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开州府办发〔2022〕33号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加快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年)》(渝健推委办〔2020〕1号)、《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渝卫发〔2021〕62号)和《重庆市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开州府发〔2021〕6号),结合开州区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开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扎实推进健康开州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护航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16年的76.05岁提高到77.1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32.57/10万下降至10.79/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2‰下降至3.45‰。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完成公立医疗机构章程制订。区人民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创新编制管理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编制总量提升至1800名,高级职称人数增加42.6%,职工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持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成卒中、胸痛、创伤、儿科、产科五个救治中心和区人民医院紧急医学航空救援点,胸痛、卒中中心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医改便民长效机制得到巩固,二级以上医院便民门诊、预约诊疗、Wi-Fi信号、线上自助服务、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全覆盖。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面落实药品采购“两票制”,基药使用率超额完成上级考核指标,群众就医负担切实减轻。
分级诊疗体系初步建立。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牵头,医共体覆盖全区所有40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区级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区聘乡用编制池,推进医共体内上下级用药衔接和医防融合发展,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取得实质进展,远程培训和诊疗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型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内就诊率超过95%。建立星级村卫生室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和医保总额激励约束机制,评定五星级村卫生室14个、四星级118个、三星级268个。组建“1个全科医生+1个专科医生+1个公卫人员+1个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326个。
综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构建多层级综合监管制度,形成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改革组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完善区、乡镇、村三级执法监督体系。全面加强行业监督执法,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大力推进平安医院建设,认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和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检查,持续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领域不正之风,每年监督完成率100%。2020年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在年度工作考核中进入全市前八名。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人民医院通过第一轮“三甲”周期性评审,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安康医院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完成区妇幼保健院流程改造、区精卫中心二期等重点建设项目12个,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个、村卫生室35个。创建市级美丽医院2个、智慧医院2个、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个,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7个、“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中医馆实现4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由693个增到861个,其中区属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街道)医疗机构40个、村(社区)医疗机构476个、社会办医疗机构339个(规上民营医疗机构12家);“三甲”综合医院1个、三级中医医院1个、“二甲”综合医院1个、“二甲”妇幼保健院1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由4.5张增到5.36张。
人才科技不断增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59人增到2.79人、注册护士由2.34人增到4.42人,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3.46人。硕博人才由91人增到190人、高级职称由171人增到491人。区域重点学科由2个增到5个,市级重点专科由6个增到11个,市级特色专科由4个增到13个。区人民医院引进应用医疗新技术、新项目178项。完成全区120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均开通使用电子健康卡。
中医药事业加速发展。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全区二甲以上医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40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其中市级“精品中医馆”6个,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家庭医生团队均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建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区级中医重点专科7个,有市级名中医3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评选区级名中医4名、建立区级名中医工作室2个。新培育康复理疗技术人员142名,区人民医院新建智能康复理疗中心,4家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理疗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3.健康开州建设扎实推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6年的40元提高到74元。数字化接种门诊由8个增到32个,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52%。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孕产妇零死亡,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85%。健康促进持续增效,新增健康主题公园1个、健康食堂2个、健康促进机关2个、健康促进学校8个,健康促进学校比例达55%,全区所有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1.2%提升至20.98%,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成功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受到国务院督导组充分肯定,6个先进集体、17名先进个人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在常态化防控中不断提升流调溯源能力、核酸检测能力、平急转换能力,储备流调溯源人员130人、核酸采样人员3291人、核酸检测人员164人,PCR实验室由2个增加到5个,单日单管检测能力超过1.2万人份。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由100.37/10万降至89.13/10万。成功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血吸虫病、碘缺乏病控制在消除状态。建成尘肺病康复站8个,全面完成国家《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和《重庆市职业病防治规划》目标,成功通过国家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现场评审。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和流程改造、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建设、区中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明显提升。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整洁行动六项重点指标均超任务完成,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指标。升级改造农贸市场6个,成功通过病媒生物防制C级达标验收,创建无烟党政机关33个,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16个,卫生单位16个,生态卫生村12个。
4.人口家庭服务优质高效。
人口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稳定,全面两孩政策平稳有序实施。202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4.32‰、自然增长率为2.11‰、性别比为109.42。2020年,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费3924.72万元,兑现扶助24024人3884.61万元,全区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覆盖率均达 100%。制发开州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实施方案,培育独立婴幼儿照护机构7家;配置母婴室10个,配置率达100%。40个基层医疗机构新增老年人医疗照护、养老关怀等服务内容,57个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两证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养结合机构8家。获评2018—2020年度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5.健康扶贫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鲁渝健康扶贫协作走在全市前列,高质量通过国家贫困区县退出评估检查、国家普查和第三方评估。2016年至2020年,累计医疗救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3414人、11358.45万元。2017年9月以来,累计特别资助104558人次、3466.58万元,累计特困减免3.26万人次、622万元。贫困人口住院自付费用比例严格控制在10%,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自付费用比例严格控制在20%。共计办理特病卡11520人,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保持三个100%。
专栏1 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十三五”目标值 |
2020 年值 |
指标 属性 |
健康状况 |
1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 |
77.17 |
预期性 |
2 |
婴儿死亡率(‰) |
≤4 |
3.45 |
预期性 | |
3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6 |
5.26 |
预期性 | |
4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15 |
10.79 |
预期性 | |
5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0 |
20.98 |
预期性 | |
公共卫生 |
6 |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元) |
≥65 |
74 |
约束性 |
7 |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 |
≤270 |
227.92 |
预期性 | |
8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0 |
90.72 |
约束性 | |
9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0 |
90.34 |
约束性 | |
10 |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80 |
97.13 |
约束性 | |
11 |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
≥95 |
99.98 |
预期性 | |
12 |
规范化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 |
≥90 |
92.43 |
约束性 | |
13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75 |
77 |
预期性 | |
14 |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5 |
24 |
约束性 | |
卫生资源 |
15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59 |
2.79 |
预期性 |
16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3.24 |
4.42 |
预期性 | |
17 |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
5.26 |
5.31 |
预期性 | |
18 |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
2 |
2.59 |
约束性 | |
19 |
区域内就诊比例(%) |
≥90 |
95 |
预期性 | |
人口与计划生育 |
20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5以内 |
2.11 |
预期性 |
21 |
出生人口性别比 |
105.5 |
109.42 |
预期性 | |
22 |
出生符合政策率 |
≥90 |
96.97 |
预期性 | |
23 |
总和生育率 |
1.8左右 |
1.2 |
预期性 |
第二节 “十四五”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州区抢抓战略机遇,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发展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卫生健康发展由医疗卫生拓展到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全领域,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二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过程中,重庆将建设西部医学中心和三峡库区分中心,为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利好环境。三是生命技术不断突破、医学科学加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入融合,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人民群众健康理念不断改变,健康需求日益多元,为发展卫生健康服务创造了广阔空间。
面临的挑战。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老龄化程度加深、三孩政策深入实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对卫生健康日益增长的需要。二是疾病谱不断变化、重大传染疾病和病媒生物输入风险加大、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贯彻等等,给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的任务。三是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中,周边区县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给我区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存在的困难。一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大力度,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还需强化。二是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高端人才缺乏。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短板,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平急转化能力不足。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待深入,区级龙头医院需要加快实现向质量内涵发展的转型,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持续提高;新型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区域医共体建设还需持续加强。五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基层医疗质量管理、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有所欠缺。六是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安全建设有待加强,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不足。七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相适宜的政策和服务亟需完善。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开州行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两个维护”为最高准则。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自觉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推进健康开州建设。
坚持健康优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健康环境,倡导健康生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进群众就医获得感。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社会办医,丰富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进步能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多方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抓重点、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结合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医疗公卫之间的资源配置与分配,兼顾各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重症救治、疑难症诊治、重大疾病与慢性病防治能力。推动防控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让老百姓共享卫生健康发展成果。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立与“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相协调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提升,力争建成三峡城市卫生健康核心区重要支点、渝东北川东北康养产业高地,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卫生健康综合实力和水平位居渝东北地区前列,群众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展望2035年,全区将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卫生健康合作更加紧密,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多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卫生健康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位居渝东北地区前列。
到2025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更高。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3岁,婴儿死亡率低于3.5‰,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0/10万,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资源配置更优。科学规划布局浦里新区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区人民医院内涵发展和中医院提质扩能,加快建设江、东、浦片区医疗中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构建以公立医院为龙头、片区医疗中心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服务能力更强。坚持立足本区、辐射周边,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坚持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不断提高特色专科水平、重病大病救治能力、整体竞争力以及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到2025年,拥有“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4个。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创建。坚持医防协同,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提质增效,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健康管理更加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人心。
体制机制更活。健全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创新编制管理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财政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机制,落实村卫生室多渠道补助和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动态调整乡村医生补助标准,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
群众获得感更多。大力推进“美丽医院”建设,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环境。认真贯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改进服务作风,不断优化便民措施,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度、满意度。
专栏2 重庆市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平均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
健康 水平 |
1 |
人口预期寿命(岁) |
77.17 |
79.3 |
预期性 |
2 |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 提高 |
预期性 | ||
3 |
婴儿死亡率(‰) |
3.45 |
≤3.5 |
约束性 | |
4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5.26 |
≤5 |
预期性 | |
5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10.79 |
≤10 |
约束性 | |
6 |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5.04 |
≤13.5 |
预期性 | |
7 |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3.7 |
≥94 |
预期性 | |
8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0.98 |
≥30 |
预期性 | |
健康 生活 |
9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4.8 |
≤22 |
预期性 |
10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8 |
≥52 |
预期性 | |
健康 服务 |
11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79 |
≥3.6 |
约束性 |
12 |
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
1.02 |
≥1.1 |
预期性 | |
13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4.42 |
≥4.5 |
约束性 | |
14 |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
0.16 |
≥0.2 |
预期性 | |
15 |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49.46 |
≤49 |
约束性 | |
16 |
每100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
0.12 |
≥0.25 |
预期性 | |
17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0.72 |
≥94 |
预期性 | |
18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0.34 |
≥94 |
预期性 | |
19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76 |
≥4.5 |
预期性 | |
20 |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55 |
≥60 |
预期性 | |
健康 保障 |
21 |
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
78.58 |
≥85 |
预期性 |
22 |
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
70 |
≥72 |
预期性 |
第三章 重要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网络建设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启动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级创建。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强化社区疫情防控网络,织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疫情防控网络。提升区级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加大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规范患者全程治疗和随访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卫生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筹资机制、使用机制和分配机制。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建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将公共卫生履职情况纳入公立医院医共体绩效考核。强化区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人员管理按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政策执行。强化公共卫生分级分类服务与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协同落实“医防融合”的全程健康管理。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实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平性。探索区疾控中心和区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探索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
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区级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应急保障网络,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应急人员和应急物资“双储备”常态化机制。健全平急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应急救援队制度,探索建立急诊ICU 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加强“120”网络站点和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健全院前急救和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能力,探索建设陆水空立体医学救援网络,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升级改造发热门诊及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医院“平急结合”可转换病区,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按照不低于医院编制床位的10%预留后备救治床位。加强重大疫情应对培训、演练和宣传普及。
提升监测评价预警能力。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整合现有的疫情监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等模块,整合数据,构建集人口信息、社会信息、健康信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动态更新、监测。组建区级健康及危险因素监测评价、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库,建立定期实时监测评价预警制度和评价结果运用机制,提高实时动态分析研判能力,为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区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临床药学等专科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检测、隔离、转运等处置能力。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布局“医民融合”方舱设施。
专栏3 重大疾病防治
区疾控中心流程改造。房屋改造面积9270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负一层至十层室内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室外幕墙改造5547平方米,PCR实验室建设,购置PCR检测仪11台,病毒核酸提取仪4台,生物安全柜8台等仪器设备等。 疾控能力和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疾控网络现代化建设,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区中医院传染病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构筑“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疾控网络。 健全院前急救和医学救援网络:加强“120”站点和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区级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能力。 三峡库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防治研究所建设: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重大传染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艾滋病防控、结核病防控、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手足口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 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及麻疹、乙肝、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 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网络,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将重点癌症、脑卒中等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龋齿等常见病防治。 |
第二节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开州行动
实施健康促进行动。扎实开展“健康中国行”等品牌活动,有序推进15项专项行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推行医疗、健康“双处方”制度。巩固全国优秀健走示范区和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活动,深入推进健康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院坝“五进”活动,大力推行“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模式。引导居民养成“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实施控烟行动,推动室内和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开展限酒行动,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全民健身。
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规范患者全程治疗和随访管理。完善人畜共患传染病综合治理策略,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接种门诊数字化建设和疫苗冷链管理,适龄儿童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实施地方病综合防控,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克山病、麻风病、消除疟疾状态。
强化慢病管理。实施医防融合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努力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完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网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三高”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共管,指导前期人群加强健康管理,科学降低发病风险。区域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将重点癌症、脑卒中等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到2025年,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3.5%。
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成立心理咨询门诊,推进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和投入、运行、管理机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建立重点传染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独立收治病区,创新建立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集中康养管理社区,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启动区精神卫生中心二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创建,加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拥有4.5名精神科医师、拥有心理治疗师1名,每个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甲级乡镇卫生院至少具备1名精神科执业医师,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0%。
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强化职业危害源头防控,加强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按规定开展职业病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强化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深入实施职业病保护措施。到2025年,职业病发生率下降,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持续下降,劳动者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专栏4 健康促进与教育
健康中国开州行动重大专项行动: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等15项行动。 健康细胞建设:创建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 全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施控烟行动,推进合理膳食行动计划,鼓励全社会减油、减盐、减糖。 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程,健康素养创建活动。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网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区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购置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心理热线接听系统、睡眠监测仪等设备,建设镇村两级心理健康服务示范点。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完善精神卫生服务机制,健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立心理干预专科。 精神病医院建设:完成惠爱、菩心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建设。 职业健康促进:加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使其具有辖区内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能力。完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职业健康检查能力提升。完成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尘肺病康复站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持续加强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强化以环境治理为主、以专业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爱国卫生运动传统深入全民,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整体联动新格局基本建成,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提高。
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高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补齐工作短板、强化薄弱环节。落实“区领导+区级部门”社区网格化帮扶责任制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区域全社会宣传动员,大力营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浓厚氛围。严格督导考核奖惩,完善巩固创建成果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环境,优化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推进支持按政策生育的制度和环境建设,全面落实生育延长产假和生育保险等政策,落实生育补贴津贴制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升人民生育意愿,营造有利于生育的文化环境。完善家庭发展支持网络和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营造生育友好的家庭环境。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新的生育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托幼服务多元发展。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健全人口与家庭发展基层工作网络,推动各地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计生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改善完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预警制度。推动健康家庭建设。
全面提升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等级评审工作,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产科、儿科资源供给,强化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加强孕产妇及儿童管理,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特殊高危孕产妇、特殊儿童及早产儿管理工作。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积极推行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孕前期中期保健、孕产检查、产后访视及儿童体检等保健服务,对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实行救助、强化高危孕产妇追踪管理,多措并举严格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严格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行为等系列综合措施,促使全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升。逐步推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预约诊疗服务,进一步优化门诊科室布局和服务流程。
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网络,增强家庭抚幼功能,构建完善“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网络。支持托幼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对家庭照护婴幼儿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依托职业院校加强托育人才培训。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广泛开展托育服务试点示范活动,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成一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5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
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托育服务能力,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低于4.5个。到2025年,建成2所以上具有示范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深化医养结合,协助培育养老新业态,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稳步建立长期照护保障网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兴办老年病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扶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和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专栏6 医养结合服务
健康养老产业建设:提升街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服务能力,打造“一刻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建设,积极扶持民营企业提供养老服务。 |
实施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老年病科建设,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到2025年,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60%。开展老年医学水平提升工程,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力度,为社区居家老年人开展家庭病床、巡诊等延伸医疗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增加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推动老年心理关爱试点项目,指导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和神经退行性病症的早期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实施老年人失能预防项目、心理健康预防及营养干预计划。
专栏7 重点人群健康改善
健康老龄化: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心理关爱试点项目。 健康妇幼:健全妇幼保健能力建设,组建区域妇幼健康服务联盟,开展母婴安全促进行动、健康儿童促进行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 青少年健康:学生健康危害因素与常见病检测与防治。 流动人口健康维护: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流动健康促进行动项目。 |
第四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明确医疗服务网络和功能定位。坚持立足本区、辐射周边,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坚持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力争建成三峡城市卫生健康核心区重要支点、渝东北川东北康养高地。坚持保障基本、创新机制,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健康服务职能的平台。加强区级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和技术支持,通过建立医共体,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全区人民。
完善医疗资源布局。科学规划布局浦里新区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区人民医院内涵发展,提升区人民医院门急诊、血液净化、体检及远程诊疗服务能力,实施区中医院迁建和区妇幼保健院提质扩能建设,启动“三级”妇幼保健院创建,依托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在区内建设四个“五大中心”(临床服务、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共享、医共体高质量管理)。推进5个片区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网络,迁改(扩)建正安、紫水、赵家、丰乐、镇东、关面、高桥、金峰、五通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区域资源整合,提升基层在检验、病理、影像、心电和消毒供应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加强短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短缺专科领域发展。
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互联网+处方”监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改善医疗质量安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开展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财政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机制,绩效考核工作,重点提升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在全国全市排名位次。扩大基层卫生人才总量,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补助政策,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血液安全保障,完善无偿献血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强化血液质量和安全保障,血液核酸检测率达到100%。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认真贯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严格医师执业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改进服务作风。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强内涵、提质量,不断提高区属医院特色专科水平、重病大病救治能力、整体竞争力以及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发挥三峡城市卫生健康核心区重要支点作用。到2025年,全区拥有“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4个。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创建。支持医疗机构运用智能辅助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抓好区域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预约诊疗,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全面推开医防融合发展改革,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大力推进“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便民措施,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度、满意度。推动与毗邻地区建立跨区域120救援服务、医师多点执业、医疗服务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卫生健康数据信息共享交换等机制,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专栏8 医疗服务改进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区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建设,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提质扩能建设。 优势学科建设:区人民医院建设血液风湿、肾内、神内、心内、胃肠外科、胸心外科、检验、影像等8个优势学科。区中医院建设妇科、脑病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儿科等5个优势学科。 等级创建工程:启动区中医院创“三甲”、区妇幼保健院创“三级”、区疾控中心创“三级”、区精卫中心创“二甲”,临江、长沙、大进中心卫生院创“二级”。 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启动临江、长沙、温泉、大进、敦好5个片区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流程改造、迁改(扩)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创建。 “美丽医院”建设:包括医院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建设。在推进“环境美”的同时,着重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务人员道德素养、便民服务水平、医院文化内涵上下功夫。 优质护理服务: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提高开展优质护理基层医疗机构比例。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程。 四个“五大中心”: 一是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包括慢病管理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重症监护中心。 二是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包括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三是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中心。 四是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包括医疗质控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信息数据中心。 |
第五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落实中医药发展政策保障措施。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坚持中西医并重,逐步增加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区、乡镇(街道)“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好中医药传承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
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成果,健全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科为骨干,民营中医医院为补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诊所和门诊部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覆盖全区群众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持续提升区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创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支持区中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中医信息平台、发展专科联盟。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类别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协同推进生态药园、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中心、中医药研究院和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建设,努力建设渝东北片区中医医疗中心。
高水平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以满足慢性病和重大疑难疾病防治需求为导向,依托区中医院和区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做优做强针灸、推拿、康复理疗、中医妇科、骨伤、儿科、肛肠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区级中医特色专科,带动全区中医特色发展。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重点专科,到2025年,争取创建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个,建成区级中医特色专科5—10个。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促进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取得实效,有效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集中服务区进行提档升级,到2025年,争取创建市级精品中医馆3—5个,建成区级精品中医馆10—20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规范中医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加强中药药事管理,推动提升中医、中药、护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能力建设,持续开展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建立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组建区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通过中西医协作,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
高标准打造中医药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培育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定期开展区级名中医评选活动,开展中医师带徒及考核工作。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培养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培训中青年骨干,建设区级名中医工作室2—3个。依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开展基层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实现基层中医药人员轮训全覆盖。实施“青苗”和“春雨”人才计划。落实中医药人才职称评聘制度改革。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特色技艺及地方特色中医药流派的整理、传承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动建设中医药广场和名医馆。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系列活动,提高居民中医健康素养。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工作,争取申报市级、市局级科研课题1—3项/年,区级科研项目1—3项/年,促进中医药创新能力,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深化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中医药合作,促进中医药融合发展,举办渝川陕鄂接合部膏方养生文化节。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质控体系,成立中医临床、护理、药事等相关专业的质控中心。加强中医药监管,规范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和诊疗科目设置,引导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依法获取行医资格,规范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落实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行为记分制度,严格落实重庆市中药材标准,按照《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开展中药饮片生产,提升中药质量品质,深化“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
专栏9 中医药发展
1.持续提升区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创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实施中医院迁建工程。 2.到2025年,争取创建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个,建成区级中医特色专科5—10个。 3.到2025年,争取创建市级精品中医馆3—5个,建成区级精品中医馆10—20个。 4.推动建设中医药广场和名医馆,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中心、中医药研究院和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所建设,努力建设渝东北片区中医医疗中心。 5.组建区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 6.开展基层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实现基层中医药人员轮训全覆盖。 7.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膏方文化节。 8.成立中医临床、护理、药事等相关专业的质控中心。 9.建设区级名中医工作室2—3个,争取申报市级、市局级科研课题1—3项/年,区级科研项目1—3项/年。 |
第六节 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发展医疗技术服务健康产业。围绕建设三峡城市卫生健康核心区重要支点,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医疗技术服务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有资质、有实力的医院开展网上诊疗。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全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做强中医药种植养殖、流通销售、制造加工全产业链,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依托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增加20家以上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入驻,形成强劲的中成药制造能力。依托区中医院“三甲”创建的契机,力争中医医疗水平走在渝东北城镇群前列,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打造渝东北川东北康养产业高地。聚焦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业态,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以药材基地为载体,推进中药材种植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建设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中药康养园建设,打造满月中医药康养小镇。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健身康体产业。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康养产业。围绕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发展以健康信息档案、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
第七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强化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
学习借鉴福建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区域医共体“三通”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落实医共体内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试点。推动医防工作在管理、队伍、服务、信息、绩效等五方面实现融合,推进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健全村(居)级公共卫生委员会,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区域医共体。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落实分配自主权。深化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合理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建立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深化基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以“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基本标准、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为目标,深化基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明确基本标准、质量规范、服务责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做实和创新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建立“保基本、买服务”的激励性财政补偿机制。坚持自愿、优惠的原则,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
完善部门协同的医疗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门诊看病报销政策,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的引导和审核,强化事前、事中监管。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推进“互联网+医保监管”。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统筹保障作用,努力实现惠民就医。
深化药学服务改革。严格按照国家和市级要求,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用药规范管理,提高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比例。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短缺药品储备,改善医疗机构药品存储条件,增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区域化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促进医共体内部用药衔接,探索推进统一工作管理、药品配备、用药清单、药品配送、药学服务、信息管理。推进药事服务下沉,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医共体药事服务管理,推行在线审方、处方点评。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构建“医-药-护-技”协同发展的医疗整合模式。巩固拓展综合医院药学门诊或医药联合门诊服务功能,加强处方前置审核,强力推行临床药师驻科制度。到2025年,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达到0.25人,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降低到38%以下。
第八节 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卫生行业相关标准,推行居民电子健康卡、身份证、医保卡等实名制就医。加强信息安全建设,落实网络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强化信息系统监管,持续稳定运行和数据传输,相关数据指标和质量达到市级标准。鼓励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投入。推进完善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业务数据集中部署,实现与公卫服务、家医签约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公卫与家医签约系统的便捷性、兼容性服务能力。
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促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信息化应用上档升级,推进远程诊疗建设,打造以公立医院为中心的远程会诊中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辖区医疗机构的智能化医疗服务水平。按照《重庆市智慧医院示范建设评价指标》的智慧医院建设与应用标准,指导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
实施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信息化建设。依托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服务等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信息,促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建立卫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卫生应急指挥与院前急救业务的协同服务,构建全区统一调度、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网络。加强职业健康信息化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与市级职业健康综合管理平台的连接和数据交换。
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应用。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的电子病历、护理记录、检验检查等数据互联互通,实时调阅。实现医疗卫生、健康档案、养老(康养)服务、疾控防疫,远程及线上医疗、学习培训、人员管理、便捷支付等一体化监管及服务。开放各类数据资源,满足与(国家)市级平台、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满足应急突发系统APP、微信公众号与内网网页应用系统快速开发。实现疾控预警、传染病监测、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公卫服务等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实现私人诊所、连锁药房、药店处方药品信息化监管及数据共享。实现跨区域预警分析、疾病预防等信息共享调用、达到互用互认。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障。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注重数据安全,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类分级分域开放应用。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安全管理。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个人信息的保护。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培训、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等级备案。
专栏10 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
“互联网+健康”行动: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工程。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医保监管平台;全覆盖建设“美丽医院”,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充分应用“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建成区域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临床检验、远程超声、远程会诊“五大中心”。建立卫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构建全区统一调度、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网络。 |
第九节 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推进公共卫生协同服务。建立职业病防治沟通协调机制,对跨区域流动职业病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作,共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跨区域基层卫生政策互通机制,建立跨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交流机制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机制。强化医改政策和经验互学,共同探索医改之路。
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依托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区域各自优质资源建立远程数字化医疗协作系统,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设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等级医院评审、医疗质控、医院巡查等方面共享专家资源。开展万达开云四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点学(专)科、中医专科联盟建设,推动成渝毗邻地区中医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外事交流等方面合作。推进成渝毗邻地区医药健康相关产业园区(功能区)合作交流。推动与毗邻地区建立跨区域120救援服务、医师多点执业等机制。
第十节 提高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医。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制审核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合法性审查、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卫生健康标准(规范),强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在医学科技创新、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改善卫生健康民生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强卫生健康规划和公共政策落实,统筹、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领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继续取消、调整、下放卫生健康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推行网上审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能,实现卫生健康行政审批公开、透明、高效、便捷。
推进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按照“制度+科技”的思路,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推进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逐步将社会关注度高、体现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运行指标和监管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推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全程监管。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耗材采购供应信用管理机制,强化与市级公共信用平台信息共享、联动奖惩。完善卫生医保联动机制,以医保病人自费医疗费用管理为重点,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医疗服务行为监管,降低医保病人费用负担。
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开展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规范化建设。建成设置科学、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推进执法办案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监督执法。完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机制,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标准规范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流程、规则和方法。推进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基层监督网络,加强监督队伍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卫生健康综合监督稽查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建设“智慧卫监”平台,加强对重点单位的风险监控。
第四章 重大工程
第一节 优化浦里新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
区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浦里新区发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施区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重症医学科、检验中心能力提升。优化门急诊流程和布局,增设门诊诊疗区及配套用房,增加呼吸机、吊塔、心电监护等设备设施。优化血液净化中心布局,规范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就医流程,购置相关透析设备。改造重症医学科,添置医疗设备。扩建检验医学分子实验室,建设区域临检中心。建设医用暂存间及高压氧舱。
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实施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等系统建设。
第二节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程改造,建设PCR实验室,新建医疗废物专用电梯,疫苗冷库、地下车库改造及附属设施功能性改建,推动“三级疾控中心”等级创建。建设三峡库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防治研究所。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能力提升。
第三节 区中医院提质扩能提升工程
依托区中医院“三甲”创建的契机,实施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力争中医医疗水平走在渝东北城镇群前列,打造渝东北川东北康养产业高地。
完善传染病感染者收治能力提升工程。
第四节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
启动临江、长沙、大进、温泉、敦好5个片区医疗中心建设;迁改(扩)建正安、紫水、赵家、丰乐、镇东、关面、高桥、金峰、五通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汉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和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实施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流程改造项目。
第五节 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
实施区卫生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系统,医疗卫生监管系统,区域检验结果集成系统(LIS),区域医学影像集成系统(PACS),公众健康服务系统,远程诊疗、学习培训系统,便捷支付系统,医院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
实施区公共卫生健康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构建更灵活、便捷、可扩展及分级管理,实现音视频管理、调度、录制、归档,无缝衔接各级应急平台。
第六节 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坚持服务人民健康根本宗旨,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开州行动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立足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以扩充总量和优化结构为目标,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眼需求导向和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紧盯急需和紧缺专业,创新模式灵活引进人才;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化和规范化,因地制宜利用培训基地加强本区域卫生人才培养,立足长远有计划分批次逐年选派人才参加更高层次进修培训。积极对接全国全市人才培养项目,推动万开云、万达开地区人才交流学习,全方位高水平培养卫生专业人才。落实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
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引导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大学生免费培养,依托医学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加强基层紧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加强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水平,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探索“乡聘村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
完善人才配置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围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逐步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按照床位人员比等指标合理配置编制。坚持优存量、扩数量、提质量,通过公开招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等渠道壮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通过“百万英才兴重庆”“绿色通道”等方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紧缺人才及一流团队,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卫生人才队伍。落实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考评制度。
专栏11 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项目:从2021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急需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至少100名,每年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至少20名,促进卫生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项目:从2021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每年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以及学术技术带头人至少20名,促进我区医疗卫生学科建设,研发和转化创新技术成果。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各部门单位要从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实施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完成。各有关区级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要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区发展改革委和相关产业管理部门要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区大数据管理部门要把健康大数据、健康云平台和智慧医疗发展纳入全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区科技局要把医学科研重点项目纳入全区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二节 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政府要落实好各项卫生健康投入政策,建立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机制,保障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合理确定政府投入责任,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生惠民等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政府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完善各类公立和公益性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健全政府购买卫生健康服务的机制。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切实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工作。
第三节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行风医风建设,完善重大案件问责、违规事件通报、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等制度。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行风评议和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全面推进“三调解一保险”(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责任险)机制建设,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全面评估。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完善规划中期、终期评估制度,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导和纠偏,认真研究解决办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重大项目审批、医疗卫生要素准入等方面严格管理,强化规划的约束力。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彰显规划刚性。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
附件:1.名词解释。
2.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附件1
名词解释
1.“一区两群”:“一区”是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两群”是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及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区、梁平区、开州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
2.婴儿死亡率:辖区某年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数×1000‰,是指出生不满1周岁的活产婴儿死亡的概率。活产是指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如孕周不清楚,可以出生体重(=1000克)为参考标准。
3.孕产妇死亡率:辖区某年孕产妇死亡人数/某年活产数×10万/10万,是指妇女在妊娠期至妊娠结束后42天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因此而加重了的原因导致的死亡概率。活产是指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如孕周不清楚,可以出生体重(=1000克)为参考标准。
4.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30—70岁(不包括70岁)人群因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概率。
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该区域内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6.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7.一极两大三区:一极:渝东北川东北重要增长极;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大节点,区域性城镇组群大城市;三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大三峡大秦巴接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
8.5个片区医疗中心:长沙、临江、大进、温泉、敦好。
9.智慧医院建设“五大中心”: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临床检验、远程超声、远程会诊。
附件2
开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投资类型 |
建设性质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
建设起止 年限 |
总投资 (万元) |
备注 |
合计 |
422000 |
|||||||
1 |
开州区满月乡卫生院迁建 |
政府 |
新建 |
满月镇 |
占地约17.6亩,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含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老年康复区及附属用房,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安装)。 |
2021-2021 |
4200 |
|
2 |
开州区大进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 |
政府 |
改扩建 |
大进镇 |
房屋购置、改造面积约12000平方米;装修施工及配套设备购置。 |
2021-2021 |
7000 |
片区医疗中心建设 |
3 |
开州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改建 |
政府 |
改扩建 |
区人民 医院 |
改扩建筑面积9658平方米。原有两层+基础进行改扩建及加固工程,新增三层楼土建部分,以及一至五层装修、配套完善电气、消防及设施设备等组成。 |
2021-2022 |
5400 |
|
4 |
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程改造 |
政府 |
改造 |
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
房屋改造面积9271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负一层至十层室内装修,室外幕墙改造5547平方米;PCR实验室建设,购置PCR检测仪11台,病毒核酸提取仪4台,生物安全柜8台等仪器设备等。 |
2021-2022 |
3000 |
增加PCR实验室建设 |
5 |
开州区中医院传染病感染者收治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造 |
区中医院 |
改造综合楼第一、二、三、四、十二层,面积8354平方米,包括装修、配套完善电气、消防及设施设备等。 |
2021-2021 |
3000 |
|
6 |
开州惠爱精神病医院建设 |
市场 |
新建 |
郭家镇 |
用地16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1 |
5000 |
|
7 |
开州区公共卫生健康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
政府 |
信息化建设 |
全域 |
音视频管理、调度、录制、归档,无缝衔接各级应急平台;统筹调度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视频监控,实现各层级的视频会议、远程会诊、远程教学、手术示教、现场执法、现场救援为一体的音视频调度。 |
2021-2022 |
1000 |
|
8 |
开州区紫水乡卫生院迁建项目(人民医院紫水分院建设) |
政府 |
新建 |
紫水乡 |
购置原紫水粮站用地10亩,建筑面积599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3 |
4000 |
|
9 |
开州区人民医院(临江分院)住院医技楼建设 |
政府 |
改扩建 |
临江镇 |
用地约1.8亩,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规划停车位99个;含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3 |
8800 |
片区医疗中心建设 |
10 |
开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造 |
区人民医院 |
改造面积约2000平方米,相关医疗设备购置等。 |
2022-2023 |
3000 |
|
11 |
开州区人民医院医用暂存间及高压氧舱建设 |
政府 |
改造 |
区人民医院 |
建设面积约2600平方米,包括医用垃圾暂存间及高压氧舱建设。 |
2022-2023 |
1500 |
|
12 |
开州区人民医院门急诊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造 |
区人民医院 |
房屋改造,改造面积约12000平方米;增设门诊诊疗区及配套用房,呼吸机、吊塔、心电监护等设备购置。 |
2022-2023 |
1000 |
|
13 |
开州区人民医院远程影像中心建设 |
政府 |
改造 |
区人民医院 |
房屋改造100平方米,建设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图、远程病理等系统。 |
2022-2023 |
500 |
|
14 |
开州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造 |
区人民医院 |
改扩建面积约3000平方米,优化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就医流程,以及相关透析设备购置。 |
2022-2023 |
4000 |
|
15 |
开州区人民医院检验中心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造 |
区人民医院 |
改造面积约300平方米,扩建检验医学分子实验室,建设区域临检中心。 |
2022-2023 |
1000 |
|
16 |
开州区卫生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
政府 |
信息化建设 |
全域 |
完善智慧医疗基础支撑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能力,深化智慧医疗应用网络,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的应用。 |
2022-2023 |
3000 |
|
17 |
开州区正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 |
政府 |
新建 |
正安街道 |
规划床位200张(医疗150张、康养50张);用地22.5亩,建筑面积1797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2-2023 |
9500 |
|
18 |
开州区赵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 |
政府 |
新建 |
赵家街道 |
规划床位150张(医疗100张、养老50张);用地22.2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2-2023 |
6000 |
|
19 |
开州区满月镇卫生院马营中医馆建设 |
政府 |
新建 |
满月镇 |
马营景区综合门诊部建设;用地约9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2-2023 |
1800 |
乡村 振兴 |
20 |
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造 |
原结防所 办公楼 |
拟建合并后的原结防所办公楼改造为检验楼,改造面积约3000平方米,以及相关设备购置等。 |
2021-2025 |
2000 |
|
21 |
开州区妇幼保健院提质扩能建设 |
政府 |
改造 |
区中医院 现址 |
拟将搬迁后的区中医院业务用房按照保健院业务用房流程改造,并实施院前地下车库建设;增加床位300张;土建、装修及设备购置安装。 |
2021-2025 |
30000 |
|
22 |
开州区人民医院能力提升 |
政府 |
新建 |
待定 |
用地约160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128900 |
|
23 |
开州区中医院迁建 |
政府 |
新建 |
待定 |
规划床位1300张(医疗1000张、养老300张),用地约216亩,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购置安装。 |
2021-2025 |
129800 |
|
24 |
开州区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
政府 |
新建 |
待定 |
用地约20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6000 |
|
25 |
开州区长沙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扩建 |
政府 |
新建 |
长沙镇 |
原址扩建,用地约7亩、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12000 |
片区医疗中心建设 |
26 |
开州区丰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 |
政府 |
新建 |
丰乐街道 |
用地24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6000 |
|
27 |
开州区镇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 |
政府 |
新建 |
镇东街道 (丰太片区) |
用地17.3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6000 |
|
28 |
开州区金峰镇卫生院迁建 |
政府 |
新建 |
金峰镇 |
用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3000 |
|
29 |
开州区高桥镇卫生院迁建 |
政府 |
新建 |
高桥镇 |
用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3000 |
|
30 |
开州区关面乡卫生院迁建 |
政府 |
新建 |
关面乡 |
用地2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3000 |
|
31 |
开州区五通乡卫生院迁建 |
政府 |
新建 |
五通乡 |
用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3000 |
|
32 |
重庆市三峡库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防治研究所建设 |
政府 |
新建 |
待定 |
用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3000 |
|
33 |
开州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流程改造 |
政府 |
改造 |
部分医疗 机构 |
部分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建设、医疗流程改造及相关设施设备购置安装。 |
2021-2025 |
5000 |
|
34 |
开州区汉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流程改造 |
政府 |
改造 |
汉丰街道 |
门面购置,医疗流程改造及相关设施设备购置安装。 |
2021-2025 |
2000 |
老旧城区改造 |
35 |
开州区中和镇中心卫生院能力提升 |
政府 |
改扩建 |
中和镇 |
原址改扩建(购置原供销社闲置资产,改扩建业务用房)信息化建设、CT等设备购置。 |
2021-2025 |
1200 |
|
36 |
开州区温泉镇中心卫生院能力提升 |
政府 |
设备购置 |
温泉镇 |
信息化建设、CT等设备购置。 |
2021-2025 |
800 |
片区医疗中心建设 |
37 |
开州区敦好镇中心卫生院能力提升 |
政府 |
设备购置 |
敦好镇 |
信息化建设、CT等设备购置。 |
2021-2025 |
800 |
片区医疗中心建设 |
38 |
开州区铁桥镇中心卫生院能力提升 |
政府 |
设备购置 |
铁桥镇 |
信息化建设、CT等设备购置。 |
2021-2025 |
800 |
|
39 |
开州菩心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 |
市场 |
新建 |
浦里新区 |
用地28.15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土建、装修及附属设施设备安装购置。 |
2021-2025 |
3000 |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