和自查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与重庆清泉水务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投入近20万元,对14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整治,修复了管道,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日均处理量,稳定了进水COD浓度。
在源头管控方面,和谦镇主动对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全面排查环保问题,共发现25个问题并全部纳入管控。至今已完成22个问题的整治,清理了农户门前的“三堆”和农业面源污染点,清除了大量陈年垃圾。
为了实现长效保护,和谦镇还将水环境治理与网格员巡查、镇村级河长巡河等行动相结合,已开展657次巡河,处理了7件涉水问题。同时,他们还推进了化肥农药减量、土壤污染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项目,新建了公厕,改造了户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并创建了4个垃圾分类示范村。
夯绿色之基转“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不久前,和谦镇政府工作人员联合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走访辖区各个小院,评选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户”,并给予积分奖励。得到的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
积分兑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谦镇通过积分考评制度,巧妙地将生态环保纳入村规民约中,有效激发了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目前,该镇成功评选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户”80户,实现“积分兑换”10万余分。
近年来,和谦镇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在产业升级上做“加法”,不断提升了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为推动绿色发展,该镇将快治污、护生态作为工作事项,纳入网格化治理中,构建了快速响应的治理体系。
和谦镇以优质粮油、特色水果、绿色畜牧、金山茶叶4大千万级农业产业为依托打造绿色农业发展基地,以2家规上工业企业为依托打造绿色工业贡献基地。同时,以文圣桥至龙头嘴森林公园旅游公路即将开通为契机,用好煤炭工业遗址、气候资源禀赋,计划打造绿色康养体验基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此外,和谦镇在绿色“惠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和谦镇关停污染企业,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和矿山复垦复绿工作,为群众创造了绿色生活环境。“和谦高景”茶叶被评为“重庆好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万余元。同时,绿色产品实现了可观的产值,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