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动态

重庆开州探索四项分类管理机制 推动“两类人群”托底增收

日期:2024-12-31


一、兜底保障户托底式管理。一是民政兜底政策打捆。动态摸底“两类人群”,全面落实重病重残单人施保措施,及时将符合临时救助、捐助等社会救助条件的人员纳入动态库,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低保金、特困供养金、残疾补助等民生保障资金。二是产业兜底资金到户。按照上限5000/标准,100%落实到户扶持政策,探索代种代养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大户、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无能无劳”户合作,推动产业收益共获共享,收益分配达60%以上。三是就业兜底补贴到岗。实施就业创业“添智加技培训”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3万元,助力18名脱贫人口创业,组织联动1493家企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2.21万人次。推行就业创业“添柴加火”措施,给予21人就业创业补贴6.3万元,兑现38030人脱贫人口(含监测户)交通补助641.44万元。

二、重点帮扶户扶持式管理。一是就业扶持增工资。采取以工代赈优先吸纳、公益岗位优先配给、帮扶车间优先安排、雨露计划+”优先推荐“四个优先”就业措施,推动应就业尽就业,补齐工资性收入短板。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就业443人,开发公益岗位3268人,户均增收745元,雨露计划生3500余人,补助3000/.人。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96.58%。创建帮扶车间42家,吸纳就业833人,其中脱贫人口312人。二是产业扶持提营收。推行产业经营户经营质效项目化管理,强化到户资金扶持、专家技术指导、帮扶政策倾斜、产品直销代销,全过程提高产业种加销经营质效,补齐经营性收入短板。补助重点帮扶户2881户,发放补助273.198万元,户均增收823元。三是加大分红增财产。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经营主体清单化管理,优化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同等参股情况下提高分红比例等方式,带动0.96万户重点帮扶对象实现财产性收入增加300余元/户。

三、一般脱贫户盯防式管理。一是严格“常态化”帮扶。选派干部5050名结对14143户脱贫户实施稳定式帮扶,压实“一户一台账、一人一措施”责任,推动一般脱贫户增收措施落地落实,发展后劲持续不断。二是扎实“面对面”走访。出动镇村干部1.08万人、0.54万个入户小组,深入466个村(社区)、3782个村民小组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每年3次帮扶干部集中入户走访,明晰掌握脱贫户家庭变化情况,持续推动各类问题动态清零。三是强化“心贴心”支持。对有发展意愿的,给予小额信贷”“富民贷等金融政策支持,2024年发放小额信贷等助农贷款2662.78万元522户(次),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对有培训意愿的,给予订单定向式技能培训,终生陪伴式职业指导,2024年依托开州金厨”“金开丽姐市级劳务品牌,实施智志双扶,累计开展脱贫人口技能培训3.35万人次,培训合格率98%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占比10%,带动就业2100余人。

四、稳定脱贫户激励式管理。一是树立典型带动。适时开展乡村振兴领头雁”“十佳致富带头人”“金牌乡村工匠名师”“最牛职业农民等典型选树活动,依托各级晾晒活动平台亮相,让先进的脸上有光,发挥身边人的榜样力量。2024年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90人,培育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15人,培育认定市级乡村工匠名师1名、市级乡村工匠6名。二是劳动奖补“正气”。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原则,建立健全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帮扶激励机制,探索开发生产补助、劳务补贴等政策,避免简单发钱发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鼓励脱贫户劳动致富。截至目前,脱贫户1.65万人进厂务工、下田干活,实现户均增收2500元。三是教育改变命运。大力开展教育扶持,用知识打破自身命运枷锁,以学历推动推动家庭经济状况彻底改观。截至目前,7840名脱贫户学生就读大专及以上学校,就业率达85%。其中中和镇白水村袁杜航受助考上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入职重庆弗迪电池研究院,月收入1.5万元。临江镇青阳村李博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就职于北京人寿公司从事投资工作,月收入2.6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

部门街镇

无障碍

安全生产举报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开州区部门镇街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