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多措并举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势”
在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工作。 (受访单位供图)
临门一脚抽射,专精特新的“点球”应声入网。截至8月底,我区今年又有12家企业跻身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达到100家,居山区库区第一。
在我区专精特新企业“百家姓”里,既有上市的“巨无霸”企业,也有崭露头角的“小个头”企业,它们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各显神通,助力区域经济百花齐放。
今年上半年,我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9.8亿元,规上工业税收增长75.8%,居全市第1,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功不可没。
选苗育苗,“潜力股”脱颖而出
“我们对200多家入库企业按创新指数、成长性等指标,标注成‘红黄蓝’三色,对企业实行动态‘体检’。”区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红色是冲刺选手,黄色需重点帮扶,蓝色要观察培育。有了这份专属的“成长档案”,政府就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式”服务。
针对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我区定制“营养套餐”,落实“靶向培育”:“婴儿期”企业,送“创业补贴+租金优惠”等政策“奶粉”;“青春期”企业,协助“产学研”对接,打技术“生长激素”;“壮年期”企业,量身定制贷款,喂金融“蛋白粉”。
重庆四博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这家生产智能配电设备的企业,通过政府牵线获得银行“专精特新贷”500万元,研发的物联网电表频繁拿下大额订单。
全程陪跑,“企业管家”周到贴心
在重庆渝优管业有限公司,总能看到一个戴眼镜的“编外员工”,他就是区经济信息委派驻的服务专员罗玙。从专利申请到厂房扩建,他全程“陪跑”,被企业称为“24小时在线客服”。
按照“一企一策一人”要求,我区派驻146名“企业管家”进驻企业,他们带着政策汇编本、问题台账本、服务评价表等“工具箱”,今年已解决企业难题187件,涵盖技术创新、政策咨询、融资贷款、法律援助等方面。
“我们研发遇到瓶颈,急需材料学方面的专家!”今年3月,重庆浦富实业有限公司在“开州企业服务”APP上“吹哨”。1天后,区科技局就带着重庆理工大学教授上门“报到”,攻关高强度合金材料。
这套“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职能部门化身“勤务兵”。今年以来,累计响应企业诉求263次,诉求平均处理时间不超过2天。
段位提升,铺平成长“晋级路”
“我们实施梯度培育,为企业设计了‘段位提升’路径。”区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称,我区按照“青铜”——创新型中小企业、“白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黄金”——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王者”——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段位”,让每个企业“发展无尽头,成长无止境”。
与此同时,我区还围绕“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构建创新“孵化器”、金融“输血站”、人才“充电宝”三大赋能平台,设立2亿元专项信贷资金池,与重庆高校共建“工程师周末工作室”,在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上专门提供“技术门诊”。
良好的创业生态、互助的成长环境,让企业在牵手相望中共生共荣。前不久,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凯恩机械通过平台调剂,与“邻居企业”共享检测实验室,预计年节省成本30万元以上。
眼下,我区正谋划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扩军计划”,不断延展专精特新企业“百家姓”,力争三年内达到150家,持续扩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