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荒山”变“金山”

发展产业“荒山”变“金山”
——记退役军人、敦好镇青松村村主任李德华
说起敦好镇青松村,几乎人人知晓那里的特色产业——花椒和猕猴桃。但这些特色产业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1984年,退役军人李德华回乡后,主动挑起了村主任的担子,带着村民找项目、做产业,硬是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让村里5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过上衣食无忧好日子。
发展产业种下“幸福”树
李德华1976年入伍,在解放军某部炮兵团指挥连服役7年,历任副班长、班长、文书等职,因工作出色在部队受嘉奖三次。7年的军旅生涯对李德华以后的生活影响深远,他说:“褪色的旧军装依然存留着军人甘愿担当的本色,不怕吃苦、勇于争先的性格为我37年的基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敦好镇青松村曾是一个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偏远贫穷小山村。1984年,李德华退伍回到家乡,接任了村主任一职。“李主任,村里老陈的牛没栓住,糟蹋了我庄稼。”“李主任,老向和别人打起来了,你快去看看。”常言道,人闲事多,由于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的精力都用在了邻里间的斤斤计较上。李德华刚当村主任那几年,每天都在处理村民告状、打架的事。李德华说:“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是发展产业,让大家有事可干。那些年,我一边处理村民之间的纠纷,一边琢磨如何带动村民发展产业。”
青松村海拔650米—1100米,李德华经过实地勘查、查找资料、市场调研,发现村里的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土壤成分等很适合猕猴桃种植。他立即召集村民召开院坝会,迫不及待把发展猕猴桃的打算告诉大家。然而,这个提议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
“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油盐。”“家家都种粮和菜,户户都搞小而全。”一直以来,青松村村民都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除去人工、肥料等支出,一年下来,只够一家人温饱。要让村民改变“靠天吃饭”的老思想,并非易事,种植猕猴桃,村民都不敢参加。李德华就带着村民代表一起考察,并让一些愿意种植的村民试种。
看到部分村民试种的效果不错,不少村民主动要求加入。2013年,青松村种植猕猴桃已达1000余亩。看见形成了规模,李德华引进业主,成立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入股分红。试挂果几年里,村民的收益还不错,大家相信这一棵棵猕猴桃树能成为他们的“摇钱树”。
产业转型让全村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眼看猕猴桃进入盛产期,却生病了。“溃疡病,冬天流黄水,开春就死了,看得我心痛啊!”李德华说,专家来看了都说治不了,那段时间,他整夜整夜睡不着,半夜三更去猕猴桃基地转悠,眼睁睁看着果树死去,只能默默流泪。
“既然是我带领大家发展产业,就一定要干好。”李德华总结经验教训知道,发展产业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除了猕猴桃,还要发展更合适的花椒。
说干就干,很快,120亩试点花椒树种下了。“花椒树好种植,收益也不错。村民看到李德华踏实肯干,相信跟着他一定能干出名堂,对种植花椒都支持。”李德华说。
时下,正是花椒成熟上市的季节。正午的青松村太阳当头、山风拂面,一股股浓郁的椒香扑鼻而来,村民兴高采烈地采摘花椒。“中午了,晒得受不了,大家准备回家了。”李德华招呼着。“不急不急,再摘一会儿回去。”陈善冬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回应道。
陈善冬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夫妻两人闲散惯了,不愿主动脱贫。自从村里发展了产业,在李德华的劝说下,夫妻俩来花椒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收入,尝到甜头的陈善冬变得积极主动,干劲十足,一天也舍不得休息。“李主任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是村民的福气,以前从没想过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钱。”陈善冬笑着说。
“今年,村里又发展了500亩花椒,还计划发展1000亩。”李德华说,村里为56户贫困户提供技术、苗木、肥料等,让他们也种植花椒,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回收。贫困户不仅能靠产业挣钱,还能在基地务工挣工资,目前,56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带领村民继续干下去
吃完午饭,来不及休息,李德华就赶往青松村2组。2组村民前些年尝到了种植猕猴桃的甜头,虽然也遭遇了溃疡病,但大家仍想发展猕猴桃产业,李德华就带着大家种上了更易存活的“红扬”品种。
“我们试种了2亩,得看看最近长得怎么样了。”李德华一边说一边弯着腰在猕猴桃基地里穿梭。“长得好勒,这么大一个,四个就有一斤。”青松村2组组长刘道权说。“这我就放心了,明年可以大规模种植了。”李德华说。
这些年,在李德华的带领下,青松村的产业从无到有,昔日“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金山”,群众的收入也年年攀升,这个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17年,李德华被授予“全区精准扶贫带头人”称号。青松村也多次获得区级年度综合考核一等奖。李德华说:“既然村民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好好干下去,让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