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镇创新实施“坝坝治理”制度
党建扎桩织密网 治理结网惠民生
9月6日中午1时30分左右,义和镇同治村的青砖白墙上,“有困难找党员,有难题找网格”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村民张尚礼端着饭碗走出家门,突然发现门口的水管正在漏水。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墙边的便民服务联系卡前,找到网格员的号码。
“老杨啊,我家门口水管在漏水!”张尚礼对着手机说。不到10分钟,网格员杨显文就赶到现场。他一边检查漏水情况,一边和张尚礼拉着家常。这样温馨高效的服务,在义和镇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一切,都得益于该镇创新实施的“坝坝治理”制度,让曾经的“烦心事”变成了如今的“暖心事”。
【 党建扎桩,治理结网 】
“党的方针政策讲一讲,发展思路理一理,文明乡风抓一抓,环境卫生比一比……”走在义和镇各村(社区),墙上的标语生动诠释着“坝坝治理”的内涵。
义和镇成立社会治理中心,整合了综治、信访接待、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群众反映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有了专门去处,再也不用来回跑路了。
“我们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定盘星’,以精细化、常态化举措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让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义和镇党委书记吕亮说。镇党委紧扣“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作要求,在全镇建立“坝坝”党支部10个、“坝坝”党小组28个、“坝坝”治理点48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下沉网格听民意、解民忧、办实事,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夯实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石。
目前,全镇已形成以“‘坝坝’党支部+‘坝坝’党小组+村(社区)网格+院坝自治委员会+院坝(落)”为主体的五级架构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像一张大网,覆盖每个角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 】
“有困难,请联系我们;有问题,请咨询我们;有建议,请告诉我们。”这是驻村工作队队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义和镇组织100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村支“两委”成员进网格、进院坝。100名村(居)民小组组长、100名在家无职党员进入微网格单元。“网格吹哨、党员报到”的联动机制,让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义和镇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10个“坝坝”自治委员会,由党员、乡贤、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组成。他们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义和镇召开“党建+坝坝会”“书记+坝坝会”35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68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9个。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次次温暖的帮扶。
【 村规民约,“约”出新风 】
在仁和村,村民李良顺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经过民主讨论,一起制定下来的。”
在坝坝会上,仁和村将人居环境整治、红白喜事、家风乡风等内容融入民主讨论。针对滥办酒席、赡养老人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约束条款。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了集民意、合民情、约民行的作用。
义和镇建立健全五项村民自治制度: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338”群众工作制度、坝坝会制度、“坝坝”重大事项议事制度。这些制度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自治格局。
如今,在义和镇,勤俭节约成为新时尚,红白喜事尽量简办,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村规民约“约”出了文明新风尚,“约”出了乡村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