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冻减灾应急技术要点
一、马铃薯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1.最适马铃薯幼芽生长温度。为18℃左右,低于4℃幼芽不能伸长,高于36℃幼芽不易萌发,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烂。
2.最适马铃薯茎叶生长温度。为17-21℃,当低于7℃或高于42℃时,茎叶则会停止生长。若日平均气温为25-27℃时,茎叶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3.最适马铃薯块茎生长温度。为17-19℃,超过21℃块茎受到抑制,低于-2℃或高于29℃时,块茎则会停止生长。低温可提早块茎的形成,高温易引起块茎发生二次生长,形成小薯。
4.最适马铃薯开花温度。为15-17℃,温度低于5℃或高于38℃,会出现不开花现象。在-0.5℃时会受到冻害,-1℃时会致死。
二、灾前预防技术措施
1.加强种薯储存管理防冻。马铃薯种薯低于0℃,极易引起冻害。可采用以下措施做好种薯防冻工作:一是采取封闭种薯储存室窗户,减少通风;二是贮藏的种薯转移至厨房等温度较高房间;种薯表面增加覆盖物和铺垫物(如稻草、麻袋等);三是用火炉生火增温等方式,可提高贮藏温度,避免贮藏种薯发生冻害;四是当冻害解除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分拣、剔除受冻薯,以免引起更多烂薯。
2. 避开重霜期播种防冻。马铃薯在气温适宜条件下,播种后一般30天左右出苗,因此播种时间应选择出苗时避开霜冻天气。一般播种选择待田间冰雪融化、疏浚沟渠,尽快排除融化雪水,气温回升后立即抢晴播种。提早播种的应选择在常年初霜和终霜日期前20天左右播种,或者是当地下10cm处土温稳定在7-8℃时播种为宜。高山适当延后播种,种薯提前催好壮芽,在室内或大棚(18~20℃)温暖处催芽,可采取覆盖稻草、麦秆、草帘等保温催芽,待芽长0.5-1cm后散射光炼芽便可切块播种,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或用新根肽等拌种剂拌种。播种时应采取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覆盖地膜和草等措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早出苗。
3.覆盖增温保温。对于已播种的田块,要采用地膜、稻草、麦秆、草帘、树枝和树叶等覆盖保温增温。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平膜+拱膜”的双膜覆盖方式防冻,出苗后选择无霜天气后及时揭去拱膜。对已出苗的田块,在霜冻或强冷空气到来之前,可停止氮肥使用,谨防植株过于柔软抗寒能力下降。也可以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或400~500倍的植物防冻剂溶液或复合生物菌肥等减轻冻害,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拱膜方式防冻。
4.田间熏烟防冻。在霜冻来临的夜晚,可用稻草、枯枝落叶燃烧生火造烟,提高气温,改善小气候,防止霜冻形成。
5.做好清沟排水。要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渠,尽快排除融化雪水和雨水。
三、灾后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1.淋水除霜。霜冻发生后至太阳出来前,及时淋水或人工拔掉叶面上的冰块,减轻霜冻的危害。
2.排水提温。在霜冻发生后排干田间渍水,提高土壤地温,减轻冰冻为害。
3.中耕促长。抢晴中耕疏松土壤,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马铃薯早出苗。受冻较轻或苗期受害的地块,及时清除老叶、死叶及冻死的地上植株。
4.追肥促长。冻害过后,当气温回升时,每亩用尿素150g+磷酸二氢钾200g+红糖250g兑水 50kg喷施,或者喷细胞分裂素等促进植株恢复生长。也可追施完全腐熟有机肥及磷钾复合肥或草木灰、地灰等热性农家肥,结合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新芽或腋芽萌发。
5.注意防病。在低温冻害后极易出现黄萎病及立枯病,可用多菌灵加甲霜·恶霉灵灌根预防黄萎病,可用中生菌素或噻菌铜等预防青枯病,或用70%的银发利或25%阿米西达悬浮液防治晚疫病。
6.抢时补种。对于冻害严重,大面积缺苗的田块,要抢时补种、补苗或翻耕重种。
重庆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开州示范县)、重庆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开州马铃薯综合试验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