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的清江河。(本报资料图片)
9月15日,走进赵家街道周都村的柑橘林里,只见青翠的果实缀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犹如一串串绿色的希望。“借助‘周都红’品牌的影响力,我们的柑橘附加值大幅提升,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大家种柑橘的劲头和信心都更足了!”村民陈长来笑着说。
这份源于绿色产业、承载着增收希望的甜蜜喜悦,正是我区生态振兴落地见效、绿色发展结出硕果的生动缩影。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近年来,我区以产兴农、以水润城、以美塑形,着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重塑绿色人居空间,奏响了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绿富美”乡村振兴协奏曲。
金果果蹚出致富路
周都村的柑橘林,承载着村民们沉甸甸的希望。然而在过去,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足,优质的柑橘却卖不上好价钱。
两年前,赵家街道周都村与开州区开元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周都红企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国企+村集体+农户”联营模式。国企占股51%负责运营,村集体占股49%协调资源,不仅整合了春橙、米油等15家本土企业产品,还打通了“832平台”、中石油门店等10余条销售渠道。
更关键的是,该公司建立了“三方收益”机制:村集体获得经营收益,国企获取资本回报,村民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务工等实现多渠道增收。2024年,该机制带动328户村民户均增收1.15万元。“我们现在不仅是农民,还是股东.”陈长来算着账,脸上满是笑意。
此外,周都村优化村域“三资”配置,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让一个个金灿灿的果实,真正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水清清滋润好生活
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门镇,一场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曾经,浦里河支流姚家溪淤泥堆积、河堤垮塌,严重影响天水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前每到汛期,我们都会担心房子被淹。”天水村村民李云川回忆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面对这一情况,南门镇高度重视,组织专业团队,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对河堤进行系统性加固,确保防洪结构安全稳固。同时,大规模清理河道淤泥,恢复水流自然通道,拓宽河面,增强防洪排涝能力。“现在河堤整治好了,我们睡觉都安稳些。”村民李劲松说。
近年来,南门镇针对堰渠老旧损坏和河道淤堵等问题,整合资金894万元,开展河道、堰渠清淤180余次,疏通堰渠淤堵153公里,清理淤泥3万立方米,使灌溉排水更加便捷、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漫步在焕然一新的清江河南门河段,精心打造的河堤综合治理工程令人眼前一亮。这项工程既显著提升了防洪能力,为沿岸居民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又巧妙融合自然景观设计,将实用功能与生态美学完美结合,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生态长廊。
“我们还持续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在辖区四河七库区域种植桑树、枫树等阔叶林88亩,进一步提升河库的生态功能。”南门镇党委书记王兴华介绍。如今的水清岸绿,正是南门镇交给人民群众的最好答卷。
家美美铺展幸福景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厚坝镇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扎实推动人居环境面貌提“质”增“颜”。
走进厚坝镇,整洁的街道、优美的庭院、清新的空气,无不让人心旷神怡。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厚坝镇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镇党委、政府统筹主抓,包片领导靠前指挥,镇村干部具体落实”的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体系,为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厚坝镇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联合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对公共地段、道路两侧进行清理整治,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卫生整治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集中宣讲、悬挂横幅、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引导群众思想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
厚坝镇镇长廖文娅表示,将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辅相成,全力推进镇村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确保人居环境“展新颜”,群众脸上“笑开颜”。
赵家产业兴旺、南门生态秀美、厚坝环境宜人,三幅画卷交织成我区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壮美图景。在这方热土上,蓬勃发展的产业筑牢经济根基,持续改善的生态擦亮绿色底色,日益提升的民生绘就幸福图景,共同谱写着“绿富美”交相辉映的时代乐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