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多措并举织牢卫生健康村级网底全力助推健康扶贫

开州区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着力构建乡村群众“半小时医疗供给圈”,多措并举,“软硬兼施”,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织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全力助推健康扶贫纵深发展。
一、多管齐下,分批推进,建设牢固村医阵地
一是最大限度用好上级政策和补助。2011年,利用原开县人民政府办《关于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通知》政策支持和区财政1959.6万元投入资金,建成村卫生室383个;2016年,利用民生实事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补助资金70万元,建成村卫生14个;2018年,利用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按照5万元/村补助标准,建设贫困村卫生室18个。同时利用市区投入购置约2500台件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和360台健康一体。2020年,积极争取17个卫生室新改扩建资金32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添置心电图、彩超、生化分析仪等设施设备,弥补村卫生室辅助诊断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二是发挥村集体和村医主动性。条件好的村由村集体建设,鼓励村医独资或合资建设村卫生室。村委会打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卫生室152个,村医自建44个。三是动员单位和组织捐资建设。利用慈善组织、帮乡扶贫、东西协作等社会资金捐资建设村卫生室。区红十字会为义和镇太康村新建了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山东潍坊市援建精品中医馆2个。目前开州区共有村卫生室434个,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基本都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激励保障,培养提升,打造优良村医队伍
一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村医积极性。将40%的公卫工作任务交给村卫生室承担,并全额购买,建立“费随事走、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让村医有事做、有收入;建立村医专项补助资金,每人每年补助4800元,保障村医基本生活;制定一般诊疗费补助制度,按每患每次4元实施基本医疗购买服务,鼓励村医积极诊疗;大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政策,按村卫生室所在村的户籍人口数给予补助等等。通过系列激励保障措施,有效稳定了村医队伍。目前开州区有注册村医1912名,每个村卫生室都至少有一名合格的村医。其中40岁及以下371人、40-49岁891人,大专及以上606人、中专1195人,执业医师127人、执业助理医师229人、护士24人、乡镇全科医生122。人员结构日趋合理。二是实施培养提升工程,提高村医业务素质。举办村医能力提升培训班,集中普及和更新乡村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水平;开展中级以上成熟医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点对点指导村医业务技能;落实区级医疗机构责任,开展村医诊疗技术、公卫知识轮训,提高村医综合能力;购买线上学习服务,加强村医医学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通过系列培养措施,开州区村医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全区434个村卫生室均能能够提供基层常见病规范诊疗服务,7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三、完善制度,优化管理,发挥村医最大效能。
一是优化管理模式。“双医”联动,创新实施村卫生室星级管理,与区医保局联合制定《重庆市开州区行政村卫生室星级评定标准(试行)》,建立星级村卫生室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和医保总额激励约束机制,将准入、降级、退出与规划设置、执法监督、医保管理、行政考核挂钩,将星级评定与医保总额下达挂钩,村卫生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乡聘村用”“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同质化管理,负责村卫生室医疗、公卫等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各项补助挂钩。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村卫生所(室)工作人员职责、村卫生室医疗工作制度、村卫生室急诊急救工作制度、村医处方制度、村卫生室药品管理制度、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村卫生室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等12项主要制度;提出有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医疗服务价格及药品价格公布上墙、农药中毒、心肺复苏和药物过敏反应等常见的急诊急救操作规程上墙、建立各种台账、在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免疫规划室、健康教育室张贴健康教育宣传挂图等6项管理要求。三是加强“区乡村”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到村卫生室的“区乡村”信息网络,建立卫生信息共享机制,激活村卫生室信息神经末梢,提高村卫生室住处化水平。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村医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开州区积极探索、务实创新,无疑夯实了网底,壮大了“守门人”,有力地强化了群众的医疗保障,有效地助推了脱贫攻坚。