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号建议的复 函
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号建议的
复 函
张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链,打造地方品牌的建议》(第10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一村一品”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局调优、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新、营销调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区已成功申报“一村一品”区级示范村52个、市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镇1个、国家级示范村3个。今年,我们把“一村一品”作为微型经济圈来抓,引导、鼓励、支持各镇乡街道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以紫水乡为重点实施1万亩大豆提振行动、在紫水、大德、郭家、敦好、关面、满月等3万亩桔梗基地、在谭家、河堰、满月、雪宝山、关面等6万亩黄连基地等,用2-3年时间持续跟进,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关于农业产业链的问题。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2019年,全区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增至120万亩,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3亿元,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额达到4.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81元。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用力:一是模式创新。探索、深化“集体经济+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三变+特色产业”等模式,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二是提质发展特色产业。围绕“两环两区”(两环:环汉丰湖城区、环浦里新区;两区:南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区、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区),努力构建形成以中药材、柑橘、冷水鱼、生态畜牧为主,以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为补充的“4+N”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今年用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1.3亿元,一方面,新建标准化果园1.5万亩、中药材基地2万亩、茶园3000亩等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极大改善种养业产业基地的生产便道、排灌沟渠、产品加工、仓储等基础设施。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形成规模原料基地、提供农民就近就业岗位。计划投资2500余万元,打造大德梨海、尚善竹溪、巴山大鲟、天上满月、紫水药花谷等乡村旅游地标,策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巩固提升紫海云天山植物园、钟坪山花谷等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点)21个;建设益农信息社427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配合商务部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建设,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卖出好价钱。
三、关于打造地方品牌的问题。一是大力宣传推介。持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三峡药博会(今年线上举办)、西部农交会等重要节会活动,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展示展销优质农产品,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我们将联合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借助“抖音”“今日头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推荐我区农产品品牌,“开州冷水鱼”品牌推送重庆卫视进行宣传播出。二是强化品牌质量管控。我委牵头制定了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开州区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执法检查,确保不因农产品质量问题损毁一个品牌声誉。三是出台地方品牌扶持政策。出台了农产品品牌奖励扶持政策及验收兑现实施办法,对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按每个产品给予3万元的奖励扶持,对新获得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按每个产品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奖励扶持,对新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按每个产品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扶持等,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申报认证“两品一标”、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名特优新目录农产品,做亮开县春橙、开县木香、开州再生稻、开州香肠等区域品牌,复兴南门红糖、紫水豆干、冰薄月饼等老字号,真正让品牌强农起来。
此复函已经扈月文主任审核,黄成涛副区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0年8月24日
(联系人:郭登峰,联系电话:5228016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