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浇”出“幸福花”——赵家街道茶竹村以“三个一”工作法破解“三多”难题铺就振兴路
“谢书记,我那块地再要不回来,我就把他们种的柑橘树砍了!”前不久,赵家街道茶竹村党支部书记谢公政接到了茶竹村1组村民陈昌远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火药味很浓。谢公政当即带着两名“法务轻骑兵”赶去现场,用3天时间查清土地权属,化解了纠纷。
茶竹村地处万开云交界处,曾是矛盾纠纷多、留守老人多、产业难题多的“三多村”。2023年12月,中国法学会派驻的第一书记带来资源与智慧,与村支“两委”琢磨出“三个一”工作法——开辟一个阵地、组建一支队伍、培育一种文化,让法治清泉浸润乡土,铺就振兴路。
茶竹村4组的四合院里,“法治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普法室里,法学博士包一明正在给村民讲防诈骗知识;调解室中,两户村民正在用“无人律所”平板电脑查案例;休闲室里,老人孩子正在观看法治漫画……这个“麻雀小院”藏着大作用。
“以前遇事要么忍要么吵,哪懂找法?”村民李秀林说,去年孙子误充游戏币,是“无人律所”连线律师,3天就追回了钱。这个链接5万多名律师的数字神器,成了大家“随身法务助手”,土地纠纷、赡养矛盾“一查就明,一解就顺”。
如今,法治小院已开展普法活动48场,解决纠纷30余起,2000多名村民接受法治教育。“连3岁娃娃都知道‘遇事找法不找茬’,变化看得见!”谢公政说。
“茶竹村地散、路陡,解决纠纷得靠‘铁脚板’加‘快马’。”谢公政指着4辆电动摩托车说。村里组建“1+4+8+N”法治队伍:1名中国法学会派驻人员牵头,4支“法务轻骑兵”骑电动摩托车跑遍全村,8名法律专家组成顾问团,N名“法律明白人”扎根邻里。
去年夏天,茶竹村2组有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争吵,“法务轻骑兵”张勇冒雨骑电动摩托车赶到现场,带着老党员查旧账、找证人,当天就划清边界。“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矛盾刚冒头就把它摁下去。”张勇说。
截至目前,“法务轻骑兵”队伍已骑行4000公里,调解纠纷80余起,成功率100%。“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成了村里的日常。
“请评委亮分!公证员记录!”去年4月,“茶竹法—沃柑王”评选活动在法治小院举行。法官现场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公证员全程公证,处处彰显法治元素。
柑橘种植户胡值森获“沃柑状元”后,他家的沃柑售价从每公斤2元涨到7元,年增收1万多元。如今30多户种植户年增收数十万元。
在茶竹村,法治文化还融入每个角落、每件事上:“三八”妇女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被编成山歌;宪法日当天,老人孩子开展知识竞赛;红白喜事,“法律明白人”现场讲规矩。“法治不是冷条文,是暖日子。”谢公政说。
从“三多村”到“纠纷有办法、留守有关怀、振兴有措施”的“三有村”,茶竹村的蜕变,藏在法治小院的灯光里,写在“法务轻骑兵”的行程中,甜在沃柑的清香中。在法治清泉的浸润下,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这个小山村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