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审计局关于2023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公告
重庆市开州区审计局
关于2023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
审计情况的公告
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区审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庆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经济监督根本定位,聚焦重大政策部署、重点行业领域、重点民生事项,依法审计了2023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审计结果表明,2023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沉着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攻坚克难、承压前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厚重答卷、高分报表。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05亿元、同比增长21.07%,争取上级补助82.49亿元,为财政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了财力支撑;财政支出更加聚焦关键点位,有力保障投资、“三保”、“三农”、教育等重点领域、重点工作。总体来看,财政“收”的成色更足,“支”的重点更准,2023年度区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一、全区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市审计局统一组织、区县审计局交叉审计了区县2023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情况、财政运行质效暨园区改革攻坚情况。审计结果反映,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05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结余等,收入总计140.76亿元;支出完成99.85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债券还本支出等,支出总计140.76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7.2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债务转贷收入等,收入总计91.3亿元;支出完成67.78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总计91.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0.6亿元,均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审计结果表明,区财政局等部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预算收支管理,财政运行情况总体平稳,园区改革攻坚有序推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一是财政存量资金统筹不到位,未及时收回2家单位结转2年以上的财政资金1008.34万元。二是区财政局对非税账户监管不到位,未及时将2023年度非税收入6036.42万元缴库。
(二)预算编制及执行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7个单位未将结转结余资金388.86万元纳入年初预算编报,30个单位无预算或超预算实施政府采购2.75亿元。二是未及时分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17亿元。三是7个单位支出不合规,涉及资金207.56万元。同时,还存在预算编制信息不准确、预算公开数据不真实、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问题。
(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一是效益发挥不充分。由于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未经批准缩减规模等原因,30个项目、4.38亿元资金滞留或结存在区财政,15个项目、1.15亿元资金未拨付使用。二是使用不规范。区财政违规统筹专项资金3500万元,1个单位以拨作支、虚列支出7612.23万元,1个单位挪用专项资金10.1万元。三是机制不完善。预算绩效挂钩、绩效评价考核等机制未建立,对部门单位绩效目标编制管理不到位。
(四)财政决算草案编制方面。决算编报不准确,7个单位决算报表中未填或少填公务车辆购置费191.4万元,3个单位未在决算报表中填列设备采购支出23.6万元。
二、区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3个部门及所属18家单位202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对部门管理的相关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从审计情况看,相关部门单位不断加强预算收支管理,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预算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3个部门存在未将公务用车采购、车辆罚没收入、征地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等问题,涉及金额385.89万元。二是预算执行不严格,1个部门挪用资金73.97万元,1个部门通过大额充值油卡隐匿结转结余资金22万元,2个部门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列支13.73万元。
(二)专项资金使用绩效不够高。一是使用不及时。8个项目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建设进度滞后等原因,导致3815.9万元专项资金闲置。二是使用不规范。3个项目未按进度拨款、涉及资金260.49万元,1个部门违规改变专项资金用途31.71万元。三是使用不精准。1家单位审查数据不到位、执行标准不严格,超天数、超标准发放农村客运营运补贴56.85万元。
(三)财政资金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2个部门未按规定上缴结转结余资金、非税收入等,涉及资金58.91万元。二是1个部门涉企收费不规范,无依据收取费用46.2万元,未按合同约定退还履约保证金5.64万元。三是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1家单位部分电子设备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1个部门存在固定资产账卡不符、未及时进行资产报废处置等问题。
三、重点行业领域审计调查情况
通过交叉审计、就地审计等组织方式,对三峡后续工作情况、中小学校使用教育资金情况,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
(一)开州区三峡后续工作专项审计调查。本次审计重点抽查三峡后续项目174个,涉及项目投资70.09亿元,其中三峡后续资金24.32亿元,主要发现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三峡后续项目建设管理有差距。6个项目擅自调减建设内容和标准,8个项目实施进度滞后、涉及资金11,288万元,15个项目未按规定履行公开招标、施工许可等程序,2个项目提前支付进度款、提前退还保证金2653.58万元,15个项目拖欠工程款2789.12万元,32个项目未及时办理结决算。二是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有差距。移民技能培训不到位,部分培训三峡移民占实际参训人员的比例低、培训时长未达到规定要求;农村移民安置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不到位,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存在消毒设施未安装、水质检测不达标等问题。三是库区地灾危岩治理有差距。3处地灾点未开展现场核实工作,9处地灾点未按专业机构意见进行避险搬迁处理,21处灾害灾情未按规定上报,在高切坡治理上也存在群防群测人员未完成监测任务、2处高切坡治理不及时等问题。四是资金资产管理使用有差距。10,261.15万元结余资金未及时收回统筹使用,7.23万元移民资产收益未用于三峡后续工作,6个项目由于结算审核把关不严导致损失浪费资金160.57万元。
(二)开州区中小学校2020—2022年教育资金使用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了教育投入、经费管理、学校建设、学生食堂等方面,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教育资源配置还要优化。部分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例如2022年秋季,31个学校、共628个教学班人数达到大班额标准,其中153个达到超大班额标准;部分学校超计划招生,审计抽查23所学校,其中12所超计划招收教学班44个、21所超计划招收学生1742人。二是补助经费管理不够规范。1个教管中心虚假列支公务用车费用套取资金5.14万元,11个教管中心未实行定点租车、涉及费用89.4万元,1家单位未上缴结余资金146.84万元,13所学校超预算列支教师培训费52.76万元,1所小学违规参加无教育培训资质机构举办的教师培训。三是学校建设维护不够到位。校舍安全年检制度落实不力,存在未按时开展鉴定、未建立校舍信息台账和排查鉴定记录等问题;3所学校将维修整治工程发包给无资质企业,1所学校将维修整治工程直接发包。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情况
对1名乡镇领导干部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落实资源环境工作部署有差距。村级巡河、河长公示牌管护等制度未全面落实,恢复补足耕地、煤矿污水治理等任务未按时完成。二是履行资源环境监管职责有差距。2户村民建房未批先建,2户新增设施农用地未进行备案管理,同时还存在电站生态下泄管道、养殖污水处理设施、场镇污水管网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三是管理资源环境相关资金有差距。应缴未缴垃圾处置费3.22万元,资金核查控制不到位导致4万元现金长期由个人保存、脱离监管。
五、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实施投资审计项目10个,涉及送审资金总额15.33亿元,综合审减1.77亿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一是“高估冒算”现象仍然存在,9个项目多计工程价款13,389.58万元,2个项目多计待摊投资4344.53万元,审减金额达到送审总额的11.5%。二是3个项目应退未退或超额收取保证金。三是5个项目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未取得发票、账表与实际情况不符、将不合规支出列入建设成本等问题。
(二)建设程序执行不严格。一是增加投资未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涉及5个项目、金额7988.57万元。二是8个项目开工后才办理施工许可、规划许可、安全监督等手续,4个项目未及时开展竣工联合验收、环保验收,3个项目消防、水土保持设施等未经验收即交付使用。
(三)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一是2家建设单位违背招标文件条款,在签订合同时调整了措施费、履约保证金等内容。二是建设单位管理不严格,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履职不到位,4个项目存在随意变更现场负责人员、未按规定开展现场检查等问题,3个项目未按设计施工。三是3个项目存在工程资料不完善、签证记录不一致等问题。四是5个项目维保不够,存在局部破坏损毁、苗木死亡等问题。
以上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情况以附件列表反映。对于这些问题,区审计局已依法出具审计报告,对重要事项下达审计决定,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已移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单位高度重视,认真采纳审计建议,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已收回、上缴资金0.46亿元,减少拨款1.55亿元,其余问题正有序整改中,我们将持续跟踪督促,年底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六、审计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坚持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健全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长效机制,腾挪财力优先保障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强财政与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同,消除政策执行中的不衔接、资金安排中的不精准问题,切实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做实做细新增专项债券和专项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分配,加强项目论证,加快项目实施,充分释放财政支出功效。依法依规做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加强财源税源培育和资金统筹,清理盘活存量资金、闲置资产,合理推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刚性约束。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一体完善绩效目标管理、预算执行监控、重点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等制度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取得实效。把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长期导向,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把牢预算编制关口,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完善支出审核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坚决防止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和无效、低效支出。
(三)进一步深化各类监督贯通协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巡察监督、人大监督、组织监督、财政监督等监督力量的贯通协作,切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在审计整改督查上深化协作,合力推进跟踪督促检查,推动整改责任压紧压实,坚决查处拒不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在审计成果运用上深化协作,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评价、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坚决查处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推动整治重大、共性、典型问题,真正让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