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水利行〔2021〕34号
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
关于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初步设计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
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站:
你单位报送的《关于审批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请示》及有关资料收悉。结合区水利局组织专家对该工程的初步设计评审意见(详见附件)和修改完善后的初步设计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八条、《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经研究,现对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
一、工程位置及任务
本工程位于开州区竹溪镇,所在河流属小江支流南河下游右岸一级支流石碗溪,工程治理河段起于恩广高速公路上游500m处公路桥,下游止于青龙自生桥(河口),治理石碗溪河道总长为3.1km。本工程任务以防洪护岸为主,兼有岸坡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清淤疏浚和美化环境等综合任务。
二、工程建设内容
工程主要采用“C20埋石砼小挡墙(镇脚)+框格植草护坡+堤顶道路”、“C20埋石砼挡墙+堤顶道路”、“原有挡墙垮塌段修复”、堤顶道路扩建、硬化”、防浪墙等护岸型式,护岸工程措施段共长3.29km。
三、工程防洪标准及建筑物级别
同意本工程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主要建筑物级别采用5级,符合现行规范规定。
四、工期
基本同意建设总工期为9个月。
五、工程投资
按2021年5月价格水平,工程设计静态总投资为2958.73万元,工程具体投资以开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概算批复”为准。
六、其他要求
(一)本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建设管理工作由你单位负责,及时完善相关手续,及时开工,并自工程开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开工备案。
(二)请你单位按照审查意见要求和批复的设计文件、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标准;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工程动工前,按规定完成相关专项报价审批,并向开州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安全属地监管备案,并加强对危险性较大单项工程安全施工进行监督实施;认真做好征地补偿、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抓紧开工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详勘,对护岸型式进一步优化。
(四)本行政许可决定有效期为两年,自签发之日起计算。期满后,若该工程未开工建设,本许可决定自行失效。
附件: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专家审查意见
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
2021年8月6日
附件
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初步设计报告专家审查意见
《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重庆城行工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业主单位为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站。2021年6月21日上午,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组织召开了《报告》评审会,会议地点在水利局一楼会议室,参加会议的有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项目业主、编制单位代表和5位评审专家,会上专家和代表在听取编制单位和建设单位的介绍后,经认真讨论、审议,提出了修改意见。2021年7月25日,编制单位提交了《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批稿)》,经讨论,分析,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一、工程概况
本次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范围位于南河下游右岸一级支流石碗溪,上游起于高速公路上游500m处公路桥,下游止于青龙自生桥(河口),治理石碗溪河道总长为3.1km。
二、水文
工程所在河流为石碗溪,为南河右岸一级支流,石碗溪总河长9.4km,流域面积19.6km2。本工程采用开州区气象站1957年~2018年的降雨量成果,径流计算以余家水文站作为设计参证站,采用《手册》中推理公式法和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水,然后选择适合本流域计算方法的洪水成果,洪水计算方法基本合理。
本工程根据余家站洪水资料,各分期以年最大值取样,经频率分析计算,用P-Ⅲ型曲线适线确定统计参数,求得余家站各分期设计洪水,再用水文比拟法转换到工程河段处成果基本合理。
三、工程地质
工程区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区域地质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分析基本合理,符合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基本合理。据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区内未见采空区、泥石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塌岸,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复核基础承载力及边坡稳定性情况,进一步落实措施,确保建成后的工程安全可靠。
工程所用块石、碎石主要在五福采石场购买,细骨料在开州城区葫芦坝采砂场购买,交通运输方便;工程所需回填料首先选用河道疏浚与堤基开挖的开挖料,为砂卵石和砂质粘土,均可以用作堤身回填使用。
四、工程任务和规模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的战略部署,确保实现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必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大力推进“三水共治”,加强水土保持、减轻水土流失,构建临水生态隔离防线力度,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性措施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起到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本工程现状河道存在如下问题:
1、防洪体系不完善,防洪能力不达标;
2、涉河建筑较多,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生态萎缩,水环境恶化,水景观较差。
(三)设计计算
报告中的设计洪水水面线、堤身稳定、防冲及堤顶高程等计算,采用的软件及公式可行,计算结果基本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基本同意工程任务和规模设计。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一)工程等别及设计洪水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工程河段防护人口不足20万人,防护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工程区防洪标准应为20~10年。结合工程实际,本次治理河段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的有关规定,洪水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时,确定本工程等别为Ⅴ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2014),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为30年,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堤防的合理使用年限为20年;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根据抗震设计规范,本阶段设计中不考虑地震影响。
(二)工程总体布置
工程河段设计堤线基本沿原河道布置,堤距在15~25m之间,护岸工程措施段共长3.29km,按照工程措施类别可分为“C20埋石砼小挡墙(镇脚)+框格植草护坡+堤顶道路”、“C20埋石砼挡墙+堤顶道路”、“原有挡墙垮塌段修复”、堤顶道路扩建、硬化”、防浪墙等护岸型式。
(三)主要建筑物设计
1、堤防设计
(1)挡墙+堤顶道路
桩号Z0+316.38~Z0+351.16段,Z0+983.43~Z1+076.83段,Y0+000.00~Y0+068.78段,为新建挡墙+3m宽堤顶步道,长196.96m;
桩号Z1+622.65~Z1+662.14,Y2+634.49~Y2+941.27段,为新建挡墙+堤顶道路扩建宽4.5m,总长346.27m。
挡墙采用C20埋石砼现浇,挡墙底部采用0.1m厚C15砼垫层。
挡墙外侧基础采用大块石压脚,开挖坡比1:1,挡墙背侧开挖坡比1:1,采用碾压土石料回填,土石比1:1,压实度0.91。挡土墙墙身应设置泄水孔间距2×2m,外斜5%,预埋φ100PVC管,上下交错梅花形布置。挡墙基础置于基岩或碾压块石换填基础上,地基承载力≥180kPa,挡墙每隔8~10m及地基地质突变处设置伸缩縫(沉降縫),缝宽2cm,缝中用沥青杉木板填充。
护岸顶为3m/4.5m宽堤顶道路,采用C25砼路面,其下为土石混合料碾压回填,压实度0.91。临河侧种植柳树或者红叶石楠,间距8m,柳树直径8~10cm,同时设置河道安全防护青石栏杆,高1.2m,每跨长度1.8m~2.0m,具体样式由业主自己确定。道路背水侧设排水沟。
(2)挡墙(镇脚)+斜坡+堤顶道路
桩号Z1+076.83~Z1+428.95段,Y0+068.78~Y0+233.71段,为新建挡墙+斜坡+3m宽堤顶步道,长517.05m;
桩号Z1+662.14~Z1+871.66段,为新建挡墙+斜坡+4.5m宽堤顶步道,长209.52m;
桩号Y0+068.78~Y0+233.71段,为新建镇脚+斜坡+堤顶道路,长164.93m;
桩号Y0+536.18~Y0+631.30段,为新建挡墙+斜坡+应急避险平台,长95.12m;
桩号Z0+182.78~Z0+316.38段,Z0+351.16~Z0+435.90段,为新建镇脚+斜坡+3m宽堤顶步道,长218.34m。
挡墙采用C20埋石砼重力式挡墙,墙高3m,埋深1m,挡墙顶部设2m宽步道,步道外侧为C20砼框格植草护坡,坡比1:2,框格顶部为堤顶道路,道路宽3m/4.5m。挡墙底部采用10cm厚C15砼垫层,开挖坡比1:1,挡墙外侧采用大块石压脚,挡墙内侧采用开挖料回填。
镇脚采用C20埋石砼镇脚,尺寸为1.0×1.0m,其下采用10cmC15砼垫层。
堤顶人行步道宽3.0m,断面结构采用10cm碎石垫层,上铺15cmC25砼面层,两侧分别设宽0.2m高0.3m的C25砼路缘石。
(3)原有挡墙垮塌段修复工程
位于桩号Z2+695.45~Z2+743.32、Z2+782.91~Z2+805.20、Y0+656.80~Y0+761.80、Y1+140.39~Y1+185.20,总长219.97m。
挡墙采用C20埋石砼现浇,挡墙底部采用0.1m厚C15砼垫层。
挡墙外侧基础采用大块石压脚,开挖坡比1:1,挡墙背侧开挖坡比1:1,采用碾压土石料回填,土石比1:1,压实度0.91。挡土墙墙身应设置泄水孔间距2×2m,外斜5%,预埋φ100PVC管,上下交错梅花形布置。挡墙基础置于基岩或碾压块石换填基础上,地基承载力≥180kPa,挡墙每隔8~10m及地基地质突变处设置伸缩縫(沉降縫),缝宽2cm,缝中用沥青杉木板填充。
同时对原有堤顶道路进行复建。复建道路宽4.5m,断面结构采用20cm碎石垫层,15cmC20砼水稳层,上铺20cmC25砼面层,两侧分别设宽0.3/0.2m高0.6m的C25砼路缘石,背水侧设C20砼边沟,净宽0.3m净高0.3m,边墙厚0.2m,底板厚0.3m。
2、道路工程设计
该部分包括四部分,如下:
(1)新建人行步道,其中桩号Z0+421.63~Z0+543.61段新建3m宽人行步道,桩号Y2+063.06~Y2+500.60新建4.5m宽堤顶道路。
(2)扩建道路,扩建部分宽度1~5m,位于桩号Y0+916.80~Y1+140.39,Y1+185.20~Y1+361.00段,总长399.39m。
(3)堤顶道路扩建宽4.5m
Z1+453.34~Z1+622.65,Y1+968.40~Y2+063.06段,Y2+941.27~Y3+073.61段,堤顶道路扩建为4.5m宽,总长396.31m。
(4)新建防浪墙
Y1+757.47~Y1+830.84、Y1+932.14~Y2+063.06段,新建1.2m高防浪墙,总长204.29m。
堤顶3.0m宽人行步道,断面结构采用10cm碎石垫层,上铺15cmC25砼面层,两侧分别设宽0.2m高0.3m的C25砼路缘石。
堤顶4.5m宽道路,断面结构采用20cm碎石垫层,15cmC20砼水稳层,上铺20cmC25砼面层,两侧分别设宽0.3/0.2m高0.6m的C25砼路缘石,背水侧设C20砼边沟,净宽0.3m净高0.3m,边墙厚0.2m,底板厚0.3m。
C25砼防浪墙,采用L型断面,边墙宽0.6m,净高1.0m。
3、排水建筑物设计
本次整治河道在堤顶道路背水侧设置C20砼排水沟,排水沟净空尺寸均为300mm×300mm(宽×高),排水沟边墙厚200mm,底板厚300mm。
在两岸堤体回填后方形成内涝的区域埋设预制排水管涵,直径1m,共埋设6座。
6座管涵分别位于以下位置:1#管涵位于桩号Z0+316.27,2#管涵位于桩号Z1+299.14,3#管涵位于桩号Z1+389.64,4#管涵位于桩号Z1+749.45,5#管涵位于桩号Y2+673.59,6#管涵位于桩号Y2+927.38。
涵管预埋是经过实地考察,根据地形以及两岸建筑物等状况,结合业主意见进行的预留。
预埋涵管管身采用DN1000mm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壁厚为10cm的C25预制钢筋混凝土;进口采用八字墙与上游段衔接;出口设八字墙与下游段衔街;涵管基础开挖时,应挖除表层松土、垃圾及有机物,基础采用20cm厚的碎石垫层,30cm厚的C20座垫。
管涵顶部70cm厚度范围内采用细料回填,小型机具压实,管涵两侧开挖坡比不陡于1:1。
4、下河梯步及栏杆设计
本次整治河道堤顶道路临河侧均设置有河道安全防护栏杆,栏杆高度不得低于1.2m,采用青石栏杆。
工程河段为了便于护岸检修、防洪抢险和市民休闲,本工程共布置10处下河梯步,型式采用斜坡护岸下河梯,梯步宽为2.4m,坡比为1:2,所设置的梯步两侧各布置0.2m宽的梯带,梯带顶与护岸或挡墙顶高程保持一致。所设置的梯步和梯带均采用C20砼现浇,对建基面采用人工平整夯实后,铺设0.2m厚碎石垫层。
5、应急避险平台
工程布置三处应急避险平台,1#应急避险平台位于K0+553.60 高速公路处,2#应急避险平台位于K1+969.80m处,3#应急避险平台位于K2+453.00m处,位于河道右岸,总设计面积约为2800平方米。
具体要求如下:
(1)场地放线:场地放线按照总平面规划放线图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放线;未注明尺寸的场地,考虑到园林工程之灵活性,可按图纸比例量取尺寸;并结合水电图纸预留预埋洞口,管道,泵坑,集水坑等设施;放线依据详各放线定位设计平面图;无特殊说明、放线尺寸标注单位均为毫米,角度单位为度;主要场地放线完成后,需经设计人员验线认定后,方可进入下阶段施工。
(2)场地平整要求:按照总平面竖向图进行场地平整;硬铺场地及水体应该先扣除构造层厚度;绿地部分的场地平整,根据土壤造型图进行场地塑造;竖向标高设计依据现状地形图及规划道路、建筑设计标高图确定;绿地种植土回填与建筑外墙面直接接触时,相应建筑接触面应设防水层或其它隔离措施。
(3)铺装及饰面:
1)所选铺装、饰面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行业质量标准。
2)外观质量要求同一批的花纹、颗粒结构应基本致,色调调和;无明显的缺角、缺棱、裂纹、色线、色斑等质量缺陷。花岗石必须达到《天然花岗岩建筑板材标准》要求的优等品(A) 、一等品(B)、合格品(C),于燥压缩强度不小于60.0Mpa, 弯路强度不小于8.0MPa。
3)装饰面材种类,颜色,表面处理方式具体可参考相应实物材料样板。
4)弧形结构的外装饰未注明的均为直板拼狐。
5)本工程未说明石材铺装留缝的为密缝粘贴,如做宽缝,请施工方自行调节尺寸,般不大于8m。
6)本工程中石材压项是直角面的,无特殊说明时,直角边均须倒R3小圆角。
7)无特殊说明的花岗石压项采用上盖下的碰角方式,注意上板外露侧边应做相应加工处理。
8)饰面如需勾缝,图中未做详细说明的,均为深4m半圆型凹缝。
9)饰面下接绿地时,饰面需做至种植土壤面层下50mm。
10)花岗石外菱角做2mm轻度打磨。
(4)竖向设计:本工程设计中如无特珠标明,竖向设计坡度均按下列坡度设计:
铺装地面:如无特殊指明,坡向排水方向,坡度1%;
道路横坡:如无特殊指明,坡向截水沟,坡度1.0%;
台阶及坡道的休息平台:如无特殊指明,坡向排水方向,坡度1. 0%;
种植区如无特殊指明,坡向排水方向,坡度现场确定。
(5)防石材泛碱处理:为防止石材泛碱变色,凡与水体直接接触的花岗石和砂岩板,均进行以下处理
1)首先对石材采用优质石材防护剂对石材进行六面防护。
2)石材的粘结砂浆采用聚合物砂浆,其外加剂按市场供应选择,应具有防水功能。
3)石材拼缝需用专用石胶封缝,按市场供应选择。
4)石材背面刷JS复合防水涂料-道,涂刷厚度1.2。
(6)安全相关:人工水体的近岸(如:水池、湖边、溪流等)如未设栏杆,近2m范围内水深不大于0.7m;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内水深不大于0.5m;凡是人可到达的临空面,临空高度超过1米的时候,必须设计栏杆。
六、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条件基本陈述清楚
基本同意天然建筑材料的料源规划施工条件。
(二)建筑材料的来源符合实际
工程所需钢材、木材及其它材料在开州城区采购,块石、碎石主要在五福采石场购买,细骨料在开州城区葫芦坝采砂场购买。
(三)施工导流
导流标准选择及导流方式基本合理。
(四)主体工程施工
主体工程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配置的主要机械设备基本可行。
(五)施工交通运输规划基本可行
利用现有公路作为工程的对外交通线路,需新建施工临时道路。
(六)基本同意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总工期9个月,其中:工程准备期2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期6个月,工程完建期1个月。
七、工程占地
本工程需临时占地8.57亩,建设征地补偿费用由本工程所在当地政府自行解决。
八、工程管理设计
基本同意管理体制、工程运行管理等设计。建设项目法人为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站。
九、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计基本可行。下阶段应按“专题批复”进一步完善措施设计。
十、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基本同意危害与有害因素分析、劳动安全措施、工业卫生措施设计。
十一、节能设计
基本同意节能评价。
十二、设计概算
(一)设计概算编制采用重庆市水利局、市发改委渝水基〔2011〕97号文发布的《重庆市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和配套定额、文件符合现行规定。
(二)人工工资、机械台时费等基础价格,以及建安工程的单价分析和费用计算基本合理。
(三)、按2021年5月价格水平,设计上报工程静态总投资2958.73万元。工程具体投资以开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概算批复”为准。
十三、经济评价
(一)工程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的方法和结论基本合理,建设本项目在经济上基本合理。
(二)财务评价采用的方法和结论基本合理。
附:专家组名单。
专
家组组长(签字):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日
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办公室2021年8月6日印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