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促振兴 逐“绿”前行润民生 和谦镇仁和村以产业融合蹚出村民共富路

8月25日,在和谦镇仁和村的李子园里,48岁的村民彭小芳挎着竹篮,将一个个饱满的晚熟李子轻轻摘下、放入篮中。
“以前在家种地,只能种点玉米、红薯,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现在来村里的李子园打工,一天能赚80块,还能照看高龄的公婆,这日子才有盼头!”彭小芳乐呵呵地说。
曾经的仁和村,守着山地没出路,年轻人多半外出务工。如今,350亩吊瓜爬满架、200亩李子压枝头,配套的休闲山庄游客不断,三大产业年总产值超过80万元,不仅让村集体“家底”越来越厚,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土地生金,村民腰包鼓起来
“你看这吊瓜,外壳呈金黄色,说明已经成熟,里面的吊瓜籽可是‘金豆豆’!”在仁和村吊瓜基地,村民胡定志正带着务工队伍采收吊瓜。他刚刚摘下的吊瓜外壳金黄,剥开后粒粒饱满。这些吊瓜子经晾晒后,将销往重庆主城、四川达州等地,成为餐桌上的抢手货。
仁和村的特色种植,先从“吊瓜”破题。全村350亩吊瓜基地,一半是流转的农户土地,一半是集体土地。“我把家里6亩地流转给基地,一年能拿600块钱租金。自己再到基地务工,管护、采收都有活干,一年下来务工收入有1万多块。”胡定志算起“收入账”来头头是道。
吊瓜产业稳了,李子产业再助力。仁和村有3家家庭种植农场,一共种植了200亩李子。其中,70亩精品李子园用生态种植技术,施有机肥、物理防虫,种出的李子甜度高、品相好,能卖到15元一斤;130亩单品李子园则保障产量,满足批发市场需求。
“去年我家的清脆李、晚熟李等水果,通过游客采摘和电商批发卖了20多万元,比前几年翻了一番!”种植户李守英说,现在园子里忙不过来,还得雇10多个村民帮忙,“大家一起挣钱,比自己单打独斗强。”
如今,仁和村的吊瓜产业年产值约80万元,李子产业年产值达220万元,光是这两项就带动村民务工近1000人次。土地从“零散种”到“规模管”,村民从“守着穷地”到“家门口挣钱”,特色种植真正让土地生了金,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山庄迎客,乡村人气旺起来
“老板,再来一份腊肉炒笋,鱼要现钓的!”周末的仁和村休闲山庄里,满是游客的欢声笑语。这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的山庄,庭院里的鱼塘边围满了钓鱼的游客,厨房里飘出农家菜的香味。
“以前游客来摘李子,摘完就走。现在有了山庄,能吃饭、住宿、钓鱼,游客可以待上一整天。”山庄负责人刘家胜介绍,山庄主打“农家味”:食材都是村里的,吊瓜尖、土鸡蛋、跑山鸡,游客吃得放心,“去年山庄营收12万元,这些钱都用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
农旅融合的“爆点”,当属每年的“李子采摘节”。今年5月,采摘节一开幕,周边区县的游客就涌了过来——停车场停满了私家车,李子园里满是采摘的游客,山庄的餐桌要提前一周预订。据统计,今年采摘节期间,仁和村的李子销量比平时多了3成,还带动了吊瓜、土鸡等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采摘+餐饮+购物”的消费链。
以前的仁和村,白天冷清,晚上寂静。现在村里越来越热闹,每到周末,村道上满是游客,村民家门口卖土特产,销量特别好。“我把家里的土蜂蜜、干笋子摆在家门口,游客路过就会买。”村民张世英笑着说,村里人气旺了,日子也跟着热闹起来。
链上升级,振兴路子宽起来
“今年我们要给吊瓜、李子注册商标,还要打造农产品展销中心,让更多人知道‘仁和特产’!”在村里的会议上,村党支部副书记明国生拿着未来发展规划图,跟村干部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如今的仁和村,不满足于“种得好、卖得掉”,更要“品牌响、产业链长”。
产业链延伸是第一步。村里计划引进吊瓜深加工设备,把吊瓜子炒制成零食,提取吊瓜油,让原本8元一斤的吊瓜子,变成20元一包的炒货、50元一瓶的食用油;打算把李子做成果酱、果干,解决鲜果保存难的问题。“深加工生产线建起来,不仅能提高收入,还能增加更多务工岗位。”明国生说。
品牌化和数字化也在有序推进。村里已经开始申请“仁和吊瓜”“仁和李子”商标,下一步要设计包装,打造“生态、优质”的品牌形象。同时,探索“直播带货+电商”模式,让村干部、种植户当“主播”,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去年我们尝试了一次直播,1小时就卖了500斤李子。今年,我们要培养专业的直播团队,让仁和特产卖得更远。”
更重要的是,仁和村的产业发展,始终跟着“共同富裕”走——土地流转优先照顾困难户,务工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群体,村集体收入多用于公益事业。现在的仁和村,村民收入高了,村里的路修宽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老人有了休闲的地方,孩子有了玩耍的场地,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