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集智聚力建言献策 同心合力共谋发展 两会访谈

日期: 2023-02-06
字体:


 
 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将于2月7日开幕,区政协各界别的委员们满怀参政议政的热忱与激情,带着社会各界万千民众的心声和期望而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凝聚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采访了6位政协委员,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方苛

  

    打造“增长极”当好“领头雁”——专访区政协常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方苛
  “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奋斗目标催人奋进。”对于如何打造渝东北川东北重要增长极,区政协常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方苛提出建议。
  “建议发展目标要更高一点。”方苛说,当前,虽然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新的发展机遇已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市场信心得到提振。要打造渝东北川东北重要增长极,当好“领头雁”,只有发展目标高一点、发展速度快一点,才能在区域发展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和贡献力。
  “建议路径方法要坚定不移。”方苛说,要坚定一个抓手不动摇、落实各项机制不动摇、树立争先导向不动摇。一个抓手即坚定不移以“五个一批”为重要抓手,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统揽起来。工作机制即继承好、坚持好原有的各项高效工作机制,对在打造渝东北川东北重要增长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研判、会商、解决。争先导向即创造创优争先、比拼发展的工作氛围,让出色的工作实绩与亮眼的考核结果、鲜明的用人导向挂钩。
  “建议工作举措要落实落细。”方苛说,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突出引导市场、社会、企业预期,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要坚持除险清患,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安全。要坚持改革求变,以数字化变革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绿色化变革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更大力度改革推进更高水平开放。要坚持惠民有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大力推进便民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记者 肖雄)

张聘


  精雕城市“颜值”精致塑造“气质”——专访区政协委员、区妇联副主席张聘
  区政协委员、区妇联副主席张聘,是土生土长的开州人,亲眼见证了开州城市面貌的美丽蜕变。作为妇联界政协委员,她比较关注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区域性城镇组群大城市”建设目标,借此契机,她就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提出建议。
  “要高标准绘制蓝图。”张聘建议,要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落地性,精心守护南山“绿心”,加速完善环湖城市带、全面提升浦里城市带,早日形成“一心连两带、两带比翼飞、三域相辉映”的大城市形态。
  “要高质量推进建设。”张聘说,环湖城区是“双百”城市的主引擎、主战场,要全面铺展、全面提升,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一批服务设施、开放一批公共空间,尽快填满建设空间、补齐功能要素,加快丰泰、大丘、红光、盛山片区提质提效,打造15分钟工作圈、生活圈,切实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要坚持全方位保护、全要素打造、全空间提升,充分展现开州城市山水颜值、人文气质、宜居特质,使之成为声名远播、近悦远来的璀璨明珠。
  “要高水平提升管理。”张聘建议,要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意识,将城市更新嵌入到城市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议政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制定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推进城市智管、细管、众管,下足“绣花”功夫,精心打扮城市“颜值”,精细刻画城市“表情”,精致塑造城市“气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公园城市,不断凸显城市竞争新格局,彰显城市文明新魅力。
  (记者 肖雄)

王丹



  引入科技要素 赋能绿色兴农——专访区政协委员、厚坝镇经发办主任王丹
  区政协委员、厚坝镇经发办主任王丹,既是一名农业界政协委员,也是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已成为全区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此她提出建议。
  “要依靠科技促转型。”王丹建议,要积极引入科技要素,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推动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和技术性改造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生力军,推广绿色高值种植模式、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
  “要锚定产业持续抓。”王丹说,农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的主导产业体系;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要围绕链条全面补。”王丹建议,要强链补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创新销售模式,持续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条;补齐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链条短板,以市场销售端发力带动农户生产端给力。
  “要突出品牌加速创。”王丹建议,要打造一批高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速创建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持续推动产业标准化、
  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记者 肖雄)

彭稀


   畅通城乡动脉 建设交通强区——专访区政协委员、区能源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彭稀
  区政协委员、区能源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彭稀,既是经济界委员,也是民盟盟员。她说,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大节点”目标,点燃了全区“交通强区”建设的一团火。
  “要持续聚焦铁路破零圆梦。”彭稀说,铁路是我区“十四五”时期交通建设的重头戏。虽然“三高四普两环线”铁路网络已纳入全国、全市专项规划,但要持续跟进,争取规划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对于已开工建设的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要做好项目保障,加快建设进度。
  “要加快推进航道等级提升。”彭稀说,开州水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高不高,关键在于小江航道通航能力强不强。建议按照Ⅰ级航道标准,加快实施小江航道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开州港承载能力提升,着力构建高等级促联动的水运体系。
  “要加快推动航空联动互动。”彭稀说,开州通用机场项目已纳入重庆市民航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统筹各方资源,按下“启动键”,推动项目开工建设,链接周边机场,加快构建“一场联周边”的航空体系。
  “要加快推进城乡路网建设。”彭稀说,目前,开州境内高等级公路占比较低,路网结构有待优化。建议加快实施巫云开、开梁、万州至开州南雅等一批高速项目,实现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半小时以内上高速”目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交通补链强链,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内部微循环,着力构建高密度广覆盖、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城乡交通网络,推动我区城乡“动脉”更畅通、更惠民。
  (记者 肖雄)

邓辉


  高效盘活资源 擦亮旅游名片——专访区政协委员、重庆市啊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辉
  区政协委员、重庆市啊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辉,在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奋斗目标中,他比较关注“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
  “要抢抓项目强设施。”邓辉建议,要以汉丰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开工汉丰湖游客集散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抓项目、补短板、强基础,不断提升开州旅游“硬”实力。
  “要盘活资源兴产业。”邓辉建议,要盘活以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打好“红色牌”,发展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业态;盘活以汉丰湖为代表的蓝色旅游资源,打好“三峡牌”,发展运动康养、水上游乐等业态;盘活以雪宝山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打好“生态牌”,发展中药康养、避暑度假等业态;盘活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金色旅游资源,打好“乡愁牌”,发展农事体验、踏青赏花等业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开州展现出更加美好的新图景。
  “要重营销强品牌。”邓辉建议,要持续做好节庆营销,举办汉丰湖半程马拉松、全国桨板赛等精彩赛事;持续唱响开州四季旅游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擦亮开州旅游“名片”。
  “要彰显文化促融合。”邓辉建议,要深度挖掘开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讲好开州故事,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高标准建设景点景区、特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高品质打造大三峡大秦巴文旅融合“新地标”。
  (记者 肖雄)

王道富


  打造绿色工业 坚持零碳排放——专访区政协委员、白鹤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王道富
  区政协委员、白鹤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王道富,在开州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开州的沧桑巨变。作为侨联界政协委员、白鹤电力公司职工,他比较关注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建设目标。
  “建议政府要用好优势。”王道富说,浦里新区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拥有渝东北唯一可连片开发的土地资源,是三峡城市核心区空间拓展的主要承载区,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只有高起点超前规划市政基础设施、高规格配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筑好巢、引好凤、引真凤,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要确定好发展模式。”王道富建议,浦里组团、白鹤组团和临江组团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坚持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开州资源吸附力较弱,主要靠承接制造业转移,建议政府要坚持招商引资引智与自主创新创业双轮驱动,理清思路确定好发展模式,让绿色工业集聚区更具专业化、数字化和特色化。
  “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王道富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碳达峰碳中和已是全国人民的限时任务。招商很难,成功引进一个企业更难。尽管这样,我们仍需坚持宁缺毋滥。承接产业转移,但绝对不接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开州要的是绿色工业,来者必须姓“绿”,坚决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坚持零碳排放、循环高效,倾力建设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